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胜利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做法
2017-09-15高锐
高锐
摘要 介绍了依安县胜利小流域概况、治理过程和成效,总结了主要经验与做法。按照循序渐进、规模治理、逐步完善的治理思路,坚持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以形成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
关键词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做法;黑龙江依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231-01
1 流域概况
胜利小流域位于依安县西北部的红星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0′01″~125°13′34″、北纬47°58′24″~48°01′51″。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高程275 m,最低点高程214 m,相对高差为61 m。流域幅员面积16.7 km2,涉及东升、四烈、文和、兆详共4个自然村339户2 082人,劳力1 186人,人口密度125人/km2,人均收入3 577元。流域大部为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39.6%。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锐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2 治理过程与成效
2.1 治理过程
胜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始于2013年,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 km2,其中兴修地埂植物带426.65 hm2、改垄684.71 hm2、营造水保林88.64 hm2,新建土柳谷坊35座、跌水9处、沟头防护8处、钢筋混凝土基础涵20座,配套建设生产道路5 km。
2.2 治理成效
通过综合治理,提高了流域内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水土保持工程能有效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是为民造福的一项民生工程。滥采滥挖、垦荒砍树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减少。有效遏制了流域内坡耕地“跑土、跑肥、跑水”现象,水土保持作用十分明显,初步实现“三个改善”。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流域内实施地埂植物带、改垄工程,完善排灌沟渠、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坡耕地水土保持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创造了条件[1-2]。二是缓解了人地矛盾,打破了农田紧缺瓶颈,当地农民人均基本农田由0.2 hm2提高到0.5 hm2,同时过去的广种低产薄收情况逐步转变为少种高产多收,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发展积极性,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减少。
3 主要经验与做法
3.1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
依安县地势具有坡缓坡长、单元汇流面积大、径流集中的特点。省水保所技术人员与依安县水保办人员深入实地,多次论证,反复推敲,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项目组将项目规划设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过路跌水”的设想,即在沟道上结合“过路”修筑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抬高沟道的侵蝕基准面。此举可以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为老百姓的农业用水提供水源、解决当地百姓的交通问题。百姓将“过路跌水”工程称之为民生水保工程。
3.2 尊重民意,公众参与
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确立择优扶持原则,“谁积极、谁主动,就支持谁”,充分调动了项目区干群的主观能动新、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多次召开由水利技术人员、项目区村民代表及村干部、县乡政府领导等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充分听取并吸纳群众意见,赢得群众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广泛参与,极大地增强了项目区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并自觉维护项目建设秩序,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
3.3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标语、设立大型宣传碑等形式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知识,为开展治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治理过程中,着重宣传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的典型,用事实进行教育和说服,增强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干部群众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是建设家园的重要举措,只有根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3.4 狠抓培训,推广技术
为了提高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认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在依安党校举办了由村屯干部参加的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到拜泉及农垦九三分局鹤山农场现场观摩。通过参观学习,使学员充分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珍贵黑土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其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家园的热情。
3.5 综合配套,合理布局
以小流域治理为契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耕作的方式,促进了耕地用养平衡,使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高产多收转变[5]。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推进土地流转,合理利用梯田和坝系蓄水资源,有效提高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严格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为群众的长远利益考虑,体现了项目实施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土地治理、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项目实施后达到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连片治理、整体区域受益的成效。
4 结语
通过综合治理,依安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综合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5 参考文献
[1] 张洪江,张长印,赵永军,等.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131-137.
[2] 张新玉,杨元辉.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2011(12):58-61.
[3] 吴宝奇.浅谈西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黄岔坡项目为例[J].甘肃农业,2013(18):42.
[4] 林正添.麻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3(3):25-26.
[5] 吉全喜,魏向喜.武山县张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13(2):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