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所缘何集聚独墅湖
2017-09-14尤展
尤展
穿过两个巨大的“拱”形组成的雕塑——升华,是爱因斯坦和他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长不足千米的马路两旁,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湖畔造型独特的会议中心,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会议的永久会址。这里就是有着“东方慧湖”美誉的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南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缘何在此集聚?盛夏时分,本刊记者走进独墅湖畔一探究竟。
以理念为指引,下好科教创新“先手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集聚丰厚的科教资源,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园区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在独墅湖畔不断下出科教创新“先手棋”,从最初的“苏州研究生城”,到后来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直到如今发展成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独墅湖畔已然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研发高地和创新源头,构筑起回答好“创新四问”的主阵地。
新世纪初,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得如火如荼,中新合作双方敏锐地意识到,为了下一步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02年,苏州研究生城在独墅湖畔应运而生。2005年,为适应园区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城扩容升级为高等教育区。伴随着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先后建立运行,独墅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人才培养层次逐步丰富,为园区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人才基础。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集聚的同时,园区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中心,放大其“技术外溢”效应,推动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并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将独墅湖畔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东方慧湖”。2008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式成立,实现了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跨越,区内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座现代科技新城跃然而出。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15年的发展之路清晰地揭示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从教育起步,然后生发出科研,最后布局新兴产业,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美丽的独墅湖畔,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企业等创新资源不断聚合,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迅速发酵,一个活跃的创新生态圈已经形成。目前,科教创新区已吸引了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29所中外知名高等院校在此办学,在校生人数达7.8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集聚了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会议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这样的一流科研机构,致力于源头创新及产学研合作;汇聚了3500多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招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1558人次,其中院士41名、国家“千人计划”120名。
以产业为依托,打造重点产业“创新链”
产业撑起一片天。以产业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既是独墅湖区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重点发展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围绕重点产业打造创新链,形成自己独到的发展路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蒋卫明告诉记者,“三大新兴产业都形成了各自的创新链。我们的做法是,瞄准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国资公司,设立一个基金,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会展,再加上一个底层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
瞄准纳米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反复论证,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一号产业。纳米技术基础性、关联性强,可被运用于很多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打下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汇聚了很多跟纳米技术相关的开放服务平台。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依靠开放服务吸引了近500家纳米技术企业,每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重点引进了一個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会议。每年,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在此共同交流最新学术动态,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和各国院士。此外,每年大大小小近百场生命科学领域最顶尖的会议,使大量人才慕名而来。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了“千人计划”人才62人、各类企业400多家,其中包括独角兽企业——信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多年来一直在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园区确定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里已经集聚了华中科技大学脑空间信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苏州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园区还在积极引进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集聚了近500家企业。下一步这里还将举办一个全球性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吸引全世界最新人工智能产品参展的同时,汇聚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资源和创新人才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以服务为根本,建设魅力创新“生态圈”
名校迁来独墅东,重楼广厦指苍穹。从研究生城,到高等教育区,再到科教创新区,从人才培养的单一功能区走向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现代化新城区,这美丽嬗变的背后是园区对创新生态圈的大力营造。
有高端的创新源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了大批名校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如,西交利物浦大学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历经5年谈判签约入驻,这是牛津大学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等10家“国家队”科研院所纷纷入驻独墅湖。名校大所的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及创新源头。
有开放的创新氛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强调不设围墙,无论是名校还是大所,外面大都没有围墙,便于园区内各种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各类人才的学习交流。而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相关领域开放的人脉圈和专业信息交流圈,有着相似专业背景的人才在此集聚,带来了最新、最权威的专业信息,也带来了各种独特的创意,创新的火花很可能就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迸发。
有专业的政府服务。如今,各地开发区为入区企业开出的优惠政策、提供的服务都大致相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何以格外受青睐?其秉持“没有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的理念,注重兑现服务承诺,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服务。园区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有密集的创投基金。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针对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园区分别设立了大规模的基金,生物医药500亿元,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各300亿元。目前,整个园区是全国创投基金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风投基金总额达上千亿元,这使创新企业获取投资较为容易。此外,政府还会跟进投资或提供补贴,甚至设立了风险资金池,将创新企业的初创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朱 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