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
2017-09-16刘小勇段慧兰罗美霞
刘小勇+段慧兰+罗美霞
摘 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通过构建基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校园“匠心文化”,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匠精神”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基于“工匠精神”践行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体系构建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以尊師重道为起源,以爱岗敬业为基础,以精益求精为表现,以求实创新为灵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支撑,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再从“中国智造”走向“中国质造”的道路同样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支撑。“工匠精神”发端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高职院校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培养“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关键段位。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渗透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中。为了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构建基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校园“匠心文化”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的培育是一个持续且不断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让其具有从容淡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最基本的是要营造一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形成一种培育“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从认知上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内涵,从情感上认同并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形成一种职业敬畏和职业自豪的“匠心价值”。
营造“匠心文化”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该深入剖析“匠心文化”构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放在职业素养培育的首要位置,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做好“工匠精神”培育与工作岗位职业道德标准对接,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较为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加强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多途径宣扬国家方针政策,广泛宣传能工巧匠的成就与事迹,用倡导引导、价值鼓励和物质形态的渲染和熏陶,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大国工匠”的无上荣光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其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瑰宝”。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文化”资源,实现古为今用。再次,充分利用优秀企业文化资源。着力引入能立体职业特性、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工作标准、规范,在校园创造企业化的实习实训环境,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最后,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崇技尚艺”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坚守职业道德,乐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思想政治教育等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专业课程,换句话说,专业课程教学就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首先,融入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构建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工业文化包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之内核。专业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以职业观培育为主线,以专业文化素养和职业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搭建“工匠精神”教育平台为抓手,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规则中,构建适用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使得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既符合技术传授要求,又符合职业素养培育要求。
其次,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专业课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主要渠道和物质载体,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参与是“工匠精神”内生成长的主导力量。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中,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当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特质和“匠心文化”品格,将“工匠精神”的力量美、技术美和平凡美渗透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又要关注课程教学的价值性;既要让学生实现工具品格的建构,又要让学生实现文化品格的建构;既要让学生收获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和事业追求等“工匠精神”获得新的生长。
三、构建基于“工匠精神”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的重要实施者,是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者。因此,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迫切需要。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调整的过程,高职院校既要立足学校实际,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断探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向培养“大国工匠”的传承者和接班人转变。
一方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方面,高职院校要着重考虑队伍结构的建设,既要考虑类型结构,又要考虑来源结构。在类型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能自己动手实践;既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要兼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在来源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要专兼结合,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既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又是学校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他们的引入既能够有效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校企双方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又能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化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有力保障。endprint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就“双师型”教师标准、职称评聘、奖励激励制度,以及专项经费、课题申报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四、构建基于“工匠精神”践行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靠長期的工作实践积累,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因此,单靠高职院校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方式。特别是现代学徒制,它作为校企共同育人平台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于一体,全程引导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融于专业技术学习之中。
现代学徒制是以古代学徒制为基础,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教育充分结合的一种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范式。在这种范式中,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企业师父和学校教师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展互动的“双导师”教育。现代学徒制突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技术技能的操作,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传承“唯精唯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相对于古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在培养学生方面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作用,构建以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定位是师父,它的作用发挥通过制定学徒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实现。企业通过制定实习实训工作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条件,通过制定注重“工匠精神”考察的学业考核标准和企业录用标准全程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体验并内化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力量,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学校通过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实施“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全身心投入,使“工匠精神”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和强化,将“工匠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化为学生职业精神内核。
五、结语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以匠心文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内部培育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协同培育的外部培育体系,共同促进高职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制造强国所需的“大国工匠”传承人。
参考文献:
[1]李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刘小勇.略论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3.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践行机制研究”(编号:15B10)阶段性成果;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政课题“职业素质养成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与实践”(编号:SZ15A011)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