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照手法辨析《鸿门宴》主角的性格差异
2017-09-15廖秀云
廖秀云
【摘要】《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角项羽和刘邦性格鲜明。本文通过运用对照手法,从语言、行为、处事方式等方面鉴赏了两位主角的性格差异,主要从对待突发事件的一躁一稳、对待谋士的一疑一信、对待泄密者的一诺一杀、对待告知信息者的一显一隐等四个方面进行辨析。本文对于做好《史记》人物形象的解读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鸿门宴》;对照手法;一躁一稳;一疑一信;一诺一杀;一显一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的《鸿门宴》中借助大量的对照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彰显出了《史记》探究楚汉战争成败原因的主旨和前呼后应的叙事艺术特色。项王与沛公从强弱悬殊逐步转化成败寇成王,总让世人感慨唏嘘又争论不已。然而,通过分析比较《鸿门宴》中二人的言语、行为和处事方式上的差异,就能发觉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亦是情理之中。在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运用对照手法进行梳理,从语言、行为、处事方式等方面鉴赏剖析两位主角人物的性格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面对突发之事,一躁一稳
当项王听闻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的消息时,“大怒曰”,在愤怒自负的情绪主导下立即说出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决策和领袖应具备的“每逢大事有静气”品质相去甚远。沛公从张良处得知项王明日要攻打自己的消息时,心中“大惊”,知如经此一战必定凶多吉少。但是,大惊之下,沛公并未惊慌失措乱了方寸,而是在快速思量、稳定心情后方才“曰:‘为之奈何”,向张良寻找解决之道。
虽然,项王与沛公两人的心理活动都很强烈,太史公都用“大”字来修饰,但是在“大怒”后不加停顿立刻“曰”,足以见出项王的急躁鲁莽;沛公在“大惊”后稍作停顿方才“曰”,足以见出沛公头脑清醒、行事稳重。小小句读,却见出太史公刻画之细、用笔之深。
二、对待谋士,一疑一信
鸿门之宴时,项王谋士为范增,约70岁。范增年事虽高,但其在反秦义军首领会聚薛地之时就提出扶立楚王后裔、增强反秦之势的策略,深得义军首领们佩服,但可谓深谋远虑、洞微知著。鉴于他一心一意为项王谋划、在项王征战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忠诚,项王尊称他为“亚父”。范增此时洞察出沛公其志不在小,必须“急击勿失”。但因为项王轻信项伯和沛公之言,面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却“默然不应”,不听从不信任范增的暗示和策划,以致于错失了此次斩杀沛公的良机,放虎归山,铸就日后悲剧。
沛公谋士为张良,约44岁,名望尚弱,本是韩国宰相之后,一心想要恢复韩国,中道遇上沛公,此时跟随沛公三年而已。在面临着被项王铁骑踏破的灭顶之灾时,沛公无计可施,便虚心向张良求教“为之奈何”。听闻张良质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隐忍,并且承认“固不如也”后,仍然锲而不舍地求教“且为之奈何”。当张良为沛公献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立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而且立刻在称呼上表示对张良的尊重:“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和“君为我呼入”。刘邦为一方诸侯却尊称手下一位谋士为“君”。更甚者,在樊哙劝沛公先行离开时,沛公令张良留谢,对张良说“公为我献之”。“公”不仅表示尊敬,更表示了敬重之心,常常是对长辈或者年老者的称呼。沛公为了笼络人心如此称呼张良,难怪乎张良愿意冒着危险替他留下来应对项王和范增。
项王身为楚国贵族,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沛公仅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身无长处。情势优劣泾渭分明,但是项王不善用人,落得个自刎乌江,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沛公善用人才,坐拥天下。《史记·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人成败的主要原因:“(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太史公在寥寥数笔中就刻画出了项王、沛公对待谋士的不同态度。“君”“公”称呼的运用和变化,让沛公虚心求教、能屈能伸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
三、对待泄密者,一诺一杀
人教版教材选文中结尾不忘补充一句“沛公至军中,立诛杀曹无伤”。经历了害怕项王要击破沛公军的恐惧、鸿门宴会上谢罪时的卑躬屈膝、项庄舞剑时的惊惶、逃跑途中的心惊胆战,回到军中,太史公用一个“立”字,刻画出沛公诛杀了泄密者曹无伤时的果断坚决。
相反,太史公描写项王对待告密者却是恍若未察式的,完全淡出笔墨,让读者不易察觉告密者项伯行为和项王对此的态度。项王之叔父项伯连夜将项王旦日即将进军霸上的军事机密告知张良;并在与沛公共饮结为儿女亲家后,替沛公策划应对策略;从沛公军营回到项王军营中,公然“具以沛公言告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甚至在范增一心要项庄舞剑刺杀沛公的紧要关头,众目睽睽之下毫无顾忌地“以身翼蔽”沛公。如此赤裸裸的泄密和背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项王听后居然“许诺”、沛公来谢罪时“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在宴会上也默许项伯维护沛公的行为。
严守作战机密,这是基本的军队纪律。沛公虽然军事才能普通,但是秉持军中纪律,会杀伐决断,具有统治者的素质。而项王放任项伯的泄密行为,任人唯亲、宽容仁慈,纵使具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项王之军最后走向覆灭当是必然趋势呀!
四、对待告知信息者,一显一隐
沛公一大早来到鸿门向项王谢罪,称“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一言即说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毫无遮掩、毫无城府,令人不知该感慨他的单纯直率,还是要扶额他的轻敌自大。如此轻易地把传递信息之人出卖了,试问谁还敢再重蹈覆辙,把自己性命托付给一个口无遮拦胸无城府之人?项王还怎能刺探到敌军军情,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沛公欲王关中的心思惹来杀身之祸时,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沛公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面临大难,沛公即使大惊,心中怨恨、责怪出此计谋之人,但还是隐藏其姓名,用“鲰生”呼之,虽觉得其人浅陋无知,仍旧保护其人。沛公如此心计、虑事周到,又岂是项王能及的呢?
在文本的解读剖析过程中,学生整理出以下图表:
对照项目 对待突发情况的神态和应对方式 对待谋士的语言或行为 对待告密者的行为 对待告知信息者的语言和行为
项王 大怒曰 默然不应 许诺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 大惊,曰 “君为我呼入”
“公为我献之”
立诛杀曹无伤 “鲰生说我曰”
图表精炼地概括了《鸿门宴》文本解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比较全面到位地把握住了对项羽、刘邦人物性格特点,很好的达成了对文言文教学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握《鸿门宴》运用的对照手法特性,才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而深入细致地剖析文本的目的,明晰人物形象。通过《鸿门宴》的对照鉴赏学习,实现了举一反三地探究《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所起到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作用。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一体四面、相辅相成。”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往往侧重“言”的解释分析,淡化“文”的鉴赏品析,错失了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的机会,因而让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把握鉴赏文言文艺术手法,解剖文本,让学生读懂文章、领会文学魅力、吸收文化特质,方能领悟中国古代优秀文学家的如椽大笔!
参考文献
[1]钱书新.《鸿门宴》之新观察[J].名作欣賞,2013(3).
[2]刘思毅.鸿门宴内外的博弈与司马迁的暗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3]王钦刚、董炜.《鸿门宴》中“项不杀刘”之浅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黄振国.无法弥缝的破绽——也谈《鸿门宴》的记事之失[J].名作欣赏,2001(05).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