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跟帖的局限与挑战
2017-09-15许海滨
文/许海滨
网络新闻跟帖的局限与挑战
文/许海滨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网络新闻跟帖的内涵和外延
早期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设置跟帖服务,只是简单地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运作内容的方式进行一点对多点的信息发布。从技术角度来讲,网络新闻跟帖服务的设置对于网络媒介来说极其简单,互联网本身既是可读也是可写的,尤其后者是其区别于其他单向的大众媒介的重要技术特点,互联网的参与性也来源于此。联入互联网的个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书写、观点的表达,这是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每一个IP地址都是一个独立的非中心的节点: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出或转发信息。
网络新闻跟帖与网络社区、网络论坛跟帖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作为网络新闻的衍生品而存在的,是对网络新闻进行的针对性点评,是受众看完新闻后所感所想的自然流露,或者说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不能脱离网络新闻而独立存在。因此,网络新闻跟帖话题的来源是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报道,而不是由网民自发形成的话题。而网络社区、网络论坛跟帖的话题来源则要复杂得多,有可能是网民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可能是相关媒介报道或是道听途说。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新闻跟帖不如网络社区、论坛的跟帖更加自由、多元,主要就在于网络新闻跟帖的话题来源更加广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新闻跟帖话题来源于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这就界定了网络新闻跟帖的外延。也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新闻跟帖才部分实现了传播学所说的“议程设置”功能,很多时候,就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而言,媒介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思考方面,媒介却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网络新闻跟帖逐渐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网民都认可的一种媒介产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针对网站、新闻APP等各种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进行评论,而网络新闻报道又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网民的表达总体而言是可控的。当然政府还有另一种考虑,通过某种新闻或信息的披露有意识地观测网络民意:既可以通过跟帖形式的网络表达给社会一个适当的、可控的民意减压阀,还可以借以观测网络民意的动向。而从网民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确实提供了一个众多网民就某个话题参与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途径,满足了个体网络表达的社会需求。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是信息发布者和网民妥协及互动的一个产物,既满足了网民的表达需求,又满足了监管部门对舆论引导的需求。
网络新闻跟帖的特点
网络新闻跟帖作为网络媒介与网民共同建构的媒介产品具有互动性、多元性、可视性的特点。
互动性。网络新闻跟帖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弥补了传统媒介互动性弱的特点。网络新闻跟帖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跟帖用户和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以及跟帖用户之间的互动性。
首先,网民通过跟帖的形式主动参与新闻报道活动(评论)本身就是与网络媒介的互动。网络新闻跟帖就是网民通过对网络新闻点评与网络媒介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如果网络媒介没有设置跟帖服务功能,网民也就没有针对某一个新闻话题进行公共表达的平台和渠道,也就无法实现与网络媒介的互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网民积极参与跟帖,即使网络媒介提供了可供网民表达的平台也不会出现跟帖现象。因此,网络新闻跟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印证了其是网络媒介与网民互动的媒介产品。
其次,网络新闻跟帖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不同网民之间通过跟帖进行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闻跟帖是不同网民针对同一个新闻话题进行的点评,而且这种点评是公开的、可见的,于是就会呈现出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网民通过彼此的阅读、发布跟帖、继续跟帖等方式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自发的、非组织的,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最终使得网络新闻跟帖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媒介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网民参与跟帖,最终形成现象级的跟帖奇观。
多元性。网络新闻跟帖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元性。在网络新闻跟帖中很少看到完全相同的观点表达,往往是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而这也是网络新闻跟帖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
首先,网络新闻跟帖观点的多元性源于表达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新闻跟帖的主体由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价值观的网民构成,不同的表达个体具有不同的情感、思想、观点和态度,因此其对于同一个新闻话题的认知、评判也必然存在差别。
其次,网络新闻跟帖主体的匿名性进一步保证了跟帖的多元性。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到个人外部环境的制约,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往往采取适合自身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场景表演”“角色表达”,未必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因而观点未必多元。而网络新闻跟帖表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匿名性往往与跟帖者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相隔离,于是人们更容易展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为何在网络新闻跟帖中人们更倾向于用激烈和极端的言辞表达,可以说,网络表达的匿名性鼓励了网民多元性的表达。
可视性。网络新闻跟帖具有可视性特点,这种可视性主要体现在所有的跟帖都能呈现在网民眼前,最终形成一种“跟帖奇观”。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来源于跟帖空间的可视性,也就是跟帖的版块是一个人人可见的公共空间,任何人的表达都会呈现其中。
由于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更多人在看到其他人的表达后,在或赞许或反对的心理鼓励下,纷纷加入跟帖的行列,这种效果就像滚雪球一样。而随着跟帖的规模逐渐扩大,当成千上万的网民在短时间内参与跟帖某个新闻时,这个新闻必然会成为热点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人人“可视”的网络新闻跟帖建构着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也由此提供了一个观察网络舆论场的窗口。可以看到在网络新闻跟帖中,如果话题有价值,那么网民参与性空前高涨,各种观点、态度、思想的表达空前激烈,就会形成网络新闻跟帖中最有特色的形式——“盖楼”。“盖楼”并不是网络新闻跟帖的发明,在之前的网络社区、BBS、网络论坛中,网民经常会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表达形成“盖楼”,即不同网民在某一话题的基础上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叠加,形成如同“盖高楼”的形态。当然“盖楼”的过程,往往也是不同观点交锋和激辩的过程,单一的认同很难形成“盖楼”的奇观。因此,在现实社会以及传统的大众媒介中很难看到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与网络空间可视化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网络新闻跟帖的局限性
网络新闻跟帖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使得其成为一种虽然独立但是有限的表达,这种局限性来源于网络新闻跟帖的技术架构。
表达话题的局限性。由于网络新闻跟帖是在网络新闻之后设置的评论版块中进行的,因而网民在表达观点和态度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即针对网络新闻的内容进行点评。这种指向性直接导致网络表达受制于网络新闻。多数网民会根据网络新闻提供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虽然网民表达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但却很少有人能突破新闻报道的范围。此时网络表达的方向在“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下被提供网络新闻的网络媒介所牢牢控制。
拒绝跟帖、屏蔽和删帖等内容审查的影响。对于存在舆论风险的网络表达,后台的网络编辑会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核和把关机制,往往通过关闭或者屏蔽、删帖等方式进行限制。相对于软性的表达话题的议程设置,这一管控更为直接和硬性,一般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当某一话题不适合评论时,直接关闭跟帖窗口。比如,某个话题较为敏感,容易引发网民的热议和不正当情绪,网站后台往往会直接关闭跟帖的功能,也就是拒绝向网民开放表达的平台。对于网络媒介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新闻都具有跟帖的功能。这种是否跟帖,是否给予个体网络表达的机会往往取决于网络媒介后台对跟帖风险的预判。只有风险评估通过时,后台才会提供给网民跟帖的机会。而这种风险评估主要依据当下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网络新闻跟帖并非完全自由独立的网络表达方式。
第二,对跟帖中不当的网络表达进行事后屏蔽或删除。相对于前一种方式,这种管控属于事后补救。网络媒介后台在预判网络跟帖的风险后也会遇到一些相对“过激”的网络表达行为,对此只能进行人工屏蔽或删除,这种措施具有强制性,自然也容易引起表达者的不满,进而导致反弹,出现持续不断的新的跟帖或抗议。
网络新闻跟帖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款网络媒介与网民互动的媒介产品,网络新闻跟帖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已从网络新闻跟帖出现以来蓬勃发展的十多年历史中得到证明。但是在技术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跟帖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小众传播、个人传播时代的来临,同一个网络媒介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传播服务,推送的新闻也是“私人订制”的。这种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推送模式产生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新闻信息。当然网民仍然可以针对这种私人订制的新闻进行跟帖点评,但是由于网民此时面对的是相对狭隘、封闭的话题,而非开放的、公共的话题,因而这种点评和跟帖的规模就会出现变化。网络新闻跟帖发展的基础在于不同网民对同一个新闻话题进行评论和跟帖,且跟帖参与的人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好。因此,当网民在一个没有参与、没有争议的表达平台上跟帖时,其存在价值就受到了质疑。而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推送模式最终将会培养出个性化阅读的个性化网民,也最终将埋没公共阅读、公共参与、公共表达的网络新闻跟帖。
当然在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之间还存在着小众传播,也就是既不针对普通大众也不针对个人,而针对具有共同兴趣的某个群体进行传播。这样既能保证传播的群体性又能保证传播目标的精准性,做到了在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之间平衡。但是这一传播依然存在问题。这种小众群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阶层、财富、学历、兴趣等。而在这种小范围的具有共同价值、兴趣取向的小众群体中,很难看到同样的由大众媒介建构的新闻信息生态。久而久之,在个人或者小圈子内接受新闻信息并且跟帖的个体或群体只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群体极化”,也最终损害社会的对话机制和整合能力。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多元化的网络空间由无数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建构起的一个网络舆论场,并通过这个网络舆论场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多元、健康的时代精神。而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模式无疑对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提出了挑战。
总之,网络新闻跟帖是网络媒介为了更好地拉近与网民之间距离而研发的一种互动的媒介产品。但由于其是在公共的网络媒介中进行的表达,而且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经过审核“把关”的,并不能形成完全代表个体独立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重任的或许只有依赖于更加独立的自媒体了。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