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干预
2017-09-15季萍萍
季萍萍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干预
季萍萍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目的 分析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地点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一般组,一般组患者为家属送至医院救治的患者,未接受急救护理。研究组为急救车送入医院的患者,给予该组患者急救护理干预。结果 急救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溶栓时间,与一般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而病死率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救护理敢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干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血管内科高发疾病之一,是指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等临床特点,若发病后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并发恶性心率失常、心率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在患者发病早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急救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临床研究发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1]。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院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以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8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符合。按照接诊地点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一般组,研究组患者的接诊地点为院外,共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在39~69岁之间,平均年龄(53.1±1.9)岁,一般组患者为院内就诊的患者,共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53.5±1.8)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包中处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开展本研究前已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且患者家属均已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为:①院前急救物品准备:接到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根据电话中的病情描述,立即准备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确保急救药品、数量充足,设备齐全,明确患者所在位置,在接到急救电话5 min内出诊。②病情评估:到达患者所在位置后,迅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既往疾病史,对患者病情做出大致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行心电图检查,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将除颤仪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便于患者发生室颤时使用,提高患者的除颤成功率。若患者的心跳停止,就地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院前抢救记录。③吸氧护理:大致明确患者病情后,给予患者吸氧,避免患者心肌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降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但在给予患者吸氧时,应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吸氧浓度。④镇静、镇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心前区和胸骨后会出现疼痛感,促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故应该给与患者镇静、镇痛处理。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注射杜冷丁、吗啡等镇痛药物,平静患者情绪,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1.3 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包括抢救时间、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病死率。
1.4 数据分析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时间对比分析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溶栓时间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早于一般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时间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时间对比分析(±s)
小组(n=病例数) 抢救时间(min) 溶栓时间(d)研究组(n=46) 36.92±5.34 1.71±0.56一般组(n=42) 47.25±4.98 2.49±0.48 t 6.327 4.729 P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血管在通率、病死率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一般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一般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管在通率、病死率对比分析(n,%)
3 讨 论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18分钟心内膜下心肌就会发生坏死,冠状动脉封闭3个小时后心内膜下心肌坏死面积会迅速扩大,6个小时后就会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约有30%的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且死亡地点多为院外[2]。上述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接受急救治疗的时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3]。
所谓院前急救实质上是指针对患者在院外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所采取的一些治疗方法,目的是在患者发病早期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患者的院内抢救获取更多宝贵时间。而近年来,不断有临床研究发现,在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4]。且有临床数据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高质量的急救护理,可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20%~30%。
我院本次研究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了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院前急救物品准备、病情评估、吸氧护理、镇静处理、有效输液等。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上述急救护理措施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早于一般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较一般组患者高,病死率较一般组患者低。
综上所述,我院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各大医院借鉴应用。
[1] 唐应丽.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0例并发症急救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43-44.
[2] 刘玉峰,李玉兰.综合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8):2129-2130.
[3] 刘 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12):3472-3474.
[4] 黄 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5(22):108.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9.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