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研究综述

2017-09-15朱婷

课外语文·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文本解读教法

朱婷

【摘要】《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研究者和语文教师们孜孜不倦地从各方面对该文进行分析,以求在多角度构建文言文教学,以至语文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新思路。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对该文具有代表性的解读和教学案例,以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解读相关研究

(一)文章的主题情感意蕴

1.怀人言志说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将文本的教学目标定为“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似乎暗含着文章的基本主题倾向。大量文章解读均将落点置于怀念亲人和抒发人生感伤、书写心路上。其中卿青芳、孙文辉等多人分别叙述了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等家人的感念,结合背景资料,详细剖析了作者对不同人物倾注的各种情感。吴云辉认为归有光借家中人事变迁抒发的悲辛只是文章主题的外表,其内核是书写理想失落的悲情。归有光的理想是通过刻苦读书成就功名,进而重振家族昔日辉煌。通过分析未删减版的《项脊轩志》,笔者发现文中提及的两次修葺正是归有光人生理想之变化,而物是人非的现实更加增添了理想失落的悲凉。而张延昭则从科举视角捋出了封建士子为复兴家业、光宗耀祖而迸发的强烈功名意识,同样离不开言志的范畴。

2.景观深情说

沪教版教材将《项脊轩志》一文列入“亭台楼阁”这一文化单元,与《阿房宫赋》《黄州快哉亭记》等文并置,便凸显了这一用意。“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暗示着物理和情感双重空间的并置。抓住文中“百年老屋”这个物理空间,曹经纬认为归有光在“旧、小、漏、暗”的环境中蕴含了深情;詹丹则从“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入手,提出“物理空间”和“人伦空间”二者“互补”的观点,而补记的加入,既是对人生记录的完善,更是对心灵的修复和人世情感的回归,使得文本结构和情感串联成有机体。另有袁颖文、罗秉相等人将文章中的建筑词语和情感勾连,包含了物情交融的艺术。

(二)文章的叙述手法

1.丰富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一文景淡事小,“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全文充斥着丰盈的细节描写。全文以一阁子为线索,体物传情。书斋环境的细节构建了陶渊明式的理想追求,为下文叙说三代人的温情作铺垫;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家道中衰,人世沧桑的大波澜;对母亲、祖母、妻子怀念的人物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层层递进,含而不露,以情动人。

2.明暗交织,时空结合的抒情结构

《项脊轩志》拥有书斋兴衰为明、身世浮沉为暗的双线结构,项脊轩这个外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生命状态的体现。而在行文结构上,文章以顺叙为主,兼有倒叙和补叙,在介绍书斋时,又以东、西、北、内的空间顺序叙述书斋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出的情感波澜。

(三)人物形象分析

《项脊轩志》中主要叙写了作者生命中三个重要的女性:

1.祖母

祖母的形象具有“双面性”,她既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厚仁爱的老祖母,同时又对孙儿能够考取功名,重振家业充满期待。李金松认为,祖母既是“作者的老祖母,也是衰落的封建官宦人家的长者”,言语间蕴含着对孙儿健康的关心,又不忘时刻慰勉孙儿苦学,在近乎矛盾的言行中叙说了一曲幽远绵长的期盼之歌。

2.母亲

文章借老妪之言,追述母亲的生活细节。文章选取两件较为琐碎的家常事,叙说母亲的温良慈爱,在激活作者对母亲模糊记忆的同时,一个慈母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一句,可以看出对母亲的怀念尽在主仆二人对泣之中。

3.妻子

文章通过对亡妻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及归宁“述诸小妹语”等描写,刻画了一位聪颖、贤惠的新嫁娘形象。她机敏好学、活泼开朗,是作者苦读生活中亮丽的色彩,因而当妻子离世,庭院的枇杷树更显光阴流转、物是人非之感。

二、有代表性的教法

1.“言文并重”法

童志斌分別从“含义”和“含意”入手,第一课时在联系学生原有的文言认知基础上,解释文章重要字词,疏通文章内容结构;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基础上,侧重对文章情感内蕴的解读,以“室”和“轩”蕴含的情感比较,切入对文章细部的品读,再将项脊轩与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等作比较,转入对课文重点“悲”的体会,环环相扣。这堂课将文言教学中的“言”与“文”有机融合,并各有强调。

2.文眼切入法

不少执教者关注到课文第二段“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并将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杨峰从“文章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寻找细节,并以此品味文章语言和作者情感。范利群则先让学生寻找家园的变化,接着品读作者对家园变迁的态度,概括分析全文的情感基调。同样以“喜”与“悲”为切入点的教学,成龙在执教时关注到了课文被删去的文字,结合这部分内容和结尾的赏析,探讨文言教学的逻辑性问题,试图拓展文言教学的深度。

孙建高将文言知识与诵读、评点结合在一起,通过无句读朗读文中描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和评点这些文字的方式,以及赏读人物描写的段落两个主要活动,将文言字词翻译落实在活动中,有助于学生领略文言文形式与内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语文》(一年级第二学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平.怀人还是言志?——重新解读《项脊轩志》[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1).

[3]孙文辉.《项脊轩志》的文本构成与情感取向[J].名作欣赏,2010(25).

[4]卿青芳.“影”字显露真情密码——《项脊轩志》文本细读[J].语文月刊,2015(3).

[5]吴云辉.一个士大夫的生命悲情——《项脊轩志》主题的另一种解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7).

(编辑:郭恒)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教法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