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未来

2017-09-17葛道凯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江苏工程专业

葛道凯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进一步坚定了江苏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江苏高等教育迈上历史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江苏正在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

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有三个特点。

第一,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大,水平也比较高。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和内涵建设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67所,居全国第一,其中本科高校52所,独立学院25所。在校大学生191万人,2016年这个规模居全国第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23所高校、10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行列。不久前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所。但是,江苏高等教育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不但明显少于北京、上海,也比陕西、湖南少,存在着“不乏高原,唯缺高峰”的现象。

第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民群众高度重视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关于教育发展流传三句话,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其中第三句话的发明权在江苏。2010年以来,江苏在高等教育领域先后实施了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项体现政府意志的重大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近100亿元,构成了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的1.0版本,快速提升了江苏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但是,从国家对江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来看,江苏高等教育整体人才培养能力、贡献度和影响力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江苏高校人才济济、成果累累,但是顶尖的人才和真正一流的成果不多。高校主动对接区域发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甚匹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层次、服务机制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第三,江苏高等教育保障度高,制度也比较完善。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为教育优先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升了江苏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江苏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江苏教育供给的单一化、粗放型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一直在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实际往往以教育者和管理者为中心,常常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选择代替学生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真正“以学生为本”,努力办好适合的高等教育,将是我们长期追求的核心命题。

二、努力提升江苏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服务能力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理解,上述江苏高等教育存在的“三个但是”或者说“三个苦恼”,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来破解,是三句话:必须面向未来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必须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工程科技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前面两句是应对措施,后面一句是期待结果。

江苏是中国第一大制造业省份,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超过94%、对地区生产总值(GDP)贡献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江苏拥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巨大的运输网络和消费市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有较强优势的制造业生态链,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世纪以来,江苏把握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了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主导工程理念,确立专业优化“江苏做法”。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共同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新经济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推进专业建设由资源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强化优先发展专业,以“做优做特、必需急需、补短补缺、支撑支持”为原则,重点发展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领域相关专业(如纳米)。例如,确定优势发展专业,支持具有传统优势的工科专业(如汽车),保护一批基础专业(如工程力学);明确市场竞争专业,建立专业改造、调整与退出机制,改造一批长线专业(如化工),限制一批老化专业(如蝉)。全省现有工学类本科专业1419个,占专业布点总量的38.5%;工学类在校生占在校生总量的42%。二是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由实然型向应然型转变,坚守底线。我省全面启动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分为针对进入毕业学年的新专业合格评估、针对独立学院的按类抽检专业评估以及分年分专业种类实施的专业综合评价三类,并将专业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以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抓手,树立品牌专业建设顶天立地的示范作用,建设一批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目前已有91个工程教育专业通过认证,占全国总量的11.7%。另外,258个品牌专业中有43个理工科品牌专业通过认证,占全省同类专业总量的40%。

第二,坚持工程教育系统论,探索人才培养“江苏体系”。工程教育的整体改革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工程教育体系进行建模、分析、规划和设计。我们主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逐步形成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积极参加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试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基本创建了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工程实践、注意课程关联、契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新体系;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与工程案例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外语教学与国际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新特色;探索建立了面向企业需求、聚焦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这三条做法和经验已经成为全省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二是推进面向工业界的工程教育改革。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支持22所高校、80个专业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试点高校与专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我们从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启动“嵌入式服务外包”项目,将企业实践课程模块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企业里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學。学生在企业里实践、在项目里设计、在车间里答辩,实现“未毕业先入行”,基本形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省69所高校与72家公司开展“嵌入式服务外包”项目155项,年招生规模为7000人左右。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正在成为江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三是推进面向世界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着力探索基于成果导向(OBE)、基于毕业生能力培养(CDIO)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模式,取得显著进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牵头成立了全国性的《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

第三,坚持教学能力建设导向,形成师资建设“江苏方案”。教师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教育的品质和面貌。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集聚工程教育高端师资。制订引进人才的学科专业规划,引进人才集中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急需专业领域,如纳米科学、物理化学光催化、功能有机材料、生命科学、模式识别、分子生物学等。出台《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简称“人才26条”),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引导高校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实施“产业教授”计划,聘请国内外优秀企业创新创业高層次人才到高校兼职或任教。二是打造工程教育一流教师队伍。采用灵活柔性模式引智培智,通过“大师+团队”“引进+引智”“学科+人才”等引智模式和海外高校影子培训、企业挂职等培智模式,全省高校逐步形成了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40条”),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建立成果共享利益链,将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三是搭建教师创新创业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方联动。建设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33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家,位居全国第一。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700个,组织一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

在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工程教育办学理念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以教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工程类毕业生能力基本达到国际质量要求,但是明确的、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质量标准需要健全。

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行业企业参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订的深度和稳定性需要加强。

三是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是理科化倾向比较严重,面向实际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工程价值观和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加强和改进。

三、推进面向未来的江苏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以及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涉及教育内容有近20处。经过学习,我有三点初步体会:

第一,关于教育工作的目标与摆位(地位作用)。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定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摆位是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途径: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二是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三是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关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任务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关于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是推动教育平衡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包括: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区域之间的平

衡;优化教育结构,这是教育自身的平衡;人人皆可成才,这是受教育群体的平衡。二是推动教育充分发展。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包括:全面发展,这是“宽口径”的充分发展;优质发展,这是“高水平”的充分发展;多样特色发展,这是“多样性”的充分发展。

第四,关于教育工作的原则。一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二是推动教育平衡充分发展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教育平衡充分发展要避免简化为平均发展、过度发展。一方面,平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统筹推进。另一方面,充分发展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既不能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能把平衡发展、整体提升变成平均发展、总体平庸;既不能只追求高原建设而忽视高峰打造,也不能盲目迎合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期望值。一句话: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未来江苏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质量,建立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江苏从制造业大省走向制造业强省。下一阶段,主要做两件事:

一是组织开展省级教改课题研究与实践。包括: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师生工程实践体系与实践共享平台,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

二是遴选建设一批省级示范项目。包括: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高校产业学院或行业特色学院,跨学科新技术研发推广基地,高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江苏工程专业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