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绿色千吨级铀矿大基地诞生记
——探秘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蒙其古尔地浸铀矿山
2017-09-18盛安陵
□ 特约记者 盛安陵
我国首个绿色千吨级铀矿大基地诞生记
——探秘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蒙其古尔地浸铀矿山
□ 特约记者 盛安陵
蒙其古尔整个矿区严格按照最高环保标准建设,确保了铀矿山从采矿到退役阶段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做到了地上、地下都“绿色”。
站在伊犁盆地南缘乌孙山脚,出现在眼前的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蒙其古尔大铀矿霎时推翻了记者的臆测。这里,听不见机器声、寻不到矿工、看不见矿石,只是一片普通的草原,有几间简易的白色房子和少许耸立的白色气罐。时值深秋,厂区草坪依然可见翠绿,里面的小花开得正艳,蜜蜂在其间舞得正欢。厂区里还新种植了苹果树、杏树等,通红通红的海棠、浅绿泛黄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天山铀业公司总经理阳奕汉介绍,这主要得益于蒙其古尔铀矿进行了规模化、集约化开发,采用了CO2+O2地浸采铀技术。这标志着我国铀矿采冶技术的革命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浸出、堆浸和酸法浸出向第三代铀矿冶技术的升级换代,开辟了绿色低碳、经济高效发展的新路。
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何瑜表示,蒙其古尔铀矿山全面建成,将成为我国国内天然铀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里程碑,意义重大。
那么,这个带着绚丽光环的绿色千吨级铀矿大基地是如何诞生的呢?
旧纸堆里的“另类”铀矿
据核工业二一六大队高级工程师李彦龙介绍,1993年至1995年3年间,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该大队专门开展了一项工作,对前人的勘探资料进行整理发掘。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关键信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原二机部五一九大队在伊犁盆地南缘开展了详查,在发现蒙其古尔地区煤岩型铀矿化的同时,还发现了砂岩型铀矿化信息。
那时谁也没料到,就是这些深藏在旧纸堆中的点滴信息,隐藏着中国首个绿色大铀矿。五一九大队只是在1964年提交了最终储量报告,落实煤岩型铀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后,并未对砂岩型铀矿化开展进一步工作。
直到2000年,在伊犁盆地铀矿找矿勘查攻深找盲中,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进入了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矿空间”,并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伊犁盆地中西段远景调查为支撑,在蒙其古尔地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勘查。
经过充分的认证,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在蒙其古尔地区揭露到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多层位铀矿化,2005年转入普查,2008年提交普查报告,2010年、2013年先后分两次提交了详查报告,矿床总规模达到特大型,而该矿床无论从成矿条件、矿体特征和成矿模式上,均不同于伊犁盆地其他矿床的铀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储量如此丰富,其成矿规律这个难题,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必须破解。为此,该大队与其他科研院所加强了对蒙其古尔铀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
于是,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核工业二一六大队项目团队,查找和翻阅大量关于砂岩型铀矿的国内外文献,每一个钻孔的布置都要反复考虑,首个深孔的布置甚至历时数十天反复论证。而他们中有人婚期一拖再拖,8个多月与女友不能见一面;有人父亲病重住院仍坚守在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揭示了蒙其古尔地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顺利进入了第二找矿深度,扩大了蒙其古尔矿床规模,建立了“蒙其古尔式”成矿和找矿模式。
专家认为,蒙其古尔铀矿床的发现丰富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活动区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借鉴性的“动中找静、静中求动”的找矿思路。
是细水长流,还是跨越发展
蒙其古尔砂岩型铀资源落实后,天山铀业公司组建了510试验队,于2009年7月进驻蒙其古尔,进行地浸条件试验,为建立铀矿山,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做前期准备。
2010年,试验队国内首次突破了500米钻孔施工技术;
2011年,创新应用CO2+O2中性浸出工艺取得成功;
……
但是,在确定建设蒙其古尔铀矿山规模时,天山铀业公司领导班子曾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
一种观点认为资源有限,建议建设小规模铀矿山,这样可以细水长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建设国内大型单体铀矿山,通过发挥规模效益,提升公司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天山铀业公司要想实现做强做优的目标,做大天然铀产业,提升规模是前提。”阳奕汉说。
“十二五”期间,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也大力推进铀矿大基地建设,强调天然铀产业要走出“小”“散”的开发模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建设新型绿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铀矿山。
“既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阳奕汉回忆说,“其实,当时试验队进驻蒙其古尔时,我们不仅想把试验搞成,还想重振新疆铀矿冶,天山铀业公司要成为国内一流的矿山企业。”
经过近30年发展,新疆铀矿冶曾承接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核集团下达的科研课题,铀矿采冶技术达到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部分地浸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和信心。
“天山铀业只有做强做优做大,才有基础和实力挺直腰杆,才能在国际铀矿市场具有竞争力,与国际铀矿企业同台对话。” 阳奕汉说,“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细水长流这种吃不饱、饿不死、墨守成规的消极声音被敢闯、敢拼、敢干的积极声音盖住了。当然,上规模,也不是大跃进式盲目地上,而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合理地开发。”最后,天山铀业公司整个班子达成共识,并将决定上报到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中核集团,2011年下半年方案获得同意。随后,项目建议书也获得地矿事业部认证通过。
与此同时,天山铀业公司还将绿色矿山、科技创新、数字化、信息化融入到打造世界一流矿山的关键词集合里。据了解,蒙其古尔整个矿区严格按照最高环保标准建设,确保了铀矿山从采矿到退役阶段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做到了地上、地下都“绿色”。
创造“蒙其古尔速度”
前后不过几十年光景,在蒙其古尔这片土地上先后建立的两个铀矿山,却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
前一个为煤岩型铀矿山,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闭坑。高峰时期,矿上人声沸腾,数千矿工在忙碌。为了国家天然铀产业的发展,他们数十年住窝棚,喝矿坑水,不计严寒与酷暑,辛勤地奉献着青春与汗水。
如今的砂岩型铀矿山,却是另一番景象。厂区里新建了几幢小楼,除办公与宿舍外,还有活动中心,可阅读,可健身。矿区里则静悄悄的,难觅人影,只有深入其中,才会在草丛间发现一些规则排列的一两米见方的小水泥池子,里面有一段手腕粗细的塑料管,俯身才能听见“哗哗”水流的声音。
天山铀业公司七三五厂代理厂长张青林介绍说,这些都是由于蒙其古尔采用了地浸采铀法,省去了常规采矿方法的井巷基建和大量的剥离工程,以及矿石回采和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等一系列井巷工程,地表不必建造废石场、尾矿库,植被既不会被大面积破坏,在提取和回收过程中也省去了使用破碎、磨矿、搅拌浸出设施,同时还节省了资源。
2014年初,蒙其古尔钻探任务全部完成。蒙其古尔项目一期于2014年4月提前一年竣工,2015年实现达产达标。劳动生产率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6倍,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
在这期间,天山铀业公司建立了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申报管理、实施管理、验收管理、基础管理及管理流程6个方面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及管理协调与程序等进行了标准化管理。
随后,将在一期项目上形成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运用到相同规模的蒙其古尔项目二期上,于2016年7月建成并实现试生产。矿山建成时间再次缩短,劳动生产率再一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纵观蒙其古尔铀矿山建设整个过程,从2009年实施详查、开展矿床开发技术研究,到2014年一期工程建成、开展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仅用了5年,比过去从矿床勘探到建成一个产能项目缩短了一半时间,由此创造了铀矿山建设的“蒙其古尔速度”。
在此基础上,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乘胜追击,以蒙其古尔铀矿地浸开采为引领,快速推进我国北方盆地绿色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建设,内蒙古通辽、鄂尔多斯地区两大千吨级绿色可地浸砂岩铀矿山建设有序实施:2014年5月,内蒙古巴彦乌拉可地浸砂岩铀矿扩大试验成功;同年7月,纳岭沟可地浸砂岩铀矿扩大试验成功;2015年,通辽铀业钱Ⅱ块扩产工程建成投产。
如今,天山铀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矿山的模式,实现了“干干净净上班,干干净净回家”。但对阳奕汉来说,这还不够。他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靠创新。我们当前离现代化企业还有一段差距。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模式,还需要加大力度,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的能力,将天山铀业公司打造成行业认可、国际知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