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2017-09-17赵春明
赵春明
摘 要:作者总结了近30年的从教经历和体会,梳理了大学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即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以研促教;微观案例;教书育人;因时而进
198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近30年来,先后给本科生主讲过“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学”“国际投资学”“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学”等课程。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处理好下列四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大学不同于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是研究做得很好,但教学能力不强,不会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反过来,如果只有教学能力和表达技巧,但研究水平不高,也很难真正获得学生的尊敬和肯定。只有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师生涯中,一直很注意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注重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说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就是我们日常理解中的科学研究。我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以及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优秀著作和论文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并担任了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等多项重要学术兼职。正是这种较为坚实和深厚的研究基础,为我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和根深叶茂的肥沃土壤。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时,我会把自己著作《国际贸易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的研究成果有机地融进去;在国际贸易政策部分,鉴于中国“入世”后面临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问题,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应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及时转化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详细地分析非关税措施的最新发展及其影响,并增加了有关中国企业如何运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和谋取自身利益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和增加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为我国外贸实践活动服务的功效与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种含义即是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规律体现和能力提升的研究。在现阶段,相比于第一种含义的科学研究,这种对教学本身的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众所周知,由于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偏向和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为此,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级教改项目、7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和10余项校级教改项目,出版了10余部教材,其中《国际贸易学》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国际贸易》(第二、三版)分别入选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和“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二版)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国际经济学》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通过这些教改项目的研究和较高水平教材的编写,我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了基础性与前沿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鲜明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则积极开展研讨汇报、案例探究、讨论合作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教学内容深刻性与教学方法启发性的统一,受到学生们的肯定和好评。
二、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我给本科学生上的课程如“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国际贸易学”等,大多偏重于宏观范畴,理论性也较强。为了更接地气,同时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微观案例的运用与分析。比如,现在市面上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的书籍很多,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面案例的书籍几乎没有,为此我专门编写出版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解析》一书,选取了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密切相关的49个典型案例并进行了详细解析;同时考虑到无论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进行国际贸易,其行为主体都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所以我还编写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并针对课程内容,通过各种渠道甚至自费制作了多个精美的案例视频
资料。
比如,在讲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创新阶段时,穿插史玉柱脑白金创新的视频资料并进行案例分析;在谈到双寡头竞争模型时,穿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百年之争的视频资料并进行案例分析;在讲到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时,则具体比较和分析联想、华为、海尔与TCL的国际化道路选择与异同等。通过这些微观而直观的视频资料及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了课程的内容,而且也提升了他们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就是要用“心”来教学,而不能光用“嘴”去講课。这里的“心”,不仅是指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指要在教书的过程中注重育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路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为此,我把课堂当作自己的人生舞台,把教学理解为一门艺术,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把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的激情、对学生的关爱和人生体悟渗透到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润物无声,播撒有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比如,早年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内容深奥,理论性很强,我在理论讲解中巧妙地穿插人物经历,用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政治经济学的种种磨难与艰辛,为枯燥的理论增添丰满血肉和动人色彩。在如此贫困的境地中,革命导师依然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创作出《资本论》,这让学生们为之折服。再比如,“国际贸易学”课程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我在讲解这个理论的时候,通常也会恰到好处地引申出对人生的启示,即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有比较劣势,很多人的成功之道就在于认识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鲜活的例子和故事,使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
四、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思想和理念的教育,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原来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和单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既要重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后的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既要重视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又要重视引导学生线下交流讨论。我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2009年和2013年,我主讲的“国际贸易学”课程分别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利用课程建设之际,我和我的教学团队积极运用现代媒介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将教学大纲、重要概念、学习方法、授课教案、授课视频、复习思考、参考书目、考核方法等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建设网站上,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解答学生问题,批改学生作业,与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等。2014年,我主讲的另一门本科生课程“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以“走进经济全球化”为名入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在此基础上,2017年获批了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的慕课(MOOC)建设计划,目前正在进行过程中。通过慕课建设,将重新构建教师和学生角色,协助学生自主学习,推进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融合互动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思维。
以上就是我从教30年来的主要实践和体会。诗人徐志摩曾说: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如今我已年过半百,冲动已渐行渐远,但在长期教书育人的浸润中而日积月累起来的情感,却使我深深地融进了教育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中,从而值得我用一生去回望,用一生去追寻!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