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数字化展示设计

2017-09-18张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居村落数字化

张剑

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数字化展示设计

张剑

本文针对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展示中的应用与发展,借由对川渝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实地考察,在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数字化时代特征的展示设计方法,旨在通过现代数字化展示技术提高人们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文化的认知度与关注度。

数字化、信息可视化、文化传承、营建工艺

乡村是礼仪的发源地,是传统伦理的根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摇篮。[1]传统村落民居及其营建工艺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和超凡的动手能力。它是一个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巨大信息场,凝结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传承着民族文化形态的本源,是地域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缩影。但随着现代建筑形式和技术的冲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扩张,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古老匠师体系的逐渐瓦解使得一些传统营建工艺濒临失传,进而导致一些老建筑无法得以正确的维护而失去本来的面目直至消失。数字化媒介的应运而生则为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也为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文化继承与弘扬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和传播思路。

1.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的背景与意义

自2012年首批传统村落评选至今,全国目前传统村落共有2555个。这些传统村落大多始建年代久远,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在长期的更迭兴替与形态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或建筑群集合体。传统村落民居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在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中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鲜活历史,是诠释传统文化习俗及时代特定生活方式的独有空间文本。对于这种历史留存下的传统村落民居,在近年来的保护和开发中利用相关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等相关新媒体技术,结合数字化编辑、存储与检索等三维数据信息采集手段,为传统村落民居提供了有效的保护途径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最大限度保存了传统村落民居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图1 移动应用中数字化的方式展示传统村落民居

目前,传统村落民居这种物质性的景观遗产数字化保护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能够衍生与传承这种宝贵景观遗产的营建工艺与传统村落民居一样弥足珍贵,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与现代建筑形式的冲击下,营建工艺正在随着历史流转渐渐消亡。伴随互联网、大数据、公共资源平台及移动智能设备等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普及,利用新的方法与手段对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加以阐释,并赋予其时代的新意义,是当前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保护所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数字化展示技术即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移动网络、移动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的传播与展示。[2]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可将庞大的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抑或是做必要的补充,从而将内容信息以系统化、形象化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呈现了丰富的多元性和极强的学科交叉性等特点,可融合PC网络平台、移动智能应用程序、交互公共资源应用及虚拟现实设备等多种传播手段和技术应用完成信息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日历等新的传播形式,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引导用户参与,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大大增加了用户在操作中的体验感和带入感。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数字化展示的运用,为大众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操作,通过简洁的方式可共享交流信息,实现更多的交互体验。近年来界面设计更加趋向精美化,受众在分享文化信息的同时可享受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传播广度和速度的提升,使得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切实起到了对传统工艺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目的。

2.展示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实现快速的、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3]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脉络的演变,因此展示设计的文化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中关注的焦点。传统村落民居是中华传统村落历史时空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或再现的设计中,既要反映社会和历史风貌,又要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既要着力于传统和历史文化记忆的当代语境构建,又要恰当地选择数字化展示的设计语言。

图2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动态图说

文化只有扎根于生活才有生命力。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实质上就是将根植于生活的营建工艺物化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追寻民族文化的脉络,在社会形态方式和用户生活习惯中挖掘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将致力于通过崭新的设计语言来阐释其深层的“文化涵义”。割裂了文化传承的产品设计会使用户失去对产品的深层理解,因此,设计中在技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创新设计并不是脱离历史文化的天马行空,更不是传统元素的简单拼凑与堆砌,而是一种对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入思考,也是对文化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组。数字化展示设计为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延续提供一种新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时代性的可能。如移动应用《栖居》(图1)的设计概念: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纯公益性质的文化产品,以图说的形式呈现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旨在建立系统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移动应用,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探索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3.川渝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实践

入选的全国传统村落中,近40%分布在西南地区,除贵州外,大多数传统村落分布在川渝地区。这些深藏在城市背后的传统村落不仅留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吊脚楼、碉楼、石塔等古代建筑民居,还传承下来了造房形构、工序、工法、习俗、风水、意境等宝贵的营建工艺。本项目着重于运用数字技术对川渝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传播与保护进行研究,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融合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学等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民居数字化展示设计中蕴含的智慧与营建思想、生态与工艺美学。

3.1 对建筑文化精神的艺术还原

学者鲍德里亚在《仿真与拟像》一书中,阐释了科技发展影响下,现代视觉范式从“仿象”到“拟像”的变化。视觉时代的产物——“拟像”是被创造物,但却有着属于独立的生长逻辑。它不仅仅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反映”和“沟通”,同时也在创造这个世界。[4]本课题在展示设计中,首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充分设定原型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建模,力图真实还原川渝民居的民族文化属性及工艺流程。同时在编码过程中对川渝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进行全新的演绎,将川渝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原始载体的文字、图形等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并在设计中对营建工艺进行动态式的解构与重构从而演绎民居营建工艺过程。在展示平台的设计中,通过具有川渝特色的元素符号营造易于用户识别的记忆,赋予传统乡村民居自身意义更深刻的内涵,在引起观者共鸣的同时实现川渝传统民居营建工艺文化的信息传递。

3.2 对建筑文化信息的科学构建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个体对于信息的渴望不断增加,但由于展示活动所特有的大规模的信息体量容易导致观众在参观途中迷失方向,被繁重的记忆负担击败而选择中止参观行为。川渝地区融汇多民族聚居,民居建筑材料丰富,课题组在长期搜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信息的不足,而是内容的过量,无法详尽的展示。在庞大的图文、数据、条目等资料中需要博而取精地科学构建展示平台的信息内容。

综上,本项目深入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通过适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筛除重复雷同的信息从而形成精致的具有逻辑性和差异性的信息认知框架。另外,利用虚实结合的技术及艺术手段将视觉化的建筑文化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加以传播,以专业的视角向社会传递川渝传统乡村民居营造工艺数字化展示平台的设计的理念,将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推向公共文化传播领域。

3.3 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

川渝地区多民族的聚居为这一区域民族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特征,同时也给该地域的民居建筑打下了丰富的地域人文文化印迹。运用数字媒体形式推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理论研究延伸出不同情境的通俗易懂的应用,其核心理念在于把高深的知识浅显化。川渝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中,设计者们力图在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均衡与和谐点。通过数字化展示来阐述川渝传统文化中的民居营建工艺,利用三维技术实现360度查看和分解营建工具和建筑材料,像玩游戏一样易于理解和易于操作,将理论研究延伸出不同情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于众,使得专业而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实用。以一个个基于历史背景的主线故事向用户阐释传统村落民居的营建工序,通过各种动态图说阐释传统乡村民居的材料、工具、风俗、匠师体系、工序、图案等等,使用户可以真切感受到川渝传统乡村民居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智慧、文化、礼仪、生活习俗,让更多的人通过数字化展示感受川渝历史人文故事及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意蕴。

4.结语

数字化展示将建筑学、传播学、新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结合,为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传播与保护探寻出一条新的出路。数字化展示给予人们一个认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新视角。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而独立存在。[5]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传统与文化内涵的彰显是数字化展示设计的灵魂,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地域特征及文化内涵的阐释,给予设计充分真实的还原和完善的艺术性表达。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VR技术对重庆石柱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7SKG131)、四川美术学院2016年教改项目“跨界与融合——学科交叉语境下的‘信息与交互’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G3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富利.新乡村建设、逆城市化与乡土复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19

[2]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1(8):49-51

[3]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 ,2015(5):20-23

[4]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5]余毅.创新思维下的围墙设计[J].包装工程,2016(6):9-11

张剑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民居村落数字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油画《村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