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母牛发生跛行的病因分析与防治
2017-09-16王军
王军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甘肃庄浪744699)
农区母牛发生跛行的病因分析与防治
王军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甘肃庄浪744699)
牛的跛行可因炎症引起,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可引起本病发生,饲料中磷含量不足,致使钙、磷比例不平衡也是导致发生本病的因素。2016年6~1O月间,平凉市庄浪县农户饲养的母牛,在产后5~6个月哺乳期出现异食、跛行症状,后期发情迟缓,受胎率低,严重者因骨折致残或死亡,给当地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了病因的调查和防治试验。
l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海拔在1405~2857m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降雨偏少,年均降雨量为547.8mm,全县总面积1553.14km2,其中耕地面积610.5 km2,关山林缘区草场面积140 km2。本地区以农区舍饲畜牧业为主。2016年10月末,全县牲畜总头数2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3.8万头。
1.2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肉牛的饲养方式、品种、数量、当地饲草料营养情况、发生跛行及异食牛的数量种类等。调查以县内所属柳梁乡的18个村饲养的全部肉牛为主,详细记录发病数量和临床症状、发病牛的类型、发病死亡的头数;对病死的牛只进行剖检,记录其病理变化。
1.3 防治试验在发病高峰期选择12头具有明显异食癖和跛行症状的产后5~6个月的泌乳母牛,随机分为1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1个防治性的添加剂配方,钙、磷含量分别为 15g/kg、10g/kg。试验组按每天 2.0g/kg体重的量添加,试验期15d,每天上、下午各饲喂1次,除试验组每天添加添加剂外,试验和对照牛饲养管理及饲草料供给量完全一致。试验期间,每天记录试验和对照牛的采食、饮水、反刍、休息的变化,统计异食和跛行症状变化与消失的时间及头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流行情况本地区2016年较往年降雨量偏少,饲草料缺乏,农户主要以青干草和苜蓿饲喂,部分农户补饲少量玉米、麦麸等精料。饲养的肉牛品种多为西门达尔牛,多以舍饲为主,牛群较往年膘情差,普遍消瘦,于8月陆续出现消化紊乱、异食、跛行、卧地不起和骨折,严重者造成死亡。9月下旬至1O月发病流行达到高峰期。发病的全是成年牛,具有跛行症状的是产后5~6个月的泌乳母牛。异食的发病率平均为28.5%,其中具有跛行症状的占群体的10.2%,先后死亡8头,占跛行症状的9.5%。见表1。
表1 柳梁乡肉牛发病情况统计
2.2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本病发病过程缓慢,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受阻,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病牛大多数为消化紊乱,出现吃土、塑料、嚼缰绳等现象。发病母牛繁殖机能下降,发情迟缓,受胎率低,产奶量下降。症状明显的是泌乳母牛,在异食症状出现一段时间之后呈现跛行,有的发生倒地不起,甚至造成骨折,严重者可发生死亡。剖检病死牛可见尸体极度消瘦,牙齿松动或严重磨损,有的已脱落。管骨的骨髓腔扩张,骨密质层变薄,骨松质层疏松如海绵。肋骨有局部性膨大,用手能轻易折断,断面骨质疏松多孔。
2.3 防治试验效果在15d试验期内,试验牛的采食、饮水、反刍、休息未见异常,在1O~12d有2头症状消失痊愈,13~15d累计3头症状消失痊愈,剩余1头症状也有所缓解;对照组的牛在试验期症状越来越严重。见表2。
表2 跛行牛防治效果统计
3 讨论与小结
3.1 发病流行情况调查以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柳梁乡肉牛大面积发生异食、跛行症状,是由于本年度严重干旱导致饲草料中磷含量降低,钙、磷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病牛矿物质代谢紊乱,骨骼发生明显的脱钙,又未及时补充含磷丰富的饲料,致使产后5~6个月的哺乳母牛为主的呈现以异食和跛行为临床症状的矿物质营养缺乏性代谢病。
3.2 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和治愈本病应采取增磷为主的增磷补钙措施。筛选使用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采取饲喂的方法对以缺磷为主,钙、磷比例严重失调的肉牛矿物质营养缺乏性代谢病进行防治,是为了适应当地肉牛养殖情况,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为单个散发本病,采取静脉补磷的方法进行治疗,见效快,疗程短。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草料和使用新型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是十分必要的。
S853.42
B
1003-8655(2017)04-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