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的渗透

2017-09-15王静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习环境班级管理教师

【摘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教育心理学》的部分内容,我初步了解到了创建以及保持学习环境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到班级管理在班级创建初期以及班集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本篇论文中,我首先概述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二部分针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阐明了个人的所思所想,最后结合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以及书中的观点提出了当今大学班级管理应注意以下三点: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环境,高度参与式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心理学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习环境 班级管理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72-02

引言

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只有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本书的第十二章创建学习的环境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多种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说明了教师如何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在这一班级管理过程当中的注意点。

一、创建学习的环境

Anita Woolfolk在著作的第十二章深刻剖析了教师如何进行班级管理为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具备应对班级学生日常活动和问题的有效程序和规则。程序指的是在班级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步骤,如确定学生管理课桌、教室设备和其他装置的办法,学生如何进入或离开教室以及布置、发放或收集练习或作业的程序等等。规则是对被期望和被禁止的行为的描述,和程序不同的是,规则通常是被明确记录并张贴出来的。在制定规则和程序时,教师必须要明确对于那些不按既定程序做事以及违反规则的学生的处理办法,这样学生在违反规则和遵循错误程序,才会明白他们面对的状况。处理办法可使用自然/逻辑的结果,即让学生重做、弥补或以某种形式面对他们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尽量避免惩罚。其次,要设计开放的,并且能够为教师想在其中进行的任何活动提供的学习空间。在教室坏境设计方面,通常有两个基本考虑。第一是个人区域,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在教室尽可能的多走动,和学生建立眼神的交流,经常帮学生调换位置等方式扩大学习参与度的最大区域。第二是兴趣区域,教师需要不断改善兴趣区域的设计,提升学生使用该区域的积极性和效率。最后,要制定计算机的使用计划,包括编写计算机使用说明,训练学生计算机专家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便利。

Anita Woolfolk还在本章提到了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的三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预防问题的发生、正确应对纪律问题。同时,Anita Woolfolk强调了教师利用释义规则、移情式倾听来实现和学生的有效准确的交流在创建以及维持良好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二、读书感悟

1.创建和维持积极的学习环境需要学生的参与

学校和教师制定规范是为了协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而不是使得学生服从他人的管理。如果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一意孤行,不鼓励学生参与,不征求学生意见,不取得学生的配合与支持,这样的管理必然是低效的,这种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习环境也必然是与学生真正的需求不符的。在班级管理方面,高效的老师通常会在班级创建的初期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融入到班集体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创建学习环境这些班级管理工作中来。然而,创建和保持学习环境的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各自的规则,很多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差,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学生不明白活动的参与结构。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每项活动的规则,保证学生知道如何参与各项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讲清任务的要求,监督学生完成任务,并在每一阶段予以及时的反馈,从而保持学生全程高效参与。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一系列的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可以慢慢实现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即学生的自我管理。

2.教师使用惩罚需谨慎

学生违反规则和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这时,教师是否惩罚或者如何惩罚犯错的学生便成了关键。如果教师随意使用惩罚措施,不仅不会起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避免再犯的效果,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强化学生的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规定好对学生所犯的种种错误的对应处理方式,本着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进行自我反思,控制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凡是可以通过教师悉心的教育、引导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的,尽量不要使用惩罚措施。在必须采取惩罚措施的情况下,要注意不要公开惩罚学生,避免使用一些降低学习层级、地位或类似的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式,保证惩罚最终给学生带来的都是积极影响。

3.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不断地改善班级管理的方式,使得通过班级管理创建出的学习环境更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交流也是解决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法宝。对于一些对班级活动正常开展没有什么影响的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可采用移情式倾听的方式,保持开放性的交流态度,让学生充分的相信老师,敞开自己心扉,了解诱发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如果学生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了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且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处理之后发生冲突的,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谈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双方都赞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三、借鉴与启示

作为一名以高等教育为研究方向,并且未来会承担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生,读了这一章内容,我深刻意识到以下三点在现代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环境的策略

大学生由于和中小学生在自身特点、学习模式等很多方面有差异,所以创建学习环境的关键点和中小学生会有所不同。第一,由于大学生对学生理应遵守的规则、各项活动的程序已经十分了解,所以班级相关规则和程序应由大学生完成制定,辅导员负责监督和指导。第二,为学生挑选固定的学习场所,学生只能在学习场所里进行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这一策略运用到条件反射原理, 即学习这一行为总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发生,该场所就成了发生学习行为的暗示,每当学生进入固定的学习场所,就会自觉开始学习,进入学习状态。第三,控制干扰,此策略通常要求使得学生在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干扰最小的地方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地方能够专心学习,不能有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小学生发生其他活动的可能性。

2.高度参与式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

高度参与式的班级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是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知识以及权利等,使得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进行自主管理。大学生身心发展已十分成熟,并且产生了高度参与班级管理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班级目标的拟定、班规的制定以及学习空间的设计等班级管理活动中,不僅能及时发现班级的问题,使得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持久发挥,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上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3.心理学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班级管理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责,也是建设优良的的班集体、保证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大学班级管理中,我们若遵循并运用恰当的心理学原理,就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目标整合原则,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运用人际关系的原则,处理好班级成员之间的冲突。辅导员如果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够在管理班级工作中巧用活用心理学原理,则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谭竺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学生参与式管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3).

[2]崔荣国.参与式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以江南大学学生管理为例[J].江南论坛,2006(9).

作者简介:王静媛(1993年3月-),女,汉,江苏扬州。研究生,扬州大学,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习环境班级管理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