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09-15武恩钧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张 莉,武恩钧,杨 波

(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天津 300387)

运动训练学

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 莉,武恩钧,杨 波

(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天津 300387)

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为依托,拓展“教体结合”“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融合的空间,力求在高等教育的内涵下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以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论:高校办运动队历经“教体联合”“教体联盟”“教体结合”3个发展阶段,而“教体结合”与“大、中、小学一条龙”2种模式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人才特征为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知识特征和不同学科知识与能力结合的能力;“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运动训练课程”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运动员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质的培养、运动水平的提高,也为培养高水平教练员打下基础;高校多学科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可以加快高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

普通高校;教体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the ordinary university;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cultivating mode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研究与梳理,发现目前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转变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观念,树立创新理念,从单纯地追求竞技体育成绩逐渐转换到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并提出建议,有效解决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使体育和教育系统在合作中成为平等互利的主体,实现共赢;解决由于系统划分而引发的实际工作的互相牵制;解决学生运动员接受知识教育和竞技训练同步进行的矛盾;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国家参加国内外高级别比赛储存、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整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在结束体育生涯后能够快速地、平稳地融入社会。

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为依托,拓展“教体结合”“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融合的空间,力求在高等教育的内涵下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高校竞技体育”“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体育人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检索词检索了2000-2016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及博士硕士论文50余篇,选取代表性论文60余篇;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查阅相关专著20余部;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体育局、百度、360等门户网站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文献收集对研究设计、概念界定、观点论证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素材支撑。

1.2.2 实地考察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样本和数据,课题研究组于2015年7月-12月期间,对全国20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表1),通过看训练课、观察、座谈、亲身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方式,收集了与研究有关的文字材料、视频、录音、观察记录等资料,完成了描述性的实地调查报告,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归纳,形成了有关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深刻体验与认识。

表1 我国部分教育部批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及运动项目统计

1.2.3 访谈法 研究采用面谈、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以下3类对象进行咨询访谈:1)对天津市教委、市体育局等相关负责人6人,就体育人才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制订、经费预算与管理、评价与监督、未来走向等进行咨询;2)对全国和天津市相关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20所高校领导和体育部负责人共计85人,就招生、训练、竞赛、学训矛盾、学籍管理、专业定位等问题进行访谈;3)2010年教育部批准的268所中的114所(按照省市区按比例选取办高水平运动队10~15年以上的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讲师职称以上的约30余人)就训练、竞赛、学训矛盾、学籍管理等进行了访谈,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2.4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4所教育部批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14所高校的体育教师,针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含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与结构、我国普通高校教练员队伍现存问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训经费情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间与次数,要求所调查学校按照要求,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正确如实地回答。调查过程中,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14份,回收问卷11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问卷率为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 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自1986年至今,历经了3个发展阶段:1)第1阶段是以体育系统为主导的“教体联合”阶段(1986年-1995年)。“教体联合”,即:教育系统利用自身的招生政策,把体育系统培养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招到普通高校,参加教育系统的体育竞赛,为教育系统营造竞技体育氛围,赢得好的比赛成绩。这一阶段从1986年全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开始,至1995年提出逐步实现高校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发展目标为止。这一阶段是体育系统选派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第2阶段是“教体联盟”阶段(1996年-2005年)。“教体联盟”,即:教育系统利用自身的招生政策,把体育系统培养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招到普通高校,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学科资源的优势,体育系统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竞技体育人才,既能解决体育系统运动员未来的出路问题,又能解决教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一阶段在高校自身的不断努力下,采用体育与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于2003年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实现了教育部独立选派高校运动员和教练员组队参加。3)第3阶段是“教体结合”阶段(2006至今)。“教体结合”,即:随着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合作程度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与高校培养学科、专业人才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有机结合,进而发挥各自优势,最佳地、全方位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培养国家需要的具有专业素养的竞技体育人才。高校探索出了一套与“教体结合”模式对接,符合教育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分析

2.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与结构 通过对全国相关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20所高校领导和体育部负责人进行专家访谈,以及对选取的11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可知(表2),普通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中,有过专业队训练经历的队员所占比例为95%。分析认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具备高超的运动技能,进入高校即可为学校争得荣誉,因此,在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专业队运动员依然倍受青睐。从整体上来看,调研所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组成的复合配伍,其中“运动员学生”主要包括5类,“学生运动员”主要包括2类。

表2 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来源分布(n=114)

2.2.1.1 运动员学生 1)源于专业队员,有大学学籍,没有进行任何意义上的大学学习,没有进过大学校园,没有专业教师的授课,只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训练,代表大学生参加比赛。2)源于专业队员,获得大学学籍,训练、学习、生活、管理在专业队,大学派教师到运动队授课;学习了一些大学课程,与授课教师有所接触,无校园生活。3)源于退役的专业队员,运动水平已开始下降,将要离开专业队,但能满足高校运动队需要,为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进入高校深造。4)源于专业队员,训练、生活、管理在专业队,在校园学习文化课。除了学习体育专业课之外,还有选择性地补充文化知识类课程,较前3种类型的运动员,学生的含义更多。5)源于专业队员,训练、学习、生活、管理在大学,这类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无区别。

这5类运动员学生的优势是运动训练较为系统,运动技术和技能掌握扎实,具备较高的运动水平;劣势是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2.2.1.2 学生运动员 1)源于竞技体校的学生运动员,与专业队相比,更注重于思想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与中学相比,有文化课的教育,更注重体育竞技项目的训练,运动技能和水平高于中学的体育尖子,但文化课学习较薄弱。2)源于“一条龙”训练的学生运动员,即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按照由初级到高级的课余训练体制,学习与训练同步,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基础知识扎实,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小、中、大学生。

相对于“运动员学生”来讲,这2类“学生运动员”的优势是文化素质和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劣势是运动技术和技能掌握得一般,运动水平不是很高。

2.2.2 我国普通高校教练员队伍存在问题分析

表3 我国普通高校教练员队伍状况 (n=290)

由表3可知:普通高校教练员以兼职教练员为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82%,而专职教练员仅占总人数的18%;执教时间超过10年,并且有专业训练背景的教练员超过半数,但参加过全运会和世界大赛的比例不高,二者人数之和仅占总人数的18%。研究表明:高校教练员队伍现存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教练员是兼职,训练精力分散,难以保证训练质量的提高;虽然大多数教练员是高水平运动员出身,但在其任职教练员的过程中,由于运动员时期训练水平和所参加赛事水平的原因,使得他们的实际指导训练的经历和经验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赛事的次数和临阵经验欠缺。

2.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训经费、训练时间与次数存在问题分析

表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训经费情况 (n=134)

由表4可知:经费能够满足日常竞赛、训练需要的高校仅占被调查高校的36%,而经费不足的高校占比则高达64%。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训练经费匮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既影响训练补贴、比赛机会,又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质量。

通过访谈得知,每周11h的训练时间是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的分水岭。从表5数据来看,受调查高校每周训练时间达到11h以上的仅占22%,绝大多数高校每周训练时间在11h之内,训练时间保障不足;而从每周训练次数来看,超过80%的学校每周训练次数为4次或不足4次,其中近一半的学校训练次数为3次及以下,并且各学校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3h,其中还有43%的学校训练时间不足2h。研究表明:1)高校运动队的训练具有业余性、阶段性和竞赛性等特点,每周训练的次数、时间和每次训练时间都与准专业化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负荷要求相差甚远;2)高校运动员既有学业负担,又有训练任务,既要达到毕业要求,又要保证训练的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形成学业和训练的双重任务,破解“学训”矛盾也就成为高校办运动队的主要课题。

表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间与次数 (n=134)

2.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教体结合”与“大、中、小学一条龙”人才模式的完善与优化 目前,教育系统存在2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即“教体结合”和“大、中、小学一条龙”2种模式。表1所示的实地考察的20所高校中: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是以“教体结合”为主型模式,其模式特征是:高校有较为成熟的训练体系,依托体育系统的训练资源。例如,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分为A类和B类,不同类别竞技水平的要求不同,录取的方式也不同,高水平运动队聘请国内知名教练员指导训练并把高水平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2)天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5所高校是以“大、中、小学一条龙”为主型模式,其模式特征是:高校有较为成熟的训练体系,依托自身建立的教育系统自身的训练资源。例如,天津工业大学运动员采用“一条龙”培养模式是指高中、大学、研究生系统的培养体制,即将教练员精心选拔的预备人才安排在天津市第二中学、耀华中学等学校,以便进行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和科学专项训练,这些学生通过参加高考进入天津工业大学,入校后就读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并辅以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第二学位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想积极进步、成绩优异、有发展潜质的运动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其实质是以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基础,实现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和综合能力培养。但是,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深入实践探索表明: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以“教体结合”和“大、中、小学一条龙”2种模式整合为代表。

2.3.1 “教体结合”模式的优化与完善 在实践中,“教体结合”主要形成了4种模式:第1种模式是高校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例如,天津医科大学等;第2种模式是专业队与高校联合办队,例如,清华大学等;第3种模式是高校直接招收现役运动员,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等;第4种是高校与中学、小学直接挂钩,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例如,天津工业大学等。

2.3.1.1 “教体结合”模式中的优势互补 1)教育系统的优势:具有完善学科、文化知识传授体系、综合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2)体育系统的优势:具有实战体验和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成熟的训练理论与实践、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系统。在“教体结合”工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应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布局和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2.3.1.2 “教体结合”模式中的有机融合 “教体结合”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2个系统的合作。实际的“教体结合”过程中,体制问题可以搁置慢慢解决。而在经费与生源等资源问题上,体育系统可以在某些项目上给予教育系统部分经费支持,生源、教练员、场馆设施等资源可以共享。系统间有了实际的连接点,“结合”就可以逐步加深,有机融合就有了客观条件。

2.3.2 “大、中、小学一条龙”发展模式的优化与完善 “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宏观的层面上,依据教育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统一设计与规划体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关注教学与训练大纲、课程与训练内容设置、教材与评价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等环节的衔接,这一模式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模式。在“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框架下,可以利用教育和体育资源,根据学生的成长与训练等规律,逐步建立“一条龙”的升学测试、管理、教学、训练、竞赛等运行体系;可以利用教育系统自身的资源,从政策法规、财政、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层面、赛事的科学性层面统一安排、统一规划。

2.4 “大、中、小学一条龙”与“教体结合”2种模式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成功的经验是:采取在内蒙古、江苏、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和天津等省市中小学设立训练基地,与天津市体育局合作共建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排球队、田径队,与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等形式,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条龙”与“教体结合”2种模式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项训练2条线的有机融合,以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基础,形成理解和掌握高水平体育专项竞技能力的思维模式。

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按照年龄和学习的规律划分为:13~18岁(初、高中阶段),这一阶段是文化课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运动技术和技能形成的重要打基础阶段;18~25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这一阶段是专业课程学习,以及运动技术、技能成熟稳固与出成绩阶段。

这一模式可以避免因长期进行运动专项训练形成思维定式。单一化的专业训练,理解相应的专项技术和形成专项技能有其程式化的思维定式。就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而言,系统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体育专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提供另一条优化的途径。

“教体结合”模式与“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的真正融合,其切入点就是2种模式横向和纵向的对接,其中,横向是指2种模式在各自不同环节进行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纵向则是指2种模式各自不同环节交叉融合,形成共有环节,促进彼此的深入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

2.4.1 2种模式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实现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2种模式的融合是发展的趋势。1)从小学至大学,制订融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各自的优势,体育系统制订训练和竞赛方案,教育系统制订升学、教学、学籍管理等方案。2)经费部分共享。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和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高水平、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应根据各自需求,共同协商经费的出资份额。3)科学规划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的设置和项目的布局。根据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科学安排学科与专业,根据高校和体育系统各自优势,对口安排和拓展项目布局。4)竞赛体制的逐步融合。根据学生和运动员的年龄,统一规划和制订赛制和赛次,有效节约社会资源。5)拓展结合空间。未来发展中,“教体结合”工作要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2类人才作为重点,并拓展到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各个层面。

2.4.2 2种模式融合的基础——对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认知

2.4.2.1 知识特征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学科知识与专项知识能否融合,是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重要标志。

2.4.2.2 能力特征 1)能力的综合性,扎实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是各学科能力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

2.4.3 “教体结合”共建保障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 1)管理机构: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与天津市体育局共同成立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专业教学、文化课教学的专门管理机构“教体结合领导小组”,建立了“教体结合”排球队和田径队,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性体育赛事,代表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真正实现“教体结合”的双赢。2)运行机制:抓住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运行中各组织结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决策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建立多渠道实践和拓展途径。3)硬件设施保障:2个系统的体育场馆设施共建、共享、整合,保障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和交流活动。4)科研机构保障: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与体育系统科研机构结合,建立高层次的科研队伍和师资队伍,进行运动训练理论、训练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训练水平,解决学训矛盾,并在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实践与应用。5)共建训练基地和“一条龙”人才输送基地:2个系统合作共建相应运动专项训练基地,共建以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中小学人才输送基地,为国家及省市队伍输送高水平和高素质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

2.4.4 中学阶段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课程模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动训练技术、技能的形成规律,在中学阶段统一制订文化课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中学选派专门的文化课教师授课,并由高校选派教练员或在中学选拔教练员进行运动人才的专门培养,同时高校提供场馆设施、资金、专业管理人员的支持。

2.4.5 高校阶段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课程模式 1)课余训练转化为训练课程。把专项训练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实现专业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的融合。2)建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运动训练课程”3个模块课程体系。通过精简公共课程、优化专业主干课程和增设高级体育专项课程,以专项训练课替代任选课,以运动训练和竞赛替代实践环节等创设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实施柔性教学计划,专业学习和运动训练有序协调,学生既能完成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习,保证运动员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达到专业培养的规格,又有时间完成训练任务。

3 结 论

1)高校办运动队历经“教体联合”“教体联盟”“教体结合”3个发展阶段,而“教体结合”与“大、中、小学一条龙”2种模式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教体结合”与“大、中、小学一条龙”2种模式融合的人才特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知识特征;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的能力。

3)“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运动训练课程”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运动员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质的培养、运动水平的提高,也为培养高水平教练员打下基础。

4)高校多学科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可以加快高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

[1] 田建君.中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76.

[2] 曾朝恭.“胡凯现象”透视上海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研究[J].体育科研,2007(2):77-80.

[3] 须晓东,郝小刚,高雪梅.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5):72-73,75.

[4] 马吉光.普通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83-86.

[5] 黄爱峰,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40-143.

[6] 上官戒,易小坚,孙洪涛.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实施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6(5):79-81.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Cultivating Mode of Sports Talents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Li, WU En-jun, YANG Bo
(Sports Department,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In this study, we mak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ports system resources as the basis, expanding the space of "combination", "fusion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of a dragon" model, striving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igh level sports talent. Taking the model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sports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etc. research methods, training high level sports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ing the model, and conclude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m has experienced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sport” “Education allianc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sport”. The fusion of "combination" and a line-"large, medium, elementary school "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The talent featur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model integration are multiple disciplines knowledge mastery 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subjects; "Publ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sports training courses" can be the course system, can guarantee the athlet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raise the level of sports also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high level coaches; Multidisciplinary combined with special training in university, ca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the scientifc spor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807.4

A

1004 - 7662(2017 )05- 0067- 06

2017-03-12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158)。

张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