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研究
——基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2017-09-15关宏远
关宏远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辽宁 沈阳 110032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研究
——基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关宏远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辽宁 沈阳 110032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亿万家庭福祉,事关经济转型升级,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派遣库中的数据表明,所学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低、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就业观念不转变是影响高质量就业的三大要素。针对此情况,从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打造新型工作模式平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来研究制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研究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0.1万人,都是历史新高。就业特征逐步现象,总量压力持续增加;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钢铁、煤炭、水泥、煤电、铝业、船舶等行业需求下降;“互联网+”、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用人需求明显上升。少数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转变,“慢就业”、不就业、考研等新情况有增多趋势。在就业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高质量就业则显得更加重要,它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更影响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如何促进高质量就业成为政府、高校、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状况分析
2017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0.1万人,其中,研究生2.9万人,本科生17.6万人,专科生9.6万人。
表1 省内各市最新接收情况
从接收城市情况开看,沈阳、大连地区接收的毕业生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源数量,提供的岗位也占到了全省的60%,其他12个市仅占40%左右;从各市接收毕业生情况看,朝阳、铁岭、葫芦岛等市接收毕业生人数占各市生源比例均在40%以下。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
表2 2017年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从接收毕业生数排在前十的用人单位来看,除了中铁九局和两个铁路局,其他还都是以民营企业居多,也由此看出企业还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互联网、电子商务、科技医疗等新兴行业正在逐渐成为毕业生的热衷行业。
二、高质量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学科不适应岗位需求,匹配度很低
企业的需求是变化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用稳定的学科去适应多变的且变化幅度很大的企业需求,肯定存在矛盾。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去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不能让用人者去适应育人者。一些二本院校根本不适合去走研究型大学的路线,又弯不下腰来,就出现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大学专业定位应该下沉,接近企业需求,提高应用性本科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差
现在的企业用人是非常明确的,要求新进员工必须能上手快,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培训。如果毕业生没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时间都不长,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与大学生在学校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有着非常重要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的培养体系讲究知识要全面、基础要打牢,要求理论有系统性,而不太注重实践环节。这样的培养体系对学生考研,未来搞研究很有用,但事实上,二本中的末端院校学生考研的极少,比例不超过10%,绝大多数学生还要按所学专业就业,因为基础差、对高难度理论学不好,而实践能力又不强,造成这类学生就业难甚至无业可就。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转变
一是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学生增多,但部分省区尚未考试;部分申请出国学生还在等待录取通知;二是90后、95后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追求自我,更注重个人感受,主动放弃就业、慢就业、选择考研二战和继续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投入较高,追求好工作高回报,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三、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
(一)创新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
政府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需求导向对就业工作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就业工作内涵从“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拓展到“以毕业生就业工作为载体,从经济、产业、行业发展的视角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审视、反馈;同时将社会中的资源、信息、需求有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全员促就业”的就业工作格局。一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满足新兴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加强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将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三是建立健全就业、科研、教学、外联等部门对外工作互促机制,加速“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以校地、校企人才选拔与输送为纽带,建立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就业合作。
(二)建立实训培训基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对接辽宁三次产业需求,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涵盖辽宁省重点行业和专业类别的省级实训培训基地。基地要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面向应届毕业生、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实训和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基地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设立基地建设与管理专门机构,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我省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集实习实训、岗前和上岗后培训、技术应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开发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价值观
高校要充分运用课堂、报告会、互联网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国家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大力宣传、认真解读辽宁吸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辽宁振兴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毕业生投身辽宁,贡献聪明才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激发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创业的热情。
[1]荆德刚.二〇一七高校毕业生就业:复苏与挑战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7-06-09.
关宏远(1984-),男,辽宁沈阳人,硕士,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
G
A
1006-0049-(2017)18-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