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筝的发展

2017-09-18王晶晶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蒙恬构词指法

⊙王晶晶[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筝的发展

⊙王晶晶[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音乐的发展一直没有断绝,特别是古筝的传承与发展,从古至今展现出丰富的活力。历史上有诸多古筝名家对中国古筝的历史、演奏等内容,都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古筝别具一格的特色风格。中国古筝的独奏艺术形式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传统基础上发展新技巧、新表现、新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审美观。21世纪以来,随着古筝创作题材的逐渐丰富,古筝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筝新曲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了古筝音乐新的美,这些古筝曲以其新颖而又独特的曲调诠释着生活的美,为民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古筝的历史、演奏和传授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语言方面的角度诠释中国古筝。

古筝 词汇 语言

一、引言

古筝自古以来以古朴典雅、精致细腻、以韵补声等独特音色著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筝见于秦,显于汉,盛于唐,不只被文人骚客所爱,更广泛流传于民间;秦时初见,汉代发展,南北朝时期,古筝曲目便有数百之多,到了唐代闪耀无比,成就了古筝乐的黄金时代;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超过了当时的瑟、筑,比之君子之乐的古琴也不遑多让。在现今社会,古筝乐与西方现代曲作技法相结合,展现出的风格更具特色,翻开了筝乐的新篇章。

二、古筝历史的四种来源

古筝的发展史上可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初现于陕西一代,也就是当时的秦国,而其真正的历史来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蒙恬造筝,二是筝从西来,三是分瑟为筝,四是筝筑同源。其中的“蒙恬造筝”却明显没有多少正史考据。蒙恬是秦朝名将,确有其人,勇猛过人,用兵如神,这是正史记载。而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为十三弦。这一段只说明了蒙恬改筝五弦为十二弦,并未说明是蒙恬造的筝。另外,《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筝的说法持有否定态度。另有记载,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其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搏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而这个时候的蒙恬才二十二岁,离他三十七岁发迹之时整整相差十五年,可见筝为蒙恬所造并不明确,只能说是蒙恬改进了筝。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蒙恬制造了毛笔,而当时毛笔的“笔”字与古筝的“筝”字,用繁体书写几乎一样。后续有证据证明蒙恬造笔之说,宋代赵彦卫《云麓漫抄》中记载:“张子训尝问仆曰: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可见蒙恬造的是笔,改的是筝。而又有考古学者发现,在商丘时期已有笔,所谓的“蒙恬造笔”也不过是将其流传于民间而已,故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载:“秦将军蒙恬筑长城,绝地脉,致不得其死。乃吾湖之善琏村,则固有蒙公祠,其地皆以笔为世业。笔工不忘所始,故有祠宇以祀蒙公,香火颇盛。”由此可见,蒙恬改的是筝或者笔,而绝无可能造了筝。

筝筑同源,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在我国音乐历史发展中,先有打击乐,后有弹拨乐。筝为弹拨乐器,筑为打击乐器,然而都是以右手奏法,只不过筑用的是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可想而知,双方有着深厚的渊源,从这一点上看,说二者同源也未为不可。

三、古筝演奏指法

筝的演奏指法分别为托、勾、抹、打、提、劈、大撮、小撮、花指、刮奏、琶音、点奏等十二种基本指法。其中的“托”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①两手托着。②陪村的意思。③承着器物的东西。④寄托,暂放。⑤请求、帮助。⑥借故推诿躲避。⑦依赖,委任。⑧压的反义词。托在字面上的含义,没有一种与古筝中专用的“托”有任何关联。古筝中的演奏指法“托”指的是用大指弹奏,是由里往外“推”弦,其他四指指尖自然弯曲朝琴指向,环如椭圆,托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协调统一而又自然而然完成的动作,放松自然带动,不易僵硬。古筝中的勾,就是用中指弹奏,是从外往里“弹”弦,中指弯曲朝前略伸,抬指根,拨弦急促有力,如拨算盘。勾是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运动,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抹的演奏指法就是用食指弹奏,向手心的方向弹弦,小关节弯曲,运动时向中指靠近,指甲正面触弦。打的演奏指法就是用无名指弹奏,无名指向里拨弦,指根先抬,跟着重力下到指尖,不要紧也不要上翘。提的演奏指法就是用小指弹奏,手指自然下垂,呈掰腕子的手型,微侧,用肉指勾起弹奏,以取得柔和的音色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小指这样弹奏以区别假指甲的音色,令音乐更丰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中多有提起古筝演奏指法的具体方式和动作。古筝演奏的十二种基本指法在古筝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些古筝演奏中所用的词汇,在词的用法和引申中都有着很大的联系。

四、古筝语法及用法

语法方面,古筝中用到的常用语非常少,比如反向滑弦、颤弦等,这些用词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示了古筝的与众不同,而且在弹拨的时候,因为日常用语较少,一句话的组合往往会出现多个动作。在构词方面,古筝的构词也有独到之处,以筝为基本词的构词方法,在汉语语法中有许多制约,从而出现了诸多名词。比如,从筝到调筝再到转调筝,又到截弦转调筝等等,而以颤弦作为基本词构词的,又有颤、颤弦,再到节奏颤弦等等;在造词方法上,古筝用语也很巧妙,能够使名词变动词,又能使动词转变成名词。比如反向滑弦这个动词,就可以转变为反向滑音,其中的动词揉弦,也可以变为名词揉音,同样的一些名词,也能转变为动词。除此之外,古筝还有一些词汇是由其余民族或者是外来词汇构造而成的,比如其中的尼龙缠弦、朝鲜伽耶琴、赛璐珞甲等等,就是外来词汇的构造。至于其中用来阐述筝声、乐等各个流派的弹奏方式,在词组和固定词语以及相关词语中,都有着详细的阐述,比如北派的代表河南、山东派系,就有着苍劲有力、刚中有柔的特点,而南派的代表浙江派,却有着细腻、明快、悠远的声音和古典雅致的情调。

五、结语

从语言方面分析中国古筝,需要大量的语言语义资料,其中,对于古筝的历史源头、指法弹奏等都需要明确的阐述,而在语言的使用方面,都有专业的名词,在曲牌的名称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词语。然而由于我国地域的不同、南北地域差距等,古筝南北两派所弹奏的方式也变得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多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弹奏方式。再比如古筝的发展,秦时初为五弦,蒙恬改为十二弦,唐时增为十三弦,后为十六弦,直到现代,已成二十五弦。此外,古筝的语言构词部分没有受到重视,十二种基本弹奏技巧在现代词汇中找不出相应的意义,可见在该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欧海群,姚惕.论古筝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J].黄河之声,2016(12):108-109.

[2]铁静.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3(10):181-181.

[3]刘蕊.古筝音乐创作中的特性思维和立体构架探讨[J].黄河之声,2015(10):71-71.

[4]雷华.新时期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J].大舞台,2015(4):129-130.

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作 者:

王晶晶,四川音乐学院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器乐研究。

猜你喜欢

蒙恬构词指法
小提琴演奏中的指法选择
钢琴演奏指法的合理选择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走出围城路途遥 与时俱进效率高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专家问答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