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及策略分析

2017-09-16卞琳琳周德仓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新媒体

卞琳琳+周德仓

摘 要 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灿烂多姿,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也愈发多样。新媒体更是当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新方式。然而,新媒体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根据这些问题,也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方法与思路,以推动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 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29-02

1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

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自身的传播特性,给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范围,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以及增强文化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加深了解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文化传播理念的不足,新媒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1 文化背景的抽离消解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气质。文化学者依格瑟认为:“地域的接近一直是人类群体开展和维持交流联系的前提条件,固定的居住地点对发展更频繁和更有意义的交流是必需的。”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相对固定和封闭的地域空间,使得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对稳定,且文化传播空间与聚居的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

关系。

根据文化适应原理,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中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同理,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将该民族文化从原有的文化背景中抽离,置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背景供受众接收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文化背景会对传播内容进行再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性导致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大多是一种浅层化的呈现,较少涉及到具体、详细的文化背景介绍与阐述,所以,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容易将具体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背景相割裂,抽离地域空间,破坏民族文化特色的完整性,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被逐渐消解。

1.2 文化内容呈现的固化与刻板印象的产生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传播者在的目的都是吸引受众、扩大关注,因此,也就倾向于选择受众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传播,迎合受众口味,尤其是那些与现代大众文化具有较大差异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更易引起关注。但是,新媒体传播者多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往往很少注意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对易雷同的内容进行规避,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最终导致受众以及社会大众逐渐对某一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呈现出现固定化的理解,甚至产生刻板印象。

如西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独具特色。西藏的地理地貌,神圣且神秘的宗教文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同时,传统媒体在报道西藏时也注重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受此影响,新媒体传播者也通过呈现和传播这些内容来突出自身的西藏特性,以此吸引对西藏感兴趣的受众。长期的循环重复,以及新媒体受众范围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便易使社会大众对西藏文化进行解读时出现固化和刻板印象。

1.3 过度商业化弱化民族特色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者的准入门槛较低,传播素质良莠不齐。传统媒体传播者一般有固定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可以相对较少的考虑收益问题,而新媒体传播者多自负盈亏,高关注度是所有收益的来源。这种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从一开始便很容易为了获得关注度而迎合受众,迎合市场走向商业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

一方面是部分新媒体传播者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吸引游客。在此背景下,文化传播不再单纯,成为旅游产业的广告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影响力有限。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选择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或当下热点话题进行组合传播,增加关注度是常见做法。如在有关“侗族大歌”的微博中,一则有关明星将“侗族大歌”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微博受到广泛关注,表面上侗族大歌被更多人知晓,但是微博内容大多十分简短,其中主要内容是对明星的介绍,而不是侗族大歌,因此,对于侗族大歌及侗族文化本身,还是没有很多人关注,而更多的是消费主义驱使下,一种追逐流行的结果。

2 策略分析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新媒体作为信息和民族文化的双重载体,责任重大。但是,当前情况下,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新媒体缺少系统和成熟的民族文化传播理念。即少数民族文化被当作辅助性或娱乐性信息,传播过于自然随意,缺少组织和计划,无法真正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实际功用。基于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提出了以下的策略与思路。

2.1 培养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播者

正确传播理念的树立最重要还是要从传播者入手,因此,要注重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因为,本民族的传媒从业人员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和职业素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少数民族传媒从业人员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很容易对一些特色内容感知不够敏锐,因此,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也要注意与高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合作。民族类高校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完备的硬件设施与资源,对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比较了解,其中,还有较多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与教师,可用于本土少数民族传播者相互配合,弥补不足。

2.2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媒体传播品牌

当下,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方面缺少具有高关注度和高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品牌。因此,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有必要精心打造具有高关注度、高质量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体领域的主阵地、主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受众拥有固定的平台了解到比较准确、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其他傳播者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好传播少数民族文化。endprint

2.3 发展民族经济,为传播民族文化提供支持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各方面,从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设和打造文化传播平台,都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息息相关,而这其中的每一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的支持,新媒体传播更是如此。新媒体对传播者和受众的要求,除了基本的知识文化素养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移动设备等的使用能力与条件,推动新媒体领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当地建设,打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培养专业传播人才,更好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3 结束语

新媒体既然被称之为“新”,就说明发展尚不成熟,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面更是有许多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的作用,还是要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时代特征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全面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打开新局面。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有限,文章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改进,也是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2]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5.

[3]肖静芳.少数民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J].东南传播,2015(2):53-55.

[4]仁青卓玛.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利弊研究——以藏族文化传播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8):79-81.

[5]沈广彩.浅论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J].视听,2016(2):126-128.

[6]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學版),2015(2):113-117.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藏文化对外传播平台”重大课题“中国西藏对外传播现有体系评估”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c1301。

作者简介:卞琳琳,研究方向为西藏对外传播。

周德仓,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及西藏新闻传播史、西藏对外传播。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新媒体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