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皋市实验初中:以“自能教育”推进德育实践

2017-09-15孙兴波

中国德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课程

“自能”一词,指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源于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道德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相信,德育不能靠空洞说教,而应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以自主为核心,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通过自探、自悟、自得,这样才能实现“生活能自理、学習能自主、行为能自律、人格能自强、发展能自觉”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基于此,我校通过“自能教育”来推进德育工作。

一、培养“自能”师资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为了有效实施“自能教育”,推动校园自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几年来,我校培养了一支拿得出、用得上的德育队伍。

(一)加强研学,掌握“自能”理论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自能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提高对德育的认识。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使教师及时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2.要求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课题研究,为学校的德育管理献计献策,进而不断完善、丰富“自能教育”理论。及时宣传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让全体教师感受榜样、受到激励。

3.将“自能教育”列入新进教师和新任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必修内容,帮助教师消除盲点。学校先后出版的论文集《以活动为载体》《点燃学习激情,促进自主学习》及《实施自能教育,打造德育特色》表明,“自能教育”已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打造平台,提升“自能”品位

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需要平台。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各种平台,助推教师进步,促进学生成长。

1.打造学习平台。首先,广泛了解教师的阅读之需,配足、更新教育理论书籍,促进教师阅读。其次,建构“外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让教师及时接触到先进的信息和理念。再次,定期开展读书心得评比活动,推荐参评,鼓励发表。

2.打造研究平台。学校围绕“自能”主题,编写了相关校本教材,编辑《自能动态》;定期组织德育沙龙活动,引领教师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德育教研组的作用,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和级部例会,研究德育举措,提升德育效能。

二、开展“自能”管理

学校对“自能教育”进行了定位,即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自觉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德育过程充满活力,道德理念深入内心,外化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面对目标,只有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及德育活动,真正做到“自能远行”。

(一)发挥“自能”管理作用

我校的自能教育之所以能够践行多年,靠的是年级、班级和小组三级自能组织的有效管理,坚持主动管理、积极管理。

1.年级自能管理。年级自能管理委员会由每个班级举荐的一名品学皆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参与年级常规管理,具体督查每日三餐、午休、晚自修、晚寝、两课两操、环境保洁及课外活动等项目。年级部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定期组织培训、落实责任、指导工作;即时通报典型情况,定时公布督查结果;量化“一日常规”,坚持周统计、月汇总,评选出先进班级、模范班级、文明宿舍。

2.班级自能管理。班级自能管理委员会分设班级卫生部、活动部、礼仪部及学习部等职能部门;相关部门成员管理本部门的各项事务,遇偶发事件,及时向班主任通报情况,与班主任共商处理办法。

3.小组自能管理。小组自能管理集体,除了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氛围外,还需明确桌管、地管、开关管等专职管理责任人,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无缝局面。

事实上,自能管理的意义在于,一是让学生在管理中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坚守做人的原则,为走向未来、步入社会,奠定了高尚的人格基础;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指挥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沟通及服从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自能”评价与督查

为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学校政教处制定了《班级学生自能评价办法》,要求各班组织学习,对照落实;各班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符合班级实际、具有班级特色的自能评价办法,营造良好班风,建设浓郁学风。比如,各班自能管理小组通过周考核,在班级荣誉角展示“一周自能之星”;各班将“一月自能之星”报送至年级部,年级部择时予以表彰,并将被评为“一月自能之星”学生的照片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虽说“自能教育”强调的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但并不代表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完全放手;“自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细节上不出问题,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自能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目的是通过教育与督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自我教育环境。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督查体现的细节是:一卡、二寝、三餐、四整队、五禁和十好,简述为:一卡指佩戴胸卡,要求学生在校内必须规范佩戴胸卡;二寝指午休和晚寝,强调休息效果;三餐指每日的早、中、晚就餐,要求各班整队前往,做到有序购餐、文明用餐,保持安静、整洁的就餐环境;四整队指上操、上室外课、就餐、各种室外活动,要求整队行进;五禁指禁追逐打闹、禁大声喧哗、禁乱抛乱扔、禁污言秽语、禁乱摆乱放;十好指把衣穿好、把队排好、把饭吃好、把路走好、把课上好、把字写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把地扫好、把话说好。

三、实施“自能”课程

“自能教育”的核心是“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以自主为核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三课三自”的德育工作思路,即在生活课程中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活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自立精神。稍作展开陈述:生活课程主要锻炼自理能力,即教会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体验必要的生活情境,从而领悟必要的生活哲理;学科课程重在培养自主意识,即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其言行的自主意识;活动课程着重提高自立精神,即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用鲜活的德育形式和情境,深化学生认识,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立精神。endprint

具体操作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级实际,分别确定了各个年级的德育工作重点,即初一年级侧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初二年级侧重“自主学习”的引导,初三年级侧重“自我管理”的建设。实践表明,从自理能力到自主学习,再到自我管理,体现了教育的循序渐进,夯实了教育从外输到内化再到外显的过程,也彰顯了自能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动”及“效能”特征。

(一)生活课程

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时,学校除对他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外,还为他们设立三个课程平台:军训、家校联系簿和期末汇报表演。

1.军训。军训期间,教师要从起、穿、洗、吃、理等方面,对新生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每学年新生进校,任课教师都要花费较长时间教会学生基本的自理细节;开学初,班主任要在学生原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寻找学生生活能力的拓展点。

2.家校联系簿。这是三个年级共有的生活课程。学校发放家校联系簿,人手一本,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每日布置一道简单的“德育作业”,其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任何问题。“德育作业”有三个栏目:今日思考、家长意见、老师批阅。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阶段,家校联系簿起到了全方位关注学生的作用,其中,“德育作业”涉及学生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当然,家校联系簿的功能不仅仅是“生活自理”的引导,也成为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学校与家庭互动的重要渠道,且被广泛运用于各个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多年来,家校联系簿已经成为我校教育的一块阵地、一个品牌,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3.期末汇报表演。每学期期末“生活自能汇报表演”是我校生活课程的一道大餐,如“我是这样走近我的室友的”“想家的时候”“我的营养学问与食堂的关系”“责任感与寄宿生生活的亲密接触”等主题演示或演说活动,既让学生展示了特长,更让学生收获了感悟,同时,也使家长受到了教育,促进了亲子间的了解。

生活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均有一次惠及一生的成长转折点,正是这“某一次”“某一方面”改变了某个学生的“一生”或“全部”,这是“自能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二)学科课程

我校进行的“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发展学生为核心的科学实践。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伙伴互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和习惯,让绝大多数学生取得了量的提升、质的变化。实践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自学、助学和反馈三个基本环节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在这三个基本环节中,“自学”是核心,“助学”是关键,“反馈”是保证,它们既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既是行为方式,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三个环节在形式上互相交叉、有机渗透,力图打造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灵魂”的魅力课堂。

我校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增强,进步更大,成长更快。

(三)活动课程

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完善活动形式,坚持丰富活动内涵。开展的五大系列活动:

1.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一度的“爱心助残”活动,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青年节、国庆节的系列活动,等等。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学校政教处每月进行一次“模范班级”“先进班级”和“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德育作业本,由教师每天有针对性地围绕一个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促进学生在反思、感悟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3.学校“六大”活动。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社团节、科技节和艺术节活动。读书节中,组织“诗歌散文朗诵大赛”“创意书签大赛”“好书推荐会”“手抄报展”“主题征文”等活动;体育节中,组织田径运动会,足、篮、排球比赛,跳绳、踢毽比赛,师生冬季趣味体育比赛等;艺术节中,组织绘画、书法、手工比赛等;科技节中,组织小制作、小发明比赛,航模比赛、植物标本展览等。

4.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效地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5.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住校学生在放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百家讲坛、文学社、广播站、趣味英语、小小法律事务所、环境小卫士、爱鸟协会、合唱团、民乐队、舞蹈班、书画、卡通及摄影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个性,陶冶了学生情操。

契机具有偶然性,但学生的成长具有必然性。经过全体教师的实践与研究、广大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我校的“自能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得到了家长的肯定、社会的认可。我们仍将恪守“不求有功,只为学生”的诺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孙兴波,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校长】

责任编辑︱秦 岩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课程
班级“无课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