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宋词的深度阅读

2017-09-16李凌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宋词

李凌

摘 要: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宋代发展到鼎盛,宋词则是词这种体式所创成就之代表。由于读者层面的扩大,宋词有了多种阅读方式,深度阅读无疑是唯一能够真正领会宋词韵味的方式。本文分析宋词深度阅读的含义及个中缘由的同时阐明宋词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 宋词 深度阅读 原因探究

宋代出现了许多词人,如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词作代表了各自的独特品格,他们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宋词的多元形态,展现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因此,宋词的阅读人群不仅包括专业学者,在普通民众中,宋词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宋词的民间学习与阐释从来就不新奇,但读者群的差异造成阅读水平与层次的差别,虽在今日,随着接受美学和现代阐释学的发展,读者在作品产生与流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已经被承认,但是宋词流传至今,意蕴深厚,却不能如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浅层含义中被无原则地发挥解读。深度阅读对于领会宋词韵味不可或缺。

一、深度解读的含义

何为深度阅读?此虽不能用机械的原则和步骤加以总结,但仍有可遵循之方向。

首先须将词作与词人自身联系起来考察。孟子言:“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正确理解诗词文赋的必要条件。历来对于作家与作品相关性的研究,有许多人都停留在作家的生平经历上,仅将“知人论世”的“人”与“世”理解为作家生平,这是有失于狭隘的。若要更好地领会词作的意蕴,则词人的思想、情感、身世、经历、人品皆在思虑范围内。甚至词人的身份与性别也不可忽视,因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写作当时的心境,遭贬谪的官员大多抒发的并不是意气风发的喜悦之情,辞官隐居的词人更不会富含对世道清明的赞叹。性别所带来的先天心理特质的差异更是不必言说。词本身具有的特征“香”“曲”“软”无一不与女子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宋词中有许多作品借女子口吻抒情,词人却为男性,个中意蕴耐人寻味,其中的性别对立与矛盾性使部分宋词产生情感张力,值得万千观者一读再读。

其次须领会词人意境创设的高妙。唐代学者孔颖达首先将“境”这一范畴运用到文论中。王昌龄《诗格》中将“境”作为诗歌理论的重要概念运用,提出了“诗有三境说”[2],唐代诗僧皎然对诗歌意境说做了更深入的解读。虽则意境一说是针对诗歌提出的,但就词与诗之间的深刻渊源论,意境说同样适用于词。诗缘情缘景而发,词何尝不是?意境便是作者之情融于景中构造出的情景合一的高深境界。因此宋词的深度阅读在于品味词人之真情,深情如何借物而抒发出来,从而达到以景体情、系情于景的深度阅读?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更善于感性思维,因此体会意境是要我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词的情感与景物中,尽可能达到与词人同景同感。

再次深度阅读须兼顾形式与内容。一首词的思想意蕴固然重要,但体味词人用怎样的写作手法,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感情无法回避。词虽无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但因曲谱产生的歌词同样要遵循一定的音韵规律,曲谱的音节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相贴合,自然词作的音韵要与词人内心情绪共进退方才能称得上好词。当然格律音韵只是形式中的一个方面。词人采用的写作方式,或是叙述,或是议论,或是抒情,极大地影响了词作的风格。词人所写作词的修辞手法,也会影响情思的表达,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会,大量使用隐喻的词作给人以幽深晦涩之感,善用拟人的词人的词作给人鲜活巧妙之感,甚至不使用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表达更通俗明快。除此之外,词人使用的字、词、句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形式阅读中应有之内容。

最后宋词之深度阅读不可只专注于某一首词作。从横向而言,须将词作与同类词作相对比,如读饱含思乡之词便将另外思乡之词拿来作比较,读悼词便有其他悼词与之相互映衬,读风格豪放之词便有各样豪放之词作为参照,读思妇凄苦之词便还有其余不同思妇哀思之词同怨。从纵向而言,若要深度阅读,便将此诗人的词作拿出来都作阅览,再将这一首词作放入其中进行对比阅读。

二、领略宋词的韵味

如此阅读宋词,再也不同那些不过吟诵几回,便自以为透辟入理之阅读。上述四个方面的阅读,可称得上“大费周章”,然而宋词须得如此读方才得以领会韵味,又为何领会韵味需要做到这些?在上面论述何为深度阅读时已稍加论述,但除此之外,窃以为还有三条缘由。

第一,由于宋词本身具有的含蓄蕴藉的特点,需要精读方能解其理。宋词具有“曲”的特点,浅俗明快的词极为少见,由于词要表达的感情总是幽深的,因此通过曲折回环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便是十分贴合。如李清照《如梦令》,风骤雨疏之后,读者以为海棠必是香消玉殒,然李清照却不写她亲自去看,而是转而问“卷帘人”[3],此是一重转折,而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4],此是二重转折,李清照仍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此又是第三重转折了,只是一层惜花之情,却千回百转,戏弄人心,细细读之,却有不可多得的味道。可见词之“曲”不但不是可惜之处,反倒是錦上添花了。再有秦观的《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6]词人不明言心中苦楚,读者乍一读之只觉中有深意,仔细思索方知诗人以郴江自比,倾诉自己不愿“流下潇湘”却被迫离开“郴山”的悲郁,愈想心中愈觉凄切,若不是经过精深阅读,如何能领会这一重含义?因此,深度阅读于词确实并非多此一举。

第二,词人通过构造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但意境要借人的主观感悟,意境中描绘的像是实景,诗人之意却是融在其中的虚情,二者的结合超出了它们自身所能表达的范围,使词富有“味外之旨”[7],“韵外之致”[8]。词人用言以尽意,但又因言不可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9],最终目的是要“得象忘言,得意忘象”[10],由象到象外,是一种“远而不尽”[11]的效果,即时空境界因廓大深远而想象不尽,给人以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的美感。苏轼《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12],又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3],通过此时幽凄、冷寂之景,景中之孤鸿,传达了词人心中诉说不尽的寂寞荒寒,这寂寞荒寒中又带着一点决绝,在静寂之中溢满了整个黑夜。读者通过与词人同景同感,达到超出此景此感的效果,领会词人表达不尽的韵味。endprint

第三,词人的创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化,代表了他在岁月流逝中所坚持的同与所产生的异。李清照原与赵明诚举案齐眉,然而夫妻分隔千里,所作多为“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13]。之凄涩幽怨,读之令人感伤。但南渡之后她家破人亡,常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之悲切愁绝,此又如何?不变的是李清照词中的缠绵冷落,但前之感傷,不过也是甜蜜之中的苦涩罢了。怎比得如今国破家亡之痛的万分之一?若不比较,其中的轻重之别,从何见之?再如柳永,读惯他艳丽之词,却不知他也有《少年游》之类端正哀肃之作,若只知《少年游》,竟要以为他一向便写这些沉重肃穆的词了,如此怎么能对一首词做出客观的评价?难免断章取义。宋代词人的创作处于大的背景之下,在这样一个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写词之人何止一二?同题同感之作更不在少数。不读黄庭坚的《定风波》,怎知除苏轼《定风波》之外,别有一种豪放;不知贺铸的《鹧鸪天》绵长哀婉,纳兰容若《蝶恋花》悠悠相思,怎么体会到苏轼《江城子》中的情深恨远;不识陆游爱国词的雄浑苍凉,怎识稼轩爱国词的刚柔并济?因此,深度阅读还要在横向纵向中对比,获得更鲜明深刻的感受。

是以深度阅读作为品宋词的必循之径,有其所遵循的方向,也有不得不如此的诸多缘由,只有明了这其中的讲究,方能真正读懂宋词。

参考文献:

[1][战国]孟子,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187.

[2]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J].复旦学报,2006(2):94.

[3][4][5][13][14][宋]李清照,著.王忠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8,8,20,64.

[6][宋]秦观,撰.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9.

[7][8]陶礼天.“味外之旨”说——司空图“诗味说”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3(4):115,115.

[9]余卫国.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J].周易研究,2006(6):45.

[10]董春.论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易学阐释路径[J].周易研究,2016(3):44.

[11][12][宋]苏轼,著.朱孝臧,校注.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戴着镣铐起舞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