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行动差异
——基于CSS2013数据分析

2017-09-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居住地城市居民城乡居民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行动差异
——基于CSS2013数据分析

龚梦玲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基于CSS2013年的数据,本文就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行动的特征和差异,在环境感知、环境价值观、环保态度和反应行动四个维度上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分析。研究表明,居民的环境认知和行动与居住地相关,城乡居民的环境感知、环境价值观、环保态度和反应行动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感知更强烈,危机意识更强;相比经济价值,乡村居民更倾向于认为环境价值处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政府承担主要环保责任,在环境价值上追求集体创造;城乡居民在关注环境问题的自觉上存在态度差别,城市居民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时间机会成本较低,而乡村居民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媒介受限;居民对政府的公众环保意见采纳工作满意度不高,城市居民在环保支出上更愿意与政府作适当的分担;乡村居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辨别力偏低,在反对环境破坏的行动中反应偏迟钝。

环境问题;认知与行动;CSS2013;城乡居民

社会问题都由客观状态和主观定义所构成。①传统的社会学者把社会问题视为是社会事实本身所既定的一种属性,但忽略了集体认知、定义和主张竞争在“促使某一状况能否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呈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从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既基于生态遭到破坏的客观事实,又是社会对之进行建构的结果。②关注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行动,可以了解公众的环境认知和行动主张,从中观测环境问题在我国居民认知中的建构水平。基于CSS2013数据,本文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着力从环境感知、环境价值观、环保态度和反应行动四个维度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行动的特征及差异。

一、相关概念

在心理学上,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并运用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③作为心理内容的认知可以包括感知、价值观和态度,人的认知对行动产生指导作用。环境问题感知是指人类对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或环境问题事件的主观现象,包括因环境问题刺激而引起的感受、表象等感性形式或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环境感知是人们环境行为的心理基础,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引发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环境价值观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环境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支配着人的环境行为、态度、观点的一种内心尺度。环保态度是个体对环保的评价,涉及针对环保的感受、情感和意向。反应行动即个体在环境认知的影响下,所采取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反应行动。

二、数据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数据来源

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简称CSS2013),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全国范围内的连续性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定期的纵贯调查,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2013年CSS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的城乡展开,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51个县(区),604个村(居)社区。该调查采用多阶段混合抽样的方法,一共完成问卷量10268份。本研究根据居住地这一项进行数据缺失剔除,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量为9762份。其中,城市居民4412人,占比45.2%;乡村居民5350人,占比54.8%。

2.研究工具

CSS2013年的问卷主要分为8个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该问卷A模块住户成员情况和E模块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模块中的数据,对其进行标签和二次整合,形成了新的针对城乡居民的有效样本数据库。E部分有关环境问题的项被标为E6-1,E6-2,E6-3,E6-4,E7,E8-1,E8-2,E8-3,E8-4,E8-6,E8-7,E8-8,E8-9(操作化见后文)。信度是指根据检验工具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E模块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s Alpha为0.811(见表1),在0.8-0.9之间,说明数据信度较高,可被接受用于研究。问卷中的14项问题整合为环境感知(E6部分1-4和E7)、环境价值观(E8-1、E8-3、E8-4、E8-6)、环保态度(E8-2、E8-7、E8-8)和反应行动(E8-9)四个维度来分析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认知和反应行动的特征和差异研究。

表1 研究指标的信度测量表

(二)数据分析结果

从环境感知、环境价值观、环保态度与反应行动四个维度上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性检验分析,检验性分析采取的是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在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行动上存在以下特征和差异。

1.环境感知

当问到“在您居住的地区,下列现象严重吗?E6-1噪音、E6-2空气污染、E6-3水质污染、E6-4日常生活的卫生环境不好”。过半的受访居民认为这些现象都不是很严重或没有此现象。表2卡方检验结果,卡方值均小于0.05,表明环境感知与居住地有关,城乡居民的环境感知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表2 居住地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卡方检验

当问到E7项“请用1-10分来表达您对目前居住地的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时,乡村受访居民对自身居住地的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这恰好与前文中城乡的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感知度差异相吻合,可见,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感知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

表3 城乡居民目前居住地环境满意度评价差异检验摘要表

2.环境价值观

当问到E8-1项“对我国来说,发展经济比保护环境更重要”的看法,城乡居民在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取舍时,大部分会倾向于二者的同时注重,较多乡村居民认为环境价值相对次要。居住地环境满意度评价中乡村居民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在环境感知处于相对舒适的状态,乡村居民更专注寻求较高层次的经济生活水平。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再考虑其它层次的需要。

当问到E8-3项“如果周围人都不注意环境保护,我也没有必要环保”的看法,乡村居民的环保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环保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环保行为的集体性,在环境价值观上追求整体性的创造和获得,这与乡村居民特定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模式存在一定联系,乡村居民间的社会关系相对更为密切,相互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更大。

当问到E8-4项“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和我的关系不大”的看法时,多数居民认为环保和自己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应该只是政府的责任。乡村居民更倾向于认为在环保责任方面,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个人的关系不大。

当问到E8-6“我不懂环保问题,也没有能力来评论”的看法时,过半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懂得一定的环保问题,近半的乡村受访居民表示不懂环保问题,这与乡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有限性存在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在环境价值观层面存在差异,经检验,城乡居民的环境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

表4 城乡居民的环境价值观差异检验摘要表

3.环保态度

当问到E8-2“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很忙,基本上没有时间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符合程度时,城市居民可能主动去了解环境生态问题的时间机会成本较低,而乡村居民主动了解环境生态问题的媒介受限制。

在受访居民中,61.7%城市居民和60.2%的乡村居民表示“我对环保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政府部门也不会听我的”。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采纳程度会影响城乡居民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评论的积极性,居民对政府的采纳工作满意度不高。

当问到E8-8“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但是不应当由我们老百姓来出钱”的看法意见时。在受访者中,大部分赞同该观点,而否定比重中,城市居民所占的比重较高,或许可以说,城市居民在环保支出上更愿意与政府作适当的分担。

城乡居民在自觉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差别,经检验,城乡居民的环保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的环保态度差异检验摘要表

4.反应行动

在受访者中,超过60%的居民表示一定会反对在居住地建立化工厂;9.8%的城市居民和20%的乡村居民表示不一定会反对在居住地建立化工厂,其中5.9%的乡村居民选择的是完全符合,即完全同意化工厂的建立(图1)。这与前文乡村居民更倾向于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处于次要位置的观点相吻合,同时暴露乡村居民的环保知识的有限性。相比城市居民,乡村居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的辨别力偏低,在反对环境破坏的行动中反应偏迟钝。

图1 E8-9如果在我居住的地区要建立化工厂,我一定会表示反对意见

可见,乡村居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辨别力偏低,在反对环境破坏的行动中反应偏迟钝。经检验,城乡居民的环保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6)

表6 城乡居民的反应行动差异检验摘要表

结论

城乡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行动存在以下特征与差异。(1)环境感知与居住地有关,城市受访居民认为居住地环境问题严重的比重普遍高于乡村居民,乡村受访居民对自身居住地的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环境价值观层面,乡村居民更倾向于认为环境价值处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认同环保行为的集体性,在环境价值观上追求整体性的创造和获得,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国居民的环保信息的知识储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乡村受访居民表示不懂环保问题。(3)环保态度层面,城市居民可能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时间机会成本较低,而乡村居民主动了解环境生态问题的媒介受限制;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采纳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评论的积极性,政府为环保工作买单是大部分居民的共识,而城市居民在环保支出上更愿意与政府作适当的分担。(4)反应行动层面,相比城市居民,乡村居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辨别力偏低,在反对环境破坏的行动中反应偏迟钝。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3]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4]洪大用,范叶超.公众环境风险认知与环保倾向的国际比较及其理论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13.

[5]范叶超,洪大用.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差异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5,(3).

[6]李玉洁.我国城乡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差异分析及传播策略的建构——基于4169位公众调查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3,(10).

[7]龚文娟.环境问题之建构机制:认知差异与主张竞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卢春天,洪大用,成功.对城市居民评价政府环保工作的综合分析——基于CGSS2003和CGSS2010数据[J].理论探索,2014,(2).

[9]张录平,史兴民,高乔乔,张肖南.煤矿资源型城市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

[10]侯俊东,吕军,刘杨.“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1,(6).

[11]王朝科.性别与环境:研究环境问题的新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

【注解】

①龚文娟.环境问题之建构机制:认知差异与主张竞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3.

②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60.

③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龚梦玲(1991-),女,汉族,江西高安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

猜你喜欢

居住地城市居民城乡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鸟类居住地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流动人口参与居住地选举的困境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