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应然求索

2017-09-17周嘉禾王传金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通识应用型专业

周嘉禾?王传金

摘 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坚持应用型,突出地方性,着力特色发展。本文从科学规划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文化育人等方面,论述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应然追求。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举措

在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定位,着力优化专业结构,致力专业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专业文化,建设一批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而形成专业集群,凸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人力保障。

一、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过去,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往往热衷于新专业申报,专业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专业建设没有特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脱节。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强

调:高校要根据产业需求建专业,要正确处理专业导向和产业导向之间的关系,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1]。

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专业建设尤其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基础来进行,既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统筹兼顾。首先,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以学校优势专业为基础,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其次,应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办学实际,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前景广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之成为学校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更好地服务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再次,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专业交叉融合,拓展其内涵和建设重点。

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的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主动进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学校根据常州市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新光源、通用航空等10大产业链和新型建筑材料、嵌入式软件、游戏动漫、创意产业等10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先后增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等新专业。学校依据“强优、育新、调弱”的思路,形成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土建工程、经济管理、材料化工、通用航空、艺术设计、教师教育、语言文学10大专业集群,基本实现了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深化各专业集群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土木工程专业主动与社会需求对接,把专业教育嵌入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精准进行人才市场的“细分”,进而确定专业的“目标市场”。该专业与南通四建集团、苏中建设集团、常州一建集团等企业协同开展“安全工程师”教育,开创了全国土木工程领域安全教育的先河;与常虹钢构公司、南通四建集团、沪宁钢机公司等企业协同开设了全国首家土工工程(钢结构)专业方向,为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持续开展专业评估,进行专业动态调整

开展专业评估,可以尽早发现专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差距,进而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开展专业评估,一是要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和组织机构,确保专业评估工作有序进行。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三是要落实受评专业的自评自建工作,力求做到工作项目清晰、内容要求明确、人员分工合理、质量标准严格、督促检查到位[2]。四是要构建“学校、学院、专业系三级管理,政府、学校、专业机构、社会四维评价”的评估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五是要牢牢把握“面向全体学生、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推进专业调整与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应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部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招生、培养、就业综合质量不高的专业加以预警、调整、转型或停止招生。

三、构建多元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地方发展为出发点,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双专业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探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要具体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充分兼顾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即专业培养方案要著眼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整体优化的原则,即各专业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三是加强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即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并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四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即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体系、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近几年来,常州工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类)以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致力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在“专转本”、对口单招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中,致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工、理、管、经、艺、文、教等专业的融合发展以及辅修专业、助学二学历专业,致力培养具有“技术+管理”“外语+商务”“工程+艺术”等特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卓越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应用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四、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按照“提升人文素养、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思路,结合生源特点、对照专业标准、坚持本科属性,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学校层面应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重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成立通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全校通识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要借鉴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逐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行课程首席教师制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致力课程考核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常州工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按科技英语、商务英语、英语技能等6个模块开设了38门英语类选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类课程实行了分级教学;每年引进数门高质量的尔雅通识选修网络课程资源。面向全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高水平的教授担任首席教师,组建团队建设国学、文学、哲学、音乐、美术、自然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等7大类通识选修核心课程,建成了含有150门课程的通识选修课程库。

学院和专业层面应分别加强专业群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专业群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学院要认真遴选,体现特色,突出应用,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课程则由各专业根据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质量标准,明确界定其知识能力结构,灵活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要更加注重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匹配性、适用性,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能更有效地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

同时,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还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逐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不断提高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从学校转型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来抓好教材建设,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建设的有机结合[3]。加大高水平国际化网络精品课程、国内外名校名师主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引进力度,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五、強化实践教学,将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要构建课内外协同的“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课内实践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实践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文娱活动、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循序渐进呈阶梯式地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满意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修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是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创新性、协作性、研究性实验。校内实训坚持“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校外实习坚持“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位一体。鼓励教师开发创新实验项目,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创新性实验。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职业证书的获得纳入学分管理,为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服务,充分体现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所有实验室都要向学生开放,定期向学生发布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指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拟实验项目或结合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探索性实验,并给予全力支持和精心指导。

三是要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快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构建信息化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实验室开放运行,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采购、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是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协调作用,打造“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四创融合的空间和服务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加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的资助力度,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导师的作用,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六、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育人氛围

专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缩影,既具有所在大学文化的共性特点,又有不同专业文化的个性色彩。专业文化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而不断提升,又受制于校本文化,表现出对专业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文化建设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开展名师公开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和资深教师、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学生文化建设,完善学业指导体系是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开展学业指导,不仅是解决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建立“两多两全”的学业指导体系,推进“指导途径的多样化、指导人员的多样化”,实现“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指导”,全面服务学生的发展。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学业指导中心,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公布学业咨询电话,搭建网络学业指导平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锻炼、心理发展、职业规划等提供及时精准的指导与帮助。总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围绕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坚持传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2]许秀英.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41-43.

[3]孙士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教学内涵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170-172.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