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活动中5—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指导方法
2017-09-16杨阳
杨阳
摘 要: 关注5—6岁儿童的美术发展情况,以国外理论与国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研究依据,不难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想象力不受局限,乐于表现内心美好、有趣的事物,但是他们的绘画语言还不充分;对于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让他们能在美术活动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本文针对课堂实际问题,提出如何认识和营造创造性环境的教室,以及培养5—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四点方法指导。
关键词: 儿童 美术教学 创造性思维 指导方法
作为美术教育的实践者,我在校外培训工作有七年时间,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低龄儿童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因此,我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將重心放在5—6岁儿童的美术发展上。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是5—6岁接受儿童美术教育的儿童,通过对国外理论的学习,结合国内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意见,对目前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美术创造力方面缺失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指导方法。
一、理论研究与思想指导
(一)国外理论中对5—6岁儿童美术发展的特点的研究
对于5—6岁儿童美术发展的研究,国外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对这一课题做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理论。罗恩菲尔德将5—6岁的儿童划为图式化前期,对这一阶段绘画发展阶段的儿童的绘画特点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儿童的绘画多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画面的形象多呈现几何形,绘画的形体时常改变,没有空间次序,空间关系较弱,在运用色彩上凭感觉用色,不完全依照实物着色”①。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将5—6岁的儿童划至为图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他们逐渐熟悉自己文化的象征性的符号,并能联系社会文化,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产生压力。这一阶段是儿童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应该给予保护与帮助”。综合以上这两类理论学说可知,处于图式期阶段的5—6岁儿童的绘画应该是想象力不受局限的,他们喜欢画一些心里觉得美好的事物、有趣的事物,但是因为绘画技巧不足,时常容易觉得难以为继,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这一点,不要做束缚儿童的创造力的行为,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
(二)教育部针对5—6岁的艺术学习的指导中凸显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中提出关于5—6岁儿童艺术的学习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会感受与欣赏艺术,另一方面是表现与创造。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儿童内心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在学习艺术的关键是创造条件,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启蒙儿童对美的感受和欣赏,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来,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关注以下四个小目标:目标一是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目标二是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以上两个目标是针对上述第一方面内容而设立的。目标三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目标四是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目标三与目标四是针对表现和创造提出的。《指南》的提出,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进行美育,通过美育后,让儿童认识美、创造美,美感在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形象性、感染性、直观性、表面性、多样性、行动性等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顺应儿童的个性,不能把儿童当成机器,让他们按照设定的程序执行指令。
二、5—6岁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缺失
5—6周岁儿童在校外培训中学习儿童美术,处于儿童美术第三学期的学习阶段。能够熟练地运用油画棒与水彩笔两种绘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这一年龄段的学员的绘画特点表现出喜欢绘画,乐于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喜好及想法,作品充满活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相较于3—4周岁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能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喜欢与老师及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特别需要家长与老师的认可,符合5—6岁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着重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美术学习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指导了近二十位新教师,听取了他们所上的数百节儿童美术课程,发现了不少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出现在激励、保护、帮助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创造力上,没有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为什么会出现创造力缺失的呢?创造性思维是每个美术老师都极力想做的事情。从每位我听过的课程上,仔细分析这些课堂,我发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课堂氛围上都有所缺陷。
教师的高水平体现在能通过提供大量材料,创设品质较高的课堂体验,从而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某些美术老师对于素材的筛选和情境的创设上缺少经验,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回归到教学对象身上,得到的结果是儿童对所呈现出来的素材没有感觉,自然影响儿童的实践操作。因此,教师应立足教学对象,寻找契合儿童兴趣的,并且质量较高的艺术和艺术制品作为素材。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能娴熟地与儿童讨论这些经典作品,为儿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前提。
美术在5—6岁儿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因此,教师应该学着理解儿童的艺术,把他们当成艺术家来肯定,这是了解儿童艺术发展阶段的划分和明白艺术教育的原则的老师。但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中,并没有给予对儿童真正的尊重。儿童被老师要求这样做与那样做,儿童与作品间不产生感情,变成老师思想的投射,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呢?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儿童不仅要自己学着成为艺术家,而且要学习欣赏他人的作品。教师如果不能把儿童看成艺术家,那么儿童怎么能有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呢?而且儿童正处于急需被成人认同的阶段,自我不被肯定,如何肯定别人,所以在很多课堂中即便是老师极力想创造出多元评价的环境,但往往效果不佳,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真正地从评价中获得满足与自信。
美术课程不能是单独就绘画本身而言的,换言之,就是学习绘画技巧。艺术的魅力来源于其他学科领域,如历史、人文、天文、数学等。交叉学科背景下的美术课堂应该被重视,因为这样更加接近艺术本身,同时更加适合营造更开放的美术课堂,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儿童参与讨论的机会更多,从而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有人说:“看一个课堂美术活动是否符合艺术的定义,必须既看过程又看结果,要强调独创性而不是一致性,要让儿童保留他们的著作权,并发展对融合和平衡的审美能力。”我们追求儿童的独创性、尊重他们的著作权,给予更多的机会将艺术本身与其他门类融合,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趣。但是,一些课堂习作体现出来的是千人一面,绘画的故事性缺失等问题,丧失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endprint
三、5—6歲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指导
(一)创造创造性的教室环境
要想在美术课堂中培养5—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创造具有创造性的教师环境。具有创造性教室环境的特征是令人感觉到惬意的、能有学习的欲望的教室,而不是令人心生畏惧、让人厌烦的教室。前者环境创造更加积极。如何打造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课堂呢?创造性教室的环境涵盖了教师、儿童和材料三者。
教师要关心参与美术活动的每一位儿童。不管他们的天资如何,因材施教,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温暖;老师要对所有学生的成功都有很高的期望,从内心把儿童看成是艺术家,好孩子是被表扬与肯定出来的。同时,也要鼓励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
儿童在每次美术活动开始时,内心既有一种未知的好奇,又带着一丝冒险精神的胆怯,这是成功的开始。如果每次美术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让儿童习以为常的,那么儿童自然会觉得对活动缺乏兴致,枯燥、乏味。其次,在进行活动时,儿童尝试参与,可能他们会因为不熟悉,有难度而感到不安,而老师需要立刻关注到这一点,适度地帮助,让儿童感觉安全,让他们专心学习,激发创意。
我们笼统地将教师与学生以外的事物称作为材料,它是能抓住并保持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的魔法棒,魔力是能够有效激发儿童思想火花,有时候呈现的是经典艺术制品,有时候是一堆精彩的图片,抑或是一些有趣的故事。灵活地设置与运用这些材料,能大大地调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指导
1.要给予儿童做选择的机会
给予儿童做选择、决定的机会,不仅仅是对于活动内容的决定,还包括活动中儿童的灵活应变。记得在一次儿美课中,我有意设置了一个问题,他们在不经意间告诉了我他们心里更喜欢什么,好奇什么。过程是这样的:他们喜欢大海,从大海他们联想到了轮船、军舰、海底的生物,还有一位孩子说了漂流瓶,随后有几位孩子说什么是漂流瓶,是喝水的瓶子么等一连串的问题,我知道漂流瓶是他们更加想要知道的内容。这便成了今后的美术活动内容。通常在美术活动中,绘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联想,主题多体现开放性,让儿童围绕主题随心而想。如我们曾画过的主题有:《疯狂机器人》、《动物运动会》、《狮子怎么了》、《海底世界的奇怪故事》,等等。这些主题能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触角伸向可能老师都未知的世界中。
2.让儿童关心和尊重身边的所有人
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不仅能获得老师的帮助与肯定,而且需要获得同伴的帮助与肯定,这样的教室氛围是能够让创造性思维得以生长的。每个儿童能从中获得安全感与自信,能够更加享受创新创意的美术活动,从而创作出标新立异的作品,在相互间的交流与尊重中再次获得内心的满足。
3.活动的设计要既有趣又有挑战性
老师要精心设计美术活动,有趣是基调,因为面向的对象是儿童。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笔者认为是效仿成人的世界。对于5—6岁儿童,甚至年龄更小的儿童,已经在效仿成人做动作,而且学习欲望极强。活动中可吸纳一些成人的游戏规则,或者是成人能接触到的素材,或者是能体现一些难度,这样的活动更具挑战性。有趣的活动让儿童想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让儿童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征服与完成任务,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帮助儿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参与美术活动的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强弱,但不代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成正比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慎重看待儿童的绘画差异,不能偏执地认为画得不好的就是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往往老师武断的批评或无视会伤害他们的创作热情,相反,越是在实践操作能力上有弱势的儿童,老师更要加以关注,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人们从美术活动中获得抒发的愉悦和满足。
对于5—6岁儿童的绘画教学,我一直都在聆听与捕捉他们内心的声音。美术教师积极营造富有创造性的环境,从自身做起,细心甄选素材,从而激发他们用画笔创造内心的美丽世界。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只看重绘画的结果,对结果的批评,不如耐心地听他们讲绘画中的故事,因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从他们嘴里讲出来,你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注释:
①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W.Lambert Brittain,著,陈武镇,译.幼儿创造力与美术——康乃尔大学五年的实验报告[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1.
[3]Joan Packer Isenberg &Mary Renck Jalongo著,叶平枝,杨宁译.创造性思维和基于艺术的学习——学前阶段到小学四年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