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的文化选择

2017-09-16侯天依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侯天依

摘 要: 日本建立偽满洲国以后,将日语定为满洲国的国语之一,在学校实行奴化教育,意在压迫中国民族文化。但在日本野心膨胀的大背景下,伪满洲国依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如称为“满洲白描圣手”的吴瑛等。本文以吴瑛所创作的《新幽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春华嫂和大学生两位出场人物身上所呈现出的“新—旧”、“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等矛盾特征,挖掘殖民统治下的中国城市小市民的文化内核,提出城市小市民民族文化基因未失,依然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着反满抗日。

关键词: 吴瑛 《新幽灵》 传统文化

日本于1932年3月1日,占领东北,炮制出“满洲共和国”,将东北变为殖民地。在14年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对伪满洲国青少年实行奴化教育,在课堂上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意在压制中国的民族文化,愚化东北青少年,最终“推翻东亚的国际秩序,造成奴隶的中国,独霸太平洋,宰割世界”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伪满洲国依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如梅娘、萧红、吴瑛等。吴瑛当时颇有名气,并且长期居住在伪满洲国,发表的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与梅娘并称“满洲文坛双璧”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并未在学界受到重视。大多数研究只是在论及伪满洲国作家时,将吴瑛作为一小部分加以书写。李冉的博士论文《伪满洲国女作家吴瑛研究》对吴瑛的文学创作和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探究了吴瑛作为一个女性“与日本殖民者和殖民文化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③。现有研究中,大多是从吴瑛的女性身份出发进行研究,而刘晓丽的《反殖文学·抗日文学·解殖文学——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例》④则将吴瑛放在“解殖文学”这一节中加以论述。

之所以选择吴瑛的《新幽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在吴瑛的作品中,《新幽灵》作为短篇小说集《两极》中的开篇,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也较有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极》的核心思想。其次,《新幽灵》中的出场人物“春华嫂”和“大学生”虽为夫妻,但是不论文化水平还是社会身份,二人都差异巨大,生动反映出伪满洲国时期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

一、文化侵略下诞生的《新幽灵》

吴瑛,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一个衰落的满族旧式大家庭。毕业于吉林女子中学,担任过报社记者、编辑等,深受新文学运动影响。1939年10月短篇小说集《两极》在长春出版。

在《两极》出版前的1938年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日语成为满洲“国语之一”,并且在朝鲜半岛学校教育中禁止使用朝鲜语,强制使用日语。第二件是近卫声明《东亚新秩序建设》。在日本攻占中国的武汉、广州等地之后,日本立即于1938年11月3日,发表近卫声明,勃勃野心昭然若揭。事件一和事件二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日本意欲统治东亚的产物。所以《新幽灵》便是在日本野心膨胀、急欲统治东亚的大背景下创作的。

《新幽灵》的故事背景是“从初春—到春深”,是为春天。此外,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大学生在向科长道早安时,说的是“オハヨオ御座イアス”,小说中特地点出大学生使用的是日语,让人联想到了日语成为满洲国语之一这件事。1938年3月4日,日本在朝鲜半岛改正朝鲜教育令,学生不得学朝鲜语,强制使用日语。3月4日,恰好处于春天,笔者认为该故事发生于1939年的春天,也就是日语成为满洲国语之一之后的一段时间。

《新幽灵》不论从创作背景还是故事背景来看,都与日语成为满洲国语之一这一事件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与日本的奴化教育、文化侵略有关。

二、农村女子的无措——与外来文化格格不入

《两极》发表在《文艺丛刊》第一辑。《文艺丛刊》策划人山丁主张“满洲需要的是乡土文艺,乡土文艺是现实的”⑤。《新幽灵》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意在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小说中主要有春华嫂和大学生两个出场人物。春华嫂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女子,随大学生一同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受过教育,不认识字还缠了足,每天担心丈夫出轨,只能靠哭闹和儿子来将丈夫套牢在身边。城里有许多新鲜事物,也有大量外来文化渗透,但是这些却让农村出身的春华嫂愈发手足无措。

春华嫂对外来文化抱有三种情感。首先是欣赏,觉得“会翻个英文叽哩得怪好听的”,穿洋服是神气活现的,是顺应时代的。此外,对于“美云”这个新名字,春华嫂也是很喜爱的,觉得是个“这么漂亮的名儿”。春华嫂对外来文化中浮于表面的内容表现出较为高涨的热情。她好奇又欣赏,但是这种欣赏只是因为她爱大学生,因为这些外来文化与大学生有关。觉得英文好听因为是大学生翻的,洋服好看因为是大学生穿的,名字好听因为是大学生起的,对于脱离了大学生的外来文化,春华嫂表现出了不解,甚至是厌恶。如春华嫂在洗完碗之后,开始化妆,对于这种外来的化妆行为,春华嫂心里觉得“也不知弄的一些什么鬼子红啦,往脸上擦呀,抹呀的,说它是红吧,又紫溜溜的,谁知它是好看不”,春华嫂无法理解化妆这种行为,按照自己的审美也不觉得化妆好看,甚至在内心将化妆品的红称之为“鬼子红”,厌恶之情跃然纸上。可见,当排除了对大学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暗示以后,在春华嫂的内心里,并没有对外来文化的好感。最后一种情感则是厌恶。小说中有一段春华嫂对新女性的评价,她认为“那些时髦的姑娘就不是姑娘活像个窑姐,都坏透啦,小他爸动不动就说什么能赚钱的姑娘啦!呃呃,我才不听什么赚钱,他祖宗的人都给丢透啦,天生贱骨头,就愿意给男人做小老婆的!”春华嫂的这段话中,字里行间都是对“会赚钱的新时代女性”的厌恶,在旧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出门赚钱是想也不敢想的“丢祖宗的脸”的事情,与其说春华嫂厌恶的是新时代女性,不如说是背弃了旧传统的女性。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农村出身的春华嫂是不愿意接纳的。

三、知识分子的无奈——对外来文化阳奉阴违

《新幽灵》的男主角便是春华嫂的丈夫——大学生。在家庭方面,大学生会表面欺骗春华嫂,背地里去妓院找乐子。大学生并不爱春华嫂,但是因为个人良心,并没有抛弃糟糠之妻。在工作这方面,大学生极尽敷衍,日本科长在公司的时候,就装模作样地好好工作,科长一走,就又可以“松快一天了”。大学生是一个读过书接受过新文化的知识分子,这种在新旧文化碰撞中成长的命运,也注定了大学生将成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矛盾的集中点。endprint

关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的例子很多。首先从文章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分析。《新幽灵》很善于使用自我否定式的语句,比如“接着还是老婆的问题,不说老婆该说太太的”、“第一长样得看的过眼去,像小他妈,不,是美云”,都是先说中式说法“老婆”、“小他妈”,再紧接着自我否定,改成外来说法“太太”、“美云”。这表现出中式说法是长存在他的潜意识里的,是可以不加思考脱口而出的,但是在外力作用下,大学生会将说法改成外来说法,以迎合时代。

其次从文中具有文化特色的专有名词分析。首先是“我们的大学生还会跳几手呢,月明之夜啦,葡萄仙子啦,惹的儿子也跟着乱跳乱蹦的”。《月明之夜》和《葡萄仙子》是黎锦晖于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黎锦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音乐家,他最初创作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推行国语,废除八股文,推出生动活泼又实用的白话文。《葡萄仙子》中《香丝影》采用潮州音乐曲牌,包含湖南花鼓戏中的“双川调”。《月明之夜》中《朝天子》《打雁》采用的是传统旧曲,使作品具有民族特色⑥。在对黎锦晖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汪毓等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具有民族特色,李岩评价:“其民族化是最重要的特征。”⑦其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所透露出的爱国情怀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生在向春华嫂解释去听戏的时候说“名角周亚川只今晚一宿啦”。周亚川在二三十年代,是京剧界能兼演“红、黑”净的头牌老生,风靡东三省。在伪满时期,周心中充满反抗,排演了《岳飞之死》《文天祥》《后羿射日》(剧名有打败日本之义)等爱国剧目,以此唤醒同胞抗日热情。周亚川是一个充满抗日精神的名角,也是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大学生喜欢听他唱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心中的价值取向,即趋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趋于反满抗日。

除了上述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和名角周亚川以外,大学生还在哄儿子的时候,“跳着摇晃着,嘴在不住点的唱着西皮——倒板都蹦出来了”。西皮是戏曲唱腔,属于皮黄戏,论者多认为是由梆子腔演化而来的⑧。倒板则是戏曲板式,属于秦腔的固有板式,甚至出现于秦腔的许多传统戏中⑨。不论是西皮还是倒板,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伪满洲时期,学校将日本神道教等宗教仪式融入学校教育:中小学每天早上须向新京作“满洲帝宫遥拜”,再向日本东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遥拜”,学生同时须以日语背诵皇帝诏书《国民训》。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家中跳的是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月明之夜》和《葡萄仙子》,哼唱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皮黄戏和秦腔,看的是极具反满抗日精神的传统艺术名角周亚川。大学生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有意无意中坚持着中国传统艺术,他们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殖民统治。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矛盾对立时,大学生所代表的新知识分子选择了支持中华民族,用微弱又强大的力量反抗着日本殖民统治。

四、结语

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春华嫂象征着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的中国传统农民,大学生则是半新半旧但热爱中华民族的新知识分子,如果只有他们就可以安心了。其实,“只有”一词的重要不是有什么,而是排除掉了什么,在这里,作者排除掉了帝国统治,排除掉了一切不属于中国的外来入侵力量,包括自恃高人一等的朝鲜人。如果没有了这些外来势力,就好了,就可以安心了,这可以说是作者藏匿于心中的一个长久的愿望。

注释:

①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55.

②李冉.伪满洲国女作家吴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④刘晓丽.反殖文学·抗日文学·解殖文学——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02):298-319.

⑤王劲松.殖民地时空下的女性文学景观——1931—1945年伪满文坛女作家群落考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1):81-85.

⑥程扬.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⑦李岩.冬来了,春还会远吗?——几年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J].中国音乐学,2002(1):143.

⑧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4):5-14.

⑨江巍.秦腔板式知多少[J].当代戏剧,1992(04):36-38.

参考文献:

[1]李冉.伪满洲国女作家吴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刘晓丽.反殖文学·抗日文學·解殖文学——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02).

[3]程扬.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4]赵霁.吴英小说创作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第一卷评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12.

[6]李冉.吴瑛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2).

[7]张向阳.一代名角周亚川的传奇人生[J].春秋,2006(04).

[8]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刘晓丽.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5(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