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华夏集》看美国文学转折的社会成因

2017-09-16刘轶菲张芳赵振华周思颖黄芳萍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庞德现代主义

刘轶菲+张芳+赵振华+周思颖+黄芳萍

摘 要: 庞德发表于1915年的《华夏集》中选取的诗歌注重再现城市文明、摒弃诗歌古词使用,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浪漫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折的过程中,庞德的《华夏集》使人们逐渐认清社会现状、面对社会现实。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华夏集》创作背后的社会促因,以期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折的社会成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庞德 现代主义 多元系统理论

一、引言

作为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庞德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推动及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张摒弃维多利亚诗歌僵化死板的节奏及批判城市文明的诗歌主题。庞德对美国诗歌的创新无疑给沉睡于“浪漫主义”之中的人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国外对庞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初期国外学者主要专注于庞德的传记式研究和文献学研究。查尔斯·诺曼(1960)发表的《伊兹拉·庞德传》从不同侧面简述了庞德的一生,为后期学者研究提供了可考之据[1]。诺伊尔·斯托克(1970)所著的《庞德的一生》则详细地介绍了庞德从出生到童年、求学、意象派诗歌运动时期、二战岁月、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期间一直到他客死意大利的整个生命历程[2]。就文献研究而言,对庞德文献记录最详细的是唐纳德·盖勒普(1983)的《伊兹拉·庞德文献目录》,该书详细描述了庞德在美国、英国和意大利出版的106本著作的初版[3]。后期国外学者对庞德的研究逐步转向文学视域。国内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毅衡(1979)对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进行了鉴赏性研究[4]。国内学者对庞德的研究热潮始于近几年,其中大多集中于对庞德诗歌与中国文化、庞德翻译中的误读[5]、庞德与林纾现象及庞德翻译理论框架下的诗歌翻译的研究。本文认为庞德译介的《华夏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华夏集》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浪漫主义诗歌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过渡

美国浪漫主义始于18世纪末。浪漫主义作家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他们热衷于将自己创作的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从而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作为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创作的《箭与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The Arrow and the Song

Henry Longfellow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s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

Long, long afterward, 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n;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箭与歌

朗费罗

我把一支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么能

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

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

也找到那支歌,首位俱全,

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杨德豫 译)

总的来说,这首诗采用双行韵式,旋律优美。诗人试图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将有形的箭与无形的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传达了人类渴望觅得之音的愿望。

意象主义诗歌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初产生于1908至1909年间。作为意象主义诗人的代表性人物,庞德为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于1913年创作的短诗《在地铁车站》受到了人们的理解与喜爱: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地铁车站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

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裘小龙)

关于这首诗,庞德曾在1916年回忆录中做了介绍:“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脸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到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样可爱的文字。那天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疊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6]endprint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诗歌与现代主义诗歌不同之处主要有二:就诗歌主题而言,受卢梭“返回自然”学说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注重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他们热衷于歌颂自然,追求运用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场景,现代主义诗歌则主张通过意象堆砌反映社会现实;就诗歌韵律而言,浪漫主义诗歌强调诗歌的艺术规范及韵律之美,现代主义诗歌则大多采用自由诗体的形式,不拘泥于僵化死板的诗歌节奏。当然,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度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下面本文将以庞德所译介的《华夏集》为研究对象,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分析美国这一文化转折的社会促因。

三、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华夏集》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各个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7]。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相互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8]。换言之,庞德所翻译的《华夏集》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译介作品。这部作品并不独立于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它的形成既反映社会现状又受社会现状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费氏笔记手稿中共存有150余首中国古典诗歌,但是庞德仅仅挑选了其中的18首进行翻译。其所选诗集包括三首与战争有关的诗篇:《诗经·小雅·采薇》(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李白的《古风·胡关饶风沙》(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和《古风·代马不思越》(South folk in Cold Country);四篇有关离别之愁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送友人》(Taking Leave of a Friend)及《送友人入蜀》(Leave-Taking Near Shoku);四篇以女人为主题的诗歌:《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河畔草》(The Beautiful Toilet),《长干行》(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和《玉阶怨》(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陌上桑》(Old Idea of Choan by Rosoriu)。龐德的选题可谓是充斥着战争的元素。肯纳曾对庞德的《华夏集》做出如下评价:“《华夏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有关战争的诗集,诗集中那应召出征的弓箭手,与丈夫生离死别的女人,被战争夷为平地的昔日王朝,奉命远征、孤苦无依的士兵,辉煌不再的昔日荣光及战士心中珍藏的美好回忆,正是出于作者的敏感,从手稿中精心挑选的。”[9]从庞德对诗歌的选择可以看出,爆发于1914年的一战影响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战争给许多家庭平添了生死离别的凄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新一代的青年对社会和世界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失望情绪,因此,这样的题材选择能够激起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使他们不再用浪漫主义麻痹自己,而是从浪漫主义的幻梦中逐渐苏醒,痛定思痛。因此,庞德的《华夏集》可谓紧扣时代的主题,诉说着普通人的真挚情感[10]。

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看,美国20世纪初期工业高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但是美国政府经济逐步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美国政府及各大财团营私舞弊事件不断发生,政治丑闻、经济丑闻和生活丑闻成了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这些都使得人们对反映社会现状文学的需求越发强烈。无疑,庞德从战争的角度切入译介的《华夏集》对美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发表于1915年的《华夏集》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惨痛伤害的社会现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的社会成因主要有三:1.浪漫主义文学对大自然的赞扬与美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矛盾越来越激烈,迷惘的人们希望通过正视美国工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方式认清现实;2.人们无法通过浪漫主义文学治疗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浪漫主义文学从内容、主题上无法让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获得强烈的共鸣;3.现代主义诗歌提倡摒弃华丽的辞藻与僵化的诗歌韵律,诗歌形式的自由化缩小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人们能够充分领会现代主义作品背后的寓意。

参考文献:

[1]Norman, Charles. Ezra Pound:A Biography[M].New York: Macmillan,1960.

[2]Stock, Noel. The Life of Ezra Pound[M].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0.

[3]Gallup, Donald. Ezra Pound: A Bib-liography[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83.

[4]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1979(4):4-11.

[5]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54-57.

[6]吴笛.世界名诗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7.

[7]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4):59-66.

[8]埃文·左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4,23(4):19-25.

[9]Kenner,Hugh.The Pound Er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10]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Nadel,Ira B.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2]Kenner,Hugh.The Poetry of Ezra Pound[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51.

[13]Pound,Ezra.Cathay[M].London:Chiswick Press,1915.

[14]Pound E,Baechler L,Litz A W,et al.Ezra Pounds poetry and prose:contributions to periodicals[M].Garland:Garland Pub.,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庞德现代主义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进步”之定性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庞德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