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与工程教育研究
2017-09-17雷环田慧君王孙禺
雷环?田慧君?王孙禺
摘 要: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一流的工程教育建设是重中之重。作为重点大学和工科优势高校,清华大学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和路径无疑会对我国工科院校“双一流”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围绕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双一流;清华大学;工程教育
工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学科门类,2015年我国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分别占总在校生的33%和36%[1]。在全球知名和影响力最广泛的学科排行榜中,我国高校排名最靠前的学科大都属于工学门类,例如,2015年、2016年清华大学工程学科已连续两年名列世界第一。可以说,工科已率先代表我国高等教育跨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甚至前列,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领头羊。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重点大学和高等工程教育的排头兵,一直努力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在“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工科作为清华的优势学科,不断提升其全球影响力,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并将持续支撑一流大学的建设。本文结合国家当前的重大战略和机遇,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发展特点为例,探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
一、建设一流的工程教育是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2016年度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7年来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稳居第26~29名[2]。从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中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不多,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交通运输规模等一些规模或体量指标,相对竞争优势和零竞争优势的指标偏多,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准备、创新以及高等教育和培训这三项指标在给中国竞争力‘拖后腿。”[3]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让这些拖后腿的指标成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甚至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
根据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定义和内涵,“技术准备”主要衡量一个经济体对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由此获得的便利性,包括新技术应用和转移、互联网用户数量以及与技术相关的法律保障等要素;“高等教育与培训”主要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供给,包括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专业人才的培训和供给等要素;“创新”主要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及其研发能力,包括科研机构质量、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等构成要素。可以看出,这些指标所涉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培养、技术研发、产学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与工程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全球竞争力。
二、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
1.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是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出社会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各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栋梁之材”[4]。多年来,学校始终注重教、学、做三合一的实践教育,坚持精品课建设、研讨课建设,以及实施本科生研究训练,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特别是“学堂计划”的实施,全方位整合学校方方面面的办学优势,促进了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的脱颖而出,有效带动了全校整体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提出世界领先的工程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程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这一变化,相继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或重新设计工程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如美国工程院在2004年发布了《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结合世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国际权威的工程师互认体系《华盛顿协议》的缔约方在近年来相继修改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2014年,清华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明确写入《清华大学章程》,把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工程教育的目标。2017年,清华大学开始全面推行大类培养改革,本科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其中工程教育涉及8个大类。一方面是发挥清华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通过通识教育实现对人才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整合学科相近的学科,打破了专业划分过细的格局,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向。
3.建立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关键。工程教育認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措施和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主动接受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以确保工程教育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并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教育水平靠近。
清华大学从2009年开始启动学科国际评估工作,借国际同行之力审视和推动各学科建设。目前已完成了16个学科的国际评估,其中11个是工程学科。学科国际评估将学校置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参照系内,对比国际一流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诊断式”评估,检验学科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科当前所处的位置和问题,及时调整学校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方式,推动学科的更新和发展,同时提高学科的国际认可度。各学科通过准备自评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认清差距、自我改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对各学科的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面评估和有针对性的重点评估,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学科已进行了两三轮国际评估,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专家的评价也越来越好,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
清华大学部分工程教育专业除了参与中国认证协会的认证工作,还主动邀请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简称“ABET”)现场考察,在国际化的平台中进一步审视工程教育的质量。参加认证的专业按照ABET认证的标准开展了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评价,建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有效推动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在ABET官方公布的2015—2016年全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果中,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已正式通过ABET认证,并同时获得六年最长有效期,标志着清华大学的本科工程教育获得了国际认可。
4.搭建世界一流的全球合作平台
全球合作是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重要特点。2015年6月,由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开设的全球创新学院在美国西雅图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教育科研平台。学院聘请全世界一流大学和知名企业的优秀学者和技术领袖参与,搭建具有多元文化优势的开放性教育和科研平台,培养全球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急需的综合人才,为中西文化 融合互补、高端合作探索新模式。2016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屆成员国大会正式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为主题的二类机构——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正式落户清华大学。中心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申办,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行动计划,以产学合作、创新驱动的全新视角,在多边舞台上开展国际合作。
5.开展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置身于工科大学的语境下,致力于为学校的工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研究主题涉及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工程师能力报告、卓越工程师计划、全球工程能力体系建设等,重视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研究范式,研究层次既涉及体制与结构、组织与管理等宏观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又涉及课程与教学、大学生心理与成长发展等微观问题的调研和论证。
在大数据时代,工程教育研究越来越需要大数据的有效支撑。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在中国工程院支持下,积极建设工程教育知识分中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简称IKCEST)的分中心之一,建设IKCEST系统平台,支持UNESCO各项行动计划,有效整合全球工程教育数据和信息资源,努力推动国际工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6.输出世界一流的在线资源
在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的形态。在线教育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方式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工程师的在职培训方式,对传统高等工程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013年,清华大学正式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
2014年,清华大学推出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MOOC)平台“学堂在线”。目前,学堂在线运行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几十所顶尖高校的优质课程,涵盖工程、计算机、艺术等多个领域。来自世界180个国家、地区的700多万用户使用该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平台日均访问量64万人次,日均活跃用户5万户。
三、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1.处理好“追求世界一流水平”与“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关系
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首要责任是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发展和百年大计的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立足中国是首要原则,“中国特色”是首要内容。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绝不是MIT、帝国理工等美英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盲目照搬。没有这个基本点,世界一流将成为空谈。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工程教育专业学科结构要与中国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工程教育培养层次结构要与新的工业化技术结构相适应;工程教育规模布局结构要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工程教育形式结构要与产学研结构相适应。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毛坯”应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兴国之才、创业之才、治学之才”,为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家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5]。
2.处理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与传承创新的关系
工程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人才培养应强调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探究的相互融通。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学校为了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6]。当前,工程教育固然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同时更加应该在理性角度探索工程教育的内涵和路径。
3.处理好宽口径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管理科学、人文社会学科、表达和沟通能力等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向研究型、创新型、国际型、管理型方向发展,特别是对面向世界的国际化项目和工程,需要工程科技人才懂管理、懂法律、懂文化,对工作的认识要源于工程、高于工程、回归工程,才能胜任工作的需要。“清华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培养本科生。通识教育解决的是知识的‘识问题,更多地面向知识结构的调整;而文化素质教育解决的是素质的‘质的问题,更多地面向为学为人的素质内化,就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7]。
总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发展一流工程教育,是国家当前和长远战略的需要。我们要秉承传承、卓越、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一流的工程科技人才,开展一流的工程教育研究,贡献一流的工程教育资源,进而做出世界一流的贡献,实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担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7-06-14].
[2] 世界经济论坛. 全球竞争力报告[R]. 2010-2016,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
[3] 王孙禺,谢喆平,张羽.人才与竞争:我国未来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
(5):1-10.
[4] 袁驷.自主招生有利于人才培养[N].人民日报,2013-04-25(18).
[5] 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2017-02-18].
[7] 袁驷.改进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3.
[本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教育2030:战略走向与政策选择”项目支持]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