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本开新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2017-09-14韩文君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5期
关键词: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建设有些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短板。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让传统与现代相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发;必须面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阐发 面向世界 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韩文君,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6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她曾多次面临艰难困厄的局面,但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能支撑中华民族渡过难关,获得新的发展。当下,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向时代,面向世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一、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崛起不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些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短板。

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导致外国对中国缺乏了解。以图书出版业来讲,走出去与引进来严重不平衡。首先,在数量上引进来与走出去逆差巨大。目前我国出版界每年引进出版海外作品超过万种,但输出到海外的不到其三分之一。其次在内容上,我国的核心文化走出去的极少。我国从西方引进的图书中,反映西方学术思想和西方人生观、价值观的图书,大概占比70%- 80%。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是中药、武术、气功、龙舟等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书很少能走出去。这一现象说明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远小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导致外国对中国因不了解而产生许多误解,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强国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不仅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很多中国人对民族文化也缺乏了解,导致文化自信不足。中国相当多的富人把子女送到国外,低龄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许多孩子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隔阂,甚至成为 “香蕉人”。追溯起来,国人缺乏文化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起,在对外战争中吃了一连串的败仗,与之相伴随的是民族自信心一点点地降低。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有欠缺,除文史专业外,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读古文尚且吃力,更别说熟读和理解古代经典著作了,造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很大偏颇。对于大众来讲,一提起封建,就是落后的、腐朽的;一提起礼教,就是吃人的、抹杀人性的;一提起民主,就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专制的,民主是西方的产物。而实际上,这些都是误读。封建的原义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度在西周初年达到完备,巩固了周朝800年的基业。礼教的核心是要求人们尽伦尽职,每个人都尽好自己的本分,人与人之间也就达到了和谐。民主不是舶来品,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恰恰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

文化不自信,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认同感,而一个缺乏文化认同感的民族是极其危险的。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坚定的文化主体意识,就会被其他文化所同化,那么不用外部侵略,就自己先灭了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己的文化风骨,阐发自己的价值观,阐发自己的精神追求、美学追求,增强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二、服务时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发

弘扬传统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考证,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发,解决时代问题,并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是更重要的方面。当前我们在第一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第二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一)传统必须成为活生生的东西,对时代产生切实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在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高校、出版社等相关单位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古籍资料,其中一些项目规模很大。例如黄山书社出版的《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规模为100 卷,北京大学主持的《儒藏》预计到2022年,将出版“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系列专著近60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共百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规模为70卷,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推出古籍善本约1300种,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整理了300本孤本。

虽然我国每年出版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但是真正的古籍书印數很少。以中华书局为例,中华书局长期以来出版的古籍图书叫好不叫座,市场占有率不高,且有下降的趋势。例如其出版了几个版本的读楚辞的工具书,1978年版朱熹校点的《楚辞集注》,印数是4.3万册;1987年版宋代洪兴祖著的《楚辞补注》,印数是2.3万册;1996年版金开诚等校注的《屈原集》,印数为5000册;2007年版《楚辞章句疏注》印数只有1500册。纵向数字对比值得人们深思。

对传统的挖掘和整理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传统一定要与现代相遇,否则,传统将永远与我们保持着古与今的距离,永远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鸿沟。只存在于图书馆里、展览馆里的传统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对传统做出新的解释,通过解释,把旧的、死的东西变成新的、活的东西,把远离我们的东西化为贴近我们的东西,让传统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对当下人们的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

(二)大力加强对传统的现代阐发,让传统为时代服务

在解释传统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解释学的观点。解释学认为,传统的意义在于在时间的行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意义生发出来。传统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是远久流传下来的事件的继续塑造。过去人们常常把历史比做是一条凝固不动的河流,但实际上这条河流还在源源不绝地流动,它汇聚了过去,朝向未来奔流。endprint

我国有重视修史编书的传统,25史记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治乱,《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编修规模举世罕见。如果运用得当,传统文化将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消化吸收传统,对传统做出新的解释,使之服务于当代,解决当代的课题。

当下图书市场上有一个热点——匠人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图书市场上由此而掀起了一股关于匠人精神的热潮。笔者查询了开卷监控系统中关于 “匠人”主题的图书,发现大卖的是西方作者的书,有日本作者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稻盛和夫与山中伸弥的《匠人匠心》、美国作者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这些书探讨的都是外国的工匠精神,而中国作家所著的作品中许多也是阐述外国工匠精神的,例如苏燕的《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讲述了10位日本陶艺家的技艺。以目前图书市场的表现而论,似乎“匠人精神”是个舶来品,但实际上,匠人精神源远流长的其实是中国,中国古代的匠人们精益求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的工匠在丝绸、瓷器、建筑等许多方面达到的工艺水平举世无双。中国的丝绸精彩绝伦,白居易形容其为“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有一条裙子,上面的花卉鸟兽,皆如米粒大小,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成一色。中国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瓷器之美,如梦如幻。中国的茶具中有一种木叶盏。先把树叶进行防腐处理,只剩下筋脉,然后在上面加上透明釉,经过烧制之后,叶子便和茶盏融为一体了,历经千年而木叶依旧如故,极易腐朽的叶子附在茶盏上获得了近乎永恒的生命。这样一个小小的茶杯,体现了我国工匠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以及他们关于刹那与永恒的思考。我国工匠在百工技艺方面的成就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好好地进行挖掘、阐释,中国的工匠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提供重要的支撑。

三、面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还要面向世界,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判,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推动传统文化取得创造性发展。

一提起文化交流,我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就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其实,西方文化也一直在借鉴学习中国的文化。欧洲近代的启蒙运动有两大思想来源,一是回到传统,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养分,二是向东方学习,尤其是借鉴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十六世纪西方传教士把我国的人文传统带回到西方,西方的思想家们将其作为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神本文化的武器,高举起人类理性的旗帜。

今天我们发展自己的文化也应该面向世界,特别是面向西方世界。近代中国,曾经有一大批中国学者,他们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底,又漂洋过海,远赴西方去学习西方文化。这批学者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兹举其中几人为例。

第一个是林语堂先生。林先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展现了中国人的诗意与智慧。他在美国、德国留过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在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优点与不足清晰地显现出来。他对中国人的理想、德性、心灵、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等,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总结与提炼,思想深刻而行文晓畅。他的著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一经问世,即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第二个是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毕生围绕着中华民族前途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而上下求索。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相比较,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彻的审视与批判。在对比之中,他发现了中国文化早熟的特性,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万物关系和谐的特性,等等。他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都是诞生在这种世界视域之中。

第三个是钱钟书先生。钱先生的《管锥篇》萃取中华古籍中的吉光片羽,将其连缀而成不同的主题。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是,钱先生常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隽语与西方学人的思想语言相互映衬、阐发,神来之笔和耐人寻味之处往往就此产生。例如他把《文心雕龍》和《世说新语》中的片断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思想相对照,把最有韵律之美的诗的语言与最严谨的理性分析相结合,用中国的诗歌阐发了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哲学思辨。通过钱先生的阐发,我们豁然发现原来中国的韵文中蕴含着深邃的理性思辨,别有一番深意在其中。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文化大家在对比和剖析过中国方化与西方文化之后,均对中国文化的未来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梁漱溟坚信世界的前途在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只有以儒家思想为价值指导,才能尝到“人生的真味”,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安共处。林语堂深情地说,他直陈了中国文化的一切困恼纷扰,但从未放弃希望,中华文化将调整自己,一如过去历史所昭示的那样。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注重创新的国家。开拓创新、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处当今时代,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反本开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大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岳麓书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引大湾区纵深发展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面向世界 服务全球——百超天津工厂展示日活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