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9-15苗培周
苗培周
教学伦理要求教师真正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无论如何,教师用一个模式去对待所有的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当前教育事业也由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的时期进入了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成为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成为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备受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教师专业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本质也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尽管由于文化视野的差异和学术传统的不同,人们对教师专业伦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一,但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性却得到了普遍理解和接受。
教育是以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人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人获得自由和幸福,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具有厚重的伦理底色。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只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需要增强教师从事教育实践的伦理素养和能力。教育的伦理性深深地植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实践中,“任何工作都与情感相关,而关系人的成长、发展的教师工作,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1]10。教师要“牢牢记住,我对儿童的命运承担着个人的责任”[2],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使自己成为一名人道的教师。
“教师职业是情动的实践”[1]10,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每一次解答问题、每一次布置作业、每一次讨论问题、每一次处理纠纷、每一次批改试卷和评价学生……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显在或潜在的道德影响力,教师拥有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一个教师有义务在行动时恪守道德准则,遵循那些他所知的最为恰当的职业伦理。教师在班级和学校里经常会遇到道德困境,审慎地应对教学中的道德困境常常需要教师具备透过短期效应看到长远影响的能力。
然而,我们要抑制那种把所有教师行为都泛化为具有道德意义的想法。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工作者,还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方式和情感表达需求。从教师工作的特性而言,教师也会像常人一样疲惫、倦怠。从不同层次看,教师承担着教学专业伦理和常人的一般伦理,或者说存在着教师私德、公德。因此,教师也是道德上的“常人”,不是道德上的“超人”,必须培养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一、给教师应有的待遇是前提
应该说,教师在社会当中还是比较有地位的,人们对教师也怀有深厚的情感,很多人会在教师节向自己的老师表达祝福,毕业后也会以各种形式与自己的老师保持联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时常又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甚至成为被恣意批判的对象。比如,对于教师要求增加工资待遇的诉求,有人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要多讲奉献、少谈利益,不应过多追求物质利益。
然而,强调师德能不能将教师的合法利益拒之门外呢?利己与利他能否在师德中融合呢?从本质上看,教师和其他任何职业的劳动者一样,凭借劳动获得报酬,多劳多得,这一点无可厚非。从当前来看,教师的经济地位并不高。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深刻指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3]他反复强调:“感性的特性和自尊、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
因此,培育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首先需要切实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物质生活条件,让教师在经济上和心理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在学校里,教师能否拥有身体上的安全,同时免于心理上的问题?理解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生理上的安全感,不确定会造成心理上的混乱。这会助长心理的迟钝,使我们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激情枯萎。”[4]30他还指出:“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自由地去关心学生和他们的安全,那么他就不能完全地负起责任。”[4]30
二、完善学校管理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培养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信念与行为深受制度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集体意志”,制度对教师的价值观念、认知与行为方式等具有重要影响。应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组织,蕴含着对教师精神品格的要求。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最本真的目的和使命,代之以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和教师,师生俨然成了实现高升学率的工具。于是统一要求、量化的数据指标、形式化的条文开始在学校被滥用,教师个性被抑制,成为学校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他们把自己的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制定的规章制度,丧失了主体精神。
有这样一个案例:小琳老师因为学区通过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产生了挫败感,并影响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表现而拒绝使用。了解情况后,校长和小琳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谈话,表示不能未经允许就放弃这个教材,對此学校不会听之任之。小琳表示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既然这个教材不利于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那么她就不能使用这个教材,也不愿意为了迎合需要而违心做事。如果学区对她采取措施,她将进行辩护。后来几位学生家长知道了此事,为了声援小琳老师,便将此事通告了媒体。从小琳老师的遭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系统中的个体,教师的专业伦理深受学校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影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