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7-09-15周结儿吴鹏妹韦婷艳

河北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胃动素胃泌素危重

周结儿 吴鹏妹 韦婷艳

·论著·

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周结儿 吴鹏妹 韦婷艳

目的探究两种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危重新生儿10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 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采取晚期常规喂养,于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观察并比较2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各项监测资料以及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后2 d内及7~9 d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13~15 d胃泌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微量喂养;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各医院得到推广,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显著提高[1]。由于危重新生儿常存在胃肠功能较弱甚至损伤等问题,因此早期的喂养方式选择不当将导致患儿的胃肠功能损伤进一步加剧,引起呕吐、胃潴留、应激性溃疡甚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2,3]。目前,临床上针对危重新生儿合适的喂养方式尚存争议,但同时这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3,4]。本研究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6例危重新生儿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

与晚期常规喂养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新生儿10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所有患儿均诊断为新生儿危重病例,且未合并消化道畸形和出血性疾病,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n=53

1.2 方法

1.2.1 患儿入院后均予常规治疗,禁食4 h后若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则予非营养吸吮并对其吸吮、吞咽能力是否良好,若功能正常则再经口予喂3~5 ml 5%的葡萄糖水,观察2 h内患儿是否出现呕吐、腹胀情况,若未出现则可予以喂养。同时,在入院后第2天起予肠外静脉营养。

1.2.2 观察组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4.0 ml·kg-1·d-1开始,依据患儿耐受情况增加奶量1~2 ml·kg-1·d-1,直到患儿可接受全量经口喂养。对照组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此后依据患儿耐受情况增加奶量10~20 ml·kg-1·d-1,直到患儿可接受全量经口喂养。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生后第2天、第9天和第15天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4 ml,其中2 ml加入含30 μl抑肽酶的EDTA-NA2试管中,离心并取血浆检测胃动素水平;另外2 ml加入抗凝试管后直接离心,提取血清后检测胃泌素水平。

1.4 观察指标 (1)监测资料:记录患儿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2)临床症状出现情况:记录患儿肝损害、黄疸、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3)胃肠激素水平:记录生后2 d内、7~9 d和13~15 d时,患儿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

2 结果

2.1 2组患儿监测资料比较 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5.40、4.85、8.54,P<0.05)。见表2。

2.2 2组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情况比较 观察组黄疸、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6.99,P<0.05);而2组肝损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2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 观察组生后2 d内及7~9 d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11、

表3 2组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情况比较 n=53,例(%)

3.31,P<0.05),而生后13~15 d胃泌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5.99,P<0.05)。见表4。

组别胃动素生后2d内生后7~9d生后13~15d胃泌素生后2d内生后7~9d生后13~15d观察组348.9±176.8430.2±234.1533.4±376.860.2±17.165.8±15.176.3±13.1对照组245.8±94.6301.6±158.3492.6±324.961.8±23.262.2±18.859.1±16.3χ2值4.1133.3110.6020.4030.2965.993P值0.0000.0010.5480.6880.7680.000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生后早期的营养水平,然而由于患儿多存在胃肠动力功能低下、黏膜屏障功能不全等问题,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未能正常确立,导致了早期全量喂养可能会引起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5,6]。近年来,随着有关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营养方案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但何种方案最佳尚存争议[7]。早期微量喂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营养手段,对危重新生儿的肠道功能、成长发育均有积极作用[8,9]。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了母乳喂养,这是由于母乳的营养较为丰富且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可以在满足新生儿机体需要的同时避免微生物的侵害[10,11]。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这表明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并加快患儿的恢复。这是由于早期微量喂养在患儿出生后,通过少量肠内营养以促使胃肠动力的成熟,调节胃肠道内分泌,从而使改善患儿的消化道功能[12]。有文献显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在确保患儿营养摄入充足的同时,直接刺激胃肠道,从而加速胃肠道酶的分泌,这有利于患儿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同时提高其耐受性[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黄疸、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微量喂养对胃肠道耐受性的提高作用。同时,相对于常规的喂养方式,早期微量喂养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营养物质,减少静脉营养时间,并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发育,这有利于肠道的蠕动以及胆红素的排泄,从而降低黄疸的发生率[14]。除此之外,我们还比较了2组胃肠激素,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后2 d内及7~9 d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早期微量喂养可以通过提高胃动素水平而减短胃肠转运的时间,加速胃排空,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观察组胃泌素生后13~15 d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微量喂养能够在患儿胃肠黏膜屏障较为成熟的时期提高胃泌素水平。有文献表明,胃泌素水平的升高有助于盐酸、胰液与胆汁的释放,同时也可对胃蛋白酶原的分泌起到促进作用,早期微量喂养所致的胃泌素水平升高对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化起了关键作用[15]。

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1 蔡威,汤庆娅,吴江,等.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214-1217.

2 田爱宁,校晓丽.早期微量喂养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17-319.

3 李亚平,夏汉庭.危重新生儿部分静脉营养的临床观察.医学信息,2014,13:389-389.

4 唐梦琳,李继平,廖燕,等.PICC在重症新生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955-958.

5 易斌.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疗效分析.临床医学,2013,33:95-96.

6 孙琦,诸宏伟,台晓燕,等.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73-2775.

7 吴繁,崔其亮,张慧,等.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3月龄体格生长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12,30:814-818.

8 任香娣,彭艳,孙献梅,等.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4.

9 陈利芬,王金秀.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52-153,159.

10 蔡江云.母乳联合微生态制剂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观察.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96-98.

11 韩瑾.母乳在早产儿喂养中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杂志,2014,21:337-338.

12 刘树艳.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的临床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36-637.

13 何蓉,严洁,肖志辉,等.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31:3155-3157.

14 夏颖华.早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65-467.

15 杨秀霞.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NEC的有效性.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893-1895.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9.034

R 722

A

1002-7386(2017)19-2998-03

2017-03-16)

猜你喜欢

胃动素胃泌素危重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