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生年考论
2017-09-15林跞
林 跞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卫青、霍去病生年考论
林 跞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史书对卫青与霍去病的生年没有记载。这对于全面解读两位在西汉军事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将领留有缺憾。通过对卫子夫入宫年份和年龄的推断,及史书对卫青幼年生活的记载,得出卫青应是出生于公元前152—前150年间。从《史记》和《汉书》中对霍去病称呼的前置定语的细微差别可推测出他是在元朔五年因卫青大胜而获得的侍中之职。又因时年十八岁的记载可得出其生年在公元前141年。再从其他亲属与二人年龄间的制约来佐证得出的结论。
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生年
作为西汉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及突出的外戚代表人物,卫青、霍去病从奴隶与私生子的卑贱地位到位列三公,不可谓不传奇。然而,低贱的出身使得他们的生年难以考证。而对二者的生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知却有助于我们理清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卫霍外戚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地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霍去病虽然广泛地被认为是在二十四岁时去世,但张大可先生对此已有不同的推论,曾撰文推论得出霍去病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因此,在元狩六年去世时二十九岁[1]。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可以商榷之处。本文拟就此再做探讨。
一、青姊子夫入宫年龄考
因卫青与卫子夫的年龄有相互制约关系,故而有必要对卫子夫入宫时的年龄先做论证。卫子夫入宫时的年龄没有确切记载,但根据汉法及成例可以做推算。
首先,惠帝六年曾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2]惠帝时汉王朝仍然处于一个国力疲敝的时期,因此大力鼓励人民繁息,以此带动社会发展。此后文景二帝秉承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并未见对女子婚嫁政策上的改动。武帝早年在施政上受到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一派的压制,截止建元二年三月以前,其所下达的政策性的召令所得以施行的不过“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行三铢钱”、“民年九十以上,……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2]多是与休养民生相关。至于改变惠帝提倡早婚以增人口这一思想的政令未见下达的记载,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应该确实没有下达过这样的政令。由此可以推断卫子夫入宫之时惠帝的这条召令仍然在执行,且经过数十年,早婚业已成为社会风尚。
建元二年的汉武帝虚岁十八,少年人在宫中受到长辈的压制,又厌烦于皇后的骄横,如要自己挑选后妃,从感情上出发,只怕不会选择年长于自己的女性。据此,卫子夫可能是小于十八岁的。与此同时,卫子夫之上还有两名尚未出阁的姐姐同为侯府奴婢,据上文可以判断二人此时年纪也不应过大,再由《周礼·地官·媒氏》的记载“女二十而嫁”[4]的习俗推断其年长者也应不过二十左右。且《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中经过统计,汉朝女子的初婚年龄大致在13-16岁[5],即便身为社会下层的奴婢在初婚年龄上有浮动,但浮动范围应当也不会过大。从三姊妹年龄的相互制约来看,卫子夫此时的年龄大致在十五、六岁左右,也就是出生于景帝三年(前154)或四年左右(前153)。
二、卫青和霍去病的生年考
(一)卫青的生年
卫青的父亲“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2],说明他是良家出身。据《二年律令·杂律》的明确记载“奴与庶人奸,有子,子为庶人。”[6]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卫青出生时应该是拥有一个庶人的身份,这也使他得以“少时归其父”[3]。但可惜“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3],由此,我们推断卫青此后才会以奴产子的身份随尚主的平阳侯移居长安。对于曹寿尚主的时间,张大可先生已有较为可信的推论,应在景帝中三年(前147)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之间。[1]可见在此之前,卫青大约已经到了可以牧羊的年纪。综合他被嫡母的儿子以奴畜视之的处境,则他的实际年龄可能要比一般牧童的年龄更小一些。但毕竟牧羊不是幼童可以承担的工作,考虑到羊对当时的家庭而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卫青牧羊时的年纪应该也不会过小。卫媼生育了六名子女,卫青排行第五,与其年龄最近的即是卫子夫。因所生子女较多,所以相连的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差距就不会太大,应不过两三岁。据上文推算建元二年的卫子夫大约十五六岁,则此时的卫青至多不过十三四岁。推算至景帝中三年至武帝建元元年间,其年龄大约应是四至十三岁,取中间值,则卫青在郑季家牧羊时可能是在九岁左右。这个年纪受到嫡母之子的欺凌而去牧羊是相对可信的。
以曹寿可能尚主的最晚时间建元元年推算,则卫青最晚大约是在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出生。若以曹寿可能尚主的最早时间景帝中三年推算,则所得结论中卫青就要年长于卫子夫,这在事实上不可能成立。此处我们再次取中间值,假设曹寿是于景帝中六年(前144)尚主,则推算出卫青的生年是在景帝前三年,可能与卫子夫同年,或稍大。这从事实上看也不可能成立。因此我们推论卫青大约应出生于景帝前五年(前152)到前七年(前150)之间。根据卫子夫和卫青的年龄制约来推算,这个区间也符合晚于景帝三年,早于武帝建元元年的限制。
再看平阳侯尚主后,“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3]的这一记载,此处的“壮”作为长大解释。而侯家“骑”除了作一般骑马跟随主人的骑奴理解外,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童骑”,后者同样也是奴隶的身份。这既与卫青随平阳侯移居长安后年龄稍长的记载相符,又与童骑本身应是少年奴仆的要求相对应。因此,再结合上文对卫子夫年龄的推算,卫青的出生年份大致在景帝五年到七年,即公元前152—前150年间这一推断应当是合理的。
(二)霍去病的生年
霍去病的生年可以从他封侯时的年纪推算得出。张大可先生早年撰文认为由于对《史记》中“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此句句读的误断造成了史学界对霍去病十八岁封侯的错误理解,他认为霍去病年十八时应当成为侍中,而且这应该在他首从大将军出征的元朔五年之前。①本文认同霍去病十八岁封侯是错误的结论,但认为他首从卫青出征并非是在元朔五年(前124)。
大将军卫青在元朔五年(前124)、六年(前123)总共三次出击。元朔六年“春,大将军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復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3]不能因为两次出征是在同年且相隔时间较短就认为这是同一次出征。霍去病“再从大将军”[3]显然是说他两次跟从大将军出征。如果把第一次理解做元朔五年,则武帝没有理由在那次的大胜之后对其余诸将大肆封侯,却忽略了霍去病。《史记》对于元朔五年大捷后武帝对诸位随军将领的爵位以至具体食邑的封赏有详细记载,上至出征时有姓名记载的将军,下至此前未曾提及的校尉。因随大将军出征得胜而获封为侯者多达十人,《汉书》的获封记录中更是又多了一名中郎将。在此次的封赏中连卫青的三个幼子都被赐封为侯,那么,如果霍去病本次随军出战就不可能被排除在这份赐爵的名单之外。由此看来,霍去病在元朔六年第一次斩获不多的出击中首从大将军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元朔五年的这场大捷。因此,他十八岁为侍中的年份在元朔六年之前都是可能的。
张大可先生根据《汉书》中“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的记载推测霍去病成为侍中应该是由于卫子夫在元朔元年封后时收到了对外戚的惯例加恩。[1]但即使是血缘关系近如田蚡者也并未因王美人的封后就升官封爵,而是到了孝景晚节才贵幸。何况在《史记》中对霍去病也只称“大将军姊子”[3],并未称因皇后故。太史公对于依靠裙带关系上位是十分看不惯的,虽然卫霍二人确实有不可非议的军功,但他在书中也从不回避卫霍二人与皇后的亲属关系,甚至在《佞幸列传》中都要提及二人一笔,而他行文至此时却没有提及皇后的缘故,这值得审视。此外,公孙贺早在武帝为太子时就是太子舍人,武帝即位后他迁至太仆,位列九卿,不可谓不得宠。但《汉书》中在他的军功前却添上了一句“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2],这过于强调他的发迹与皇后的关系。同理,《汉书》对于霍去病为侍中的记载似乎也过于突出了皇后的缘故。因此,单凭《汉书》的这一句话难以断定霍去病是在元朔元年以封后之故成为的侍中。
相比之下,元朔五年却有可能是霍去病成为侍中的年份。《史记》对霍去病的首句介绍即“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3]元朔五年,卫青出征大捷归来,三子受封为侯已经最好地证明了此时一切对于卫青看似不可能的恩宠都是可能的。襁褓中的幼子因绝对的直系血缘关系被爱屋及乌,作为大将军适龄的外甥,被赐封一个侍中的加官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向上发展的跳板。这在大肆的封赏下并非不可能,也并不至于显眼到被记载赐爵名单后。也正是因为成为了侍中,他的军事才能才被武帝发现,并于第二年就随军出征。至于对司马迁说他“少而侍中,贵,不省士”[3]依据的理解,张大可先生认为是因少儿侍中养成了霍去病的贵族气质。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贵”才得以少而侍中,少而侍中是贵的体现而非贵的原因。皇帝姨夫,皇后姨母,大将军舅父,太仆大姨夫,甚至继父也是秩二千石的詹士,这些关系使他足以称得上“贵”。故而,他无需经过长期为侍中就可能养成贵族气质。此外,对于张大可先生还指出的若霍去病是在元朔元年成为侍中,则具备了在武帝身边接受指导,学习兵法的时间[1],我们相信霍去病本身当然不是未经学习就天生自成的天才,但他的舅舅本身已是当时最优秀军事人才之一,他对兵法和军事战略部署的学习无需依靠从未亲临战场的皇帝来指导。“天子尝欲教之孙武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3]恰恰说明了比起纸上谈兵,他更倾向于实际的运用。综上所述,霍去病应是在元朔五年成为侍中,时年十八岁。由此可得,他是在景帝后三年(前141)出生。再以卫子夫和卫青的年龄推算卫少儿的年龄,她大约出生于景帝元年(前156)左右,那么在景帝后三年时,卫少儿时年十六岁左右,已经具备了生育能力。因此,霍去病出生于景帝后三年,即公元前141年的推断是合理的。
三、结语
根据史书记载与上文的推测,霍去病年十九即勇冠三军而封侯,于元狩六年(前117)去世时虽不是大众广泛认知的二十四岁,却也年仅二十五岁。而卫青元光五年龙城首战大捷时亦不过二十四岁左右,到元封五年(前106)逝世时大约四十八岁。两位年轻的军事将领打开了大汉朝对外的新局面,使得丝绸之路得以被开拓,汉文明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他们的事迹足以激励后世,而汉武帝勇于启用青年将领的壮举也足以反映汉王朝当时一些蓬勃的气象。因此,对卫霍二人生年的推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地描绘出二者的人生轨迹。
[ 注 释 ]
①张大可《卫青、霍去病生年试探》一文中指出“年十八,幸,为侍中”是插入语,认为霍去病是十八岁时为侍中,而非此战时十八岁.《汉书》的句读符合插入语的句读方式,在年十八之前标有逗号,佐证了这一观点.
[1]张大可.卫青、霍去病生年试探[J].甘肃社会科学,1982(1):78-81.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79.
[5]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06-307.
[6]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58.
江苏师范大学2016年度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汉武帝时期卫霍外戚政治地位研究”(2016YYB061)。
林跞(1990-),女,上海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K
A
1006-0049-(2017)18-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