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7-09-14本刊调研组
本刊调研组
砥砺奋进的江苏走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将在建党一百周年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也是省委省政府对8000万江苏人民的庄严承诺,千百年来江苏儿女的美好夙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俯瞰江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正在化作现实。过去五年是江苏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发展进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江苏以“两聚一高”的生动实践诠释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愈加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江苏正昂首阔步迈上由规模扩张到质量追赶、由大到强跨越的新台阶。
一、“谆谆嘱托”: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的江苏大地,艳阳高照,草木呈绿。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作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和“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指示。谆谆的教诲、殷切的期望,凝结着习总书记对江苏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江苏建设从历史中走来。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以苏州为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0多年前,江泽民、胡锦涛要求江苏推进两个率先;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要求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
新江苏建设从破难题中攻坚。面对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江苏经济总量已相当于世界国家排名第16、17位水平。但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大,资源能源瓶颈制约较重,脱贫扶贫和生态环境问题仍是突出短板。难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省委、省政府带领勤劳智慧勇敢的江苏人民,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江苏精神凝聚江苏力量,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江苏行动书写江苏篇章,在革故鼎新、披荆斩棘中创造着崭新佳绩。
新江苏建设在新阶段上谋篇。如何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谆谆嘱托落到实处?省委书记李强指出:“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见成效,是江苏工作的鲜明基调,是江苏各级党组织的优良传统。”由规模扩张向质量追赶如何转变、由大到强如何跨越,省委审时度势、智慧执政,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科学布局了江苏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以“两聚一高”践行“强富美高”的新要求,体现了江苏的大气魄、大智慧、大情怀。
变革中见辉煌,艰难中出成绩。江苏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挥动如椽巨笔,书写着新江苏建设的时代华章。
二、“破局开路”:呈现多点突破的变革亮点
“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困局如何破解?“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道路又如何开启?
江苏的回答铿锵有力,“唯有改革才是真正起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必须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江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
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再到重点施工,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从单兵突进到统筹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更加凸显;从“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到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江苏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让全面深化改革既有统筹推进之势,又有重点突破之力。
突出重点——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江苏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线,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先手棋”、“当头炮”。
2015年7月24日,全国第一家县级行政审批局——盱眙县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运行。過去,一个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要提交296份材料、经历100个审批环节、加盖108个章,全程需799天。现在,集约化审批只需42天,最快只要32天,速度只比全球审批效率最高的新加坡多6天。
盱眙速度令全省振奋。2014年至2016年,江苏先后分7批、累计取消下放了709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过去一年,平均每一天就有近1400家企业破土而出。市场活力的迸发,源于政府在改革中归位。经济发展滚滚向前、洪流不息的背后,正是简政放权释放出的澎湃动力。
聚焦难点——城乡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今年2月24日,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蒲岸村一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网挂牌拍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土地制度改革破冰,让曾创造辉煌的土地再次释放活力。
江苏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有序推出。国企改革,以明确主业为前提,积极推动企业混改、上市;财税改革,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入库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吸引社会资本1896亿元;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出口规模连续14年居全国第二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已覆盖64个国家中的54个,2016年协议投资额达30.9亿美元。
瞄准热点——用群众获得感丈量改革成效。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通过攻克一座座“堡垒”,打好一场场“歼灭战”,江苏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以改革的深度托起了民生的温度。
2016年,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有新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实施,教育公平有新进展;“健康江苏”建设扎实推进,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取得新成效,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实施,基层诊疗人次占诊疗总数的比重达到6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取得突破,全民参保登记全面完成,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7%以上……endprint
破藩篱,促公平,各项民生改革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给江苏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普通百姓更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的感受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验金石。
三、“聚力创新”:凝聚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
江苏为何把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破除发展的瓶颈制约、用好科教资源丰富的创新家底、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转变,迫切需要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强调,“瞄准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加快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整体上优化全省创新资源布局。”
以创新之力撬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江苏凝聚起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彰显出后劲十足的江苏力量。
创新的数据指标增添了新江苏建设的夺目光彩:
2016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85亿元,相较于2012年增长了6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从2.3%上升到达2.61%,高于全国0.53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相较于2012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比2012年提升了近5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超过2012年4个百分点;
在全国的“八个第一”诉说着江苏创新能力的高歌猛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省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国第一,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数量全国第一,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全国省份第一,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全国第一,原籍江苏的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密度各省区第一……江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回首江苏的创新足迹,既有守正出新的时代气息,也有一脉相承的深厚积淀。江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的、最具优势的领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实体经济优势更加彰显。好孩子集团构建全球八大研发中心,专利累计7000余项,超过前十位竞争对手的总和;海澜集团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的转型;在信息技术和软件业领域,江苏产业规模全国第二;在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无锡传感网和云计算技术国内领先;在石墨烯领域,江苏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墨烯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产业优势增创创新优势,推动了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的加快转变。
人才引领作用更好发挥。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江苏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一方面,抓好现有人才使用这个“最近一公里”,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6条”,目前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超过75万人、5年翻了近一番。另一方面,抓好高端人才引进这个“最快一公里”,5年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35名,是5年前的2.2倍;引进“双创”人才2229名、双创团队1040个,共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
让平台载体集聚优质资源。撑起江苏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开发区,是江苏经济的“压舱石”,全省聚力创新的“火车头”。2016年,全省13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了全省一半左右的GDP、55.2%的财政收入、82.9%的进出口总额和59.6%的固定资产投资。全省已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通从科学成果到成熟技术的转化通道,累计成功转化180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一批创新“强磁场”的打造,江苏创新“浓度”进一步提升。
创新生态激发社会活力。多项创新指标领跑全国背后,制度因素和人文情怀是解码“江苏创新力量”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江苏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为创新“保驾护航”、涵养“创新之气”——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让政府少干预多服务;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勇登创新舞台“唱主角”。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正在江苏大地形成,创新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四、“聚焦富民”: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了“百姓富”的新要求。2016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聚焦富民”的新目标。
江苏,如何做好“富民”这张份量重、分值高的答卷?
江苏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老百姓总体上还不富,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民还比较穷,即使在苏南地区也有很强的富民诉求。聚焦富民是民心所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我们最应该干、必须干好的事情。
悠悠万事,富民为要。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江苏出台富民政策“33条”,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201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5.2%、44.2%。在聚焦富民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讓江苏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富民产业成为最大支撑。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创造更多的“金饭碗”“银饭碗”。如东台一个西瓜在香港最高的可以卖到150港币,瓜农亩均收入8000多元,高的超过2万元。类似的富民产业,如沭阳花木、东海水晶、射阳大米、盱眙龙虾等在全省不胜枚举,成为江苏富民最鲜明的特色。
自主创业成为最大潜力。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仪征市每年设立就业专项扶持资金和创业贷款担保资金,建成创业基地15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建成村级各类创业载体60万平方米。东台市以大学生为创办主体的电商已发展到1.2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超5万人,年交易总额达200亿元。2016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43.2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49万人、私营企业50.1万户、个体户77.6万户,扶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22.82万人。endprint
公共服务成为最大普惠。出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将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9%以上……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增加了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
脱贫攻坚成为最大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好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形成长效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确保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达小康。泗洪县“生态+扶贫”模式,灌云县看得起病的医疗卫生、上得好学的现代教育和兜得住底的社保服务体系,盱眙县黄花塘革命老区“点穴式”帮扶体制,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2∶1,而江苏省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3∶1。
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开展新一轮“263”環境整治专项行动,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尽快实现根本性好转。2013年到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由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标率由60.3%上升到70.2%。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赋予了富民靓丽的生态底色。
五、“再上台阶”: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近年来,江苏在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生动实践中,同样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全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于全面小康的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今年“七一”前夕,江苏490名来自农村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收到了特殊的节日礼物——每人1万元的“突出贡献奖励”,这是国内首次在省级层面向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发放现金奖励。
江苏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初步形成。
锻炼党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学习培训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学习覆盖到全体党员;从严治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五项规定,出台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若干规定、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防治为官不为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刚性要求,从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底先后对310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开展15轮巡视,十八大以来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5万余件;敢抓敢管,强化党委主体责任,从各级党委书记做起,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更是精神文明的小康。
2017年8月5日晚,江苏大剧院音乐厅里座无虚席,世界顶级指挥家祖宾·梅塔携手以色列爱乐乐团,为在场的1500名观众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在这柔和壮美的现代艺术建筑群中上演的精彩演出,是江苏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从“三强两高”到价值锻造,从精神文明到智库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从2009年的1065亿元到2016年的3488亿元,年均增幅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文化产业占江苏GDP比重达4.97%,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从2013年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从2011年的89%提高到95%,数量和质量领先全国;话剧《枫树林》、淮剧《小镇》获文华大奖,《人民的名义》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管理到治理,是江苏走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南通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三所共建”及“四位一体”基层治理等经验在全国推广;苏州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群众自治组织“政社互动”全覆盖,获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宿迁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度;南京仙林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扬州广陵区创新“4+4+N基层社区治理模式”……江苏社会治理亮点频出,真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正如一位县委书记感慨:“基层不强,上头白忙。群众满意度高了,稳定根基才能更加牢靠。”
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两聚一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是“强富美高”新蓝图的现实模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缩影。
江苏,正以不凡的实践崛起江苏高度、贡献江苏智慧、谱写江苏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