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着力点

2017-09-16

黑龙江粮食 2017年8期
关键词:粮油供给粮食

□ 刘 俊

把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着力点

□ 刘 俊

今年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如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融合和提高供给质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此,当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扣紧三个重点精准发力:

一、粮食供给则结构性改革要向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给力

鉴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目前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需要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并五个着力:

一是加大规模经营政策支持,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有数据表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由于流转了耕地,有一定的规模,在目前种粮比较效益普遍偏低的情形下种粮收入仍然可观。因此,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是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然举措,也是加快现代粮食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要按照《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要求,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统一服务,促进服务的规模化;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一村一品,通过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等。同时,完善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一揽子政策支持。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进一步聚焦优势粮食区域、优势粮油产品和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不断提升粮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结合推进农机补贴等政策转型,支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新型粮食产业服务主体加强关键性的粮食生产性服务能力建设,聚集培育发展新型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合力,变“户户包地、家家种粮”为“户户包地、主体种粮”。

二是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享,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现阶段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在粮食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直接从事粮油生产的生力军,也是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总量供给和产能基础。农民合作社集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为一身,融普通农户和新型主体于一体,是具有联系农民、服务自我的独特功能的粮食新型经营主体,既是粮食结构调整、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又为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要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高先进科技和物质装备运用水平,在减轻粮食生产劳动投入、缩短对新技术新装备的摸索过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有效响应,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抱团”面向市场发展粮食生产,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有效弥补分散农户粮食经营能力上的不足,不断向粮食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三是抓住结构性改革引领力量,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据了解,当前有近九成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中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来自订单和自建基地的采购额占农产品原料采购总额的三分之二,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产品超过50%,且“微笑曲线”的弯曲度越来越大,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要发挥粮食龙头企业具有鲜明的示范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率先行动的同时,带动广大普通农户共同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其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和在高端粮油产品生产方面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促进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共享收益。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粮食经营体系,辐射带动种粮农民增收。

四是完善提升人力资本体系,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针对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中人才匮乏问题,要借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培育新型职业种粮农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致富“领头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引导鼓励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粮油产品直供直销,通过电商网络平台销售粮油产品,把生产过程展示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粮油产品,获得消费者信任,创新粮油产品营销方式,从销售端向生产端拓展,融合“互联网+粮食”绿色发展。进而高度契合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成为秉持生态粮食理念新农民群体和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中坚力量,支撑现代粮食产业发展。

五是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改善服务供给、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是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重要前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和支撑,自身经营活动也是粮食生产经营中的一部分。且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把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导入粮食生产。要按照“强公益、活经营、促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粮食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重层次、多种形式、多元主体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统一服务,发挥专业化、规模化优势,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高先进科技和物质装备运用水平,推动粮食流通服务向全程延伸,完善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体系。

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科学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给力

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种粮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当前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面临新型主体融合度亟待加强、产业生态有待改善、要素发育滞后等问题和制约,必须采取四个有效应对:

一是以积极支持新型主体成长,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要与支持新型主体成长相结合。要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融合的支持,鼓励不同类型组织、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并增进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扬长避短,投资或参与发展粮食产业,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新型主体围绕粮食产业融合,开展资金互助、信用担保、互助保险、供应链融资等服务,由粮油产品经销商向粮食生产性服务综合集成商转变。引导新型粮食服务主体由提供关键环节粮食生产性服务向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转变,由面向小规模农户提供服务向面向规模化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转变,由提供“碎片化”服务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集成服务转变。与此同时,应重视跨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融入,引导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到粮食合作社、粮食龙头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动作用,增强科技对粮食产业融合的引领支撑作用。

二是以拓展产业链升级协同格局,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粮食产业融合要将提升生产功能与激活生活、生态功能结合起来,统筹处理推进粮食产业转型与增强竞争力的关系,积极营造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格局;在增强粮油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同时,把增加农民收入、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引导不同融合主体之间、粮食产业链不同利益体之间形成引领有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产业融合不是粮食产业化的简单叠加复制,而是其升级版和拓展版。且融合发展要重视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和内涵渗透,即产业之间由外部链接关系转为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形成产业之间网络化、集群化、信息化和服务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并引导融合主体更好地认清推进粮食产业融合的目标、辨识其重点和有效方式,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格局。

三是以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对粮食产业融合的支持,应该更多地采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手段,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设立产业融合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并重点瞄准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粮食产业融合区域载体和相关平台建设、相关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运行以及产业融合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推进粮食产业融合的“联合舰队”。通过政府设立粮食产业融合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粮食产业融合领域的中长期贷款,解决“融资难”问题。还要瞄准创新粮食产业融合的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深化相关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权流转市场,探索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运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粮食产业融合的生态环境。

四是以生产要素相协调为目标,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最基本要求是要把生产要素协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发挥提高粮油产品品质和效益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让消费者看了心动、买了心安、食了健康,引领现代粮食生产方式融合;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融合;在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加快开展退耕休耕轮作,做到既去产能又保产能,确保基本产能、高效产能、绿色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生产要素相互协调的粮食产业发展融合。

三、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给力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目前供给侧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导致需求受到压抑和外溢,已经影响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阻碍了内生动力的形成,应在四个层面深入推进:

一是以完善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目前粮食产业在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的同时,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在面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同时,种粮农民收入仍然偏低,未能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成果。在产品结构上,优质安全的粮油产品供给不足;在生产方式上,现代化的粮食经营体系尚未形成……如此都需要深化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新的供需平衡。针对城乡居民粮油产品需求越来越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的质方向发展,粮食经营理念要从保产业发展、保数量增长变为重品质、重效益、重竞争力提升,重农民收入增长。坚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粮食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当前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供给总量水平的调整,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产量调整,而是中长期、发展阶段性变化后产能层面调整和供给体系质量提高,所以必须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过去我国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支持粮食生产得多的体制机制建立得比较完善,而当市场需求对供给质量的要求变化并不断提高时,就亟待创新体制机制规范生产者、管理者的行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体制机制方面形成促进政府加强长期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支持拓展“好不好”的发展空间等,解决粮食供求间供给不能适应需求重大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缺乏市场机制约束,很容易一阵风过后就反弹。所以,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一定要培育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要防止“用新瓶装旧酒”,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牢固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

三是以优化粮食全产业链体系,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全产业链收益,要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促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拓宽增值空间;保障供应链,优化粮食生产供应布局,增强保障水平;提升价值链,通过粮油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态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油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加强粮油品牌建设,培育“百年老店”等引导粮食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粮油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比较优势,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发展 “互联网+粮食”等新兴业态,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粮食供给体系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

四是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保障,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在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必须依靠市场化、法治化强化市场、法制和政府适应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内在要求的相关能力,规范财税、金融、劳动力、资本市场、政府服务等,着力改善粮食企业的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同时,加快建设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制度环境的完善上来降低粮食企业成本,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基本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法治化保障能力。从法治的完善上促进总供给水平的动态调整,促进粮食供给体系质量的持续提高,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拓宽满足需求提高供给质量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牢牢扭住三大着力点“牛鼻子”积极作为,并选准切入点、找准节骨眼,完善长效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推动粮食产业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作者系江西省粮食经济学会特约理论研究员)

猜你喜欢

粮油供给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我的粮食梦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