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7-09-14,,

航海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业界专业学位子系统

,,

(大连海事大学 专业学位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基于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马晓雪,何剑彤,谢梓帆

(大连海事大学 专业学位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在协同理论框架下,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该系统构成要素(或子系统)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分别以主体协同和子系统协同的视角对系统中的所有协同机理进行分析,揭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并据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模式、培养过程、管理改革以及运行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引入“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链网工程”,推动过程创新;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建立信息流管理制度,实现运行机制创新。

协同理论;专业学位;协同关系;研究生培养

一、协同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协同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赫尔曼·哈肯教授,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协同理论。作为一门典型的跨学科理论,协同理论吸取了大量的结构耗散论的相关思想,并借鉴动力学与统计学领域中的分析方法,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系统科学理论分支。在协同理论框架下,系统一直处于动态运动中,即使是稳定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也称之为构成要素)之间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小幅运动;另外,系统是由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组成,其中“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协同”,而这种“协同”实质上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1],因此系统产生的整体效果要大于各个子系统的效果之和。

协同理论的作用机理为:针对一个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机制,在协同机制的作用下,使得处于非平衡状态的该系统在与外界做物质或能量交换的过程中,能够自发地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有序结构[2]。协同理论能够实现该项功能得益于其中的三大原理: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是物质或能量交换的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中,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驱力;伺服原理简言之“就是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3],阐述了系统内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彼此作用的过程;自组织原理旨在阐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实为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4]。

(二)协同理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域中的适用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科学视野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具有主体多元化和构成要素多样化的特点,其基本特征如下: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动态系统,系统输出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需要同外界(工业界、政府、培养单位、国内外科研院所、第三方评估机构等)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处于非稳定、非平衡状态。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系统正处于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期。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构成复杂,其中各项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的是一个体系庞大的复杂系统,其基本特征符合协同理论下自组织形成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因此基于协同理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同时也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协同关系分析

在协同学理论框架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必然与外界多个相关方之间存在广泛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关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存在错综复杂关系的“利益共同体”。除此之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本身的内部构成也较为复杂,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而且内部子系统与外界的相关方也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整体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需要上述各非线性关系发挥作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如图1所示。

(一)内部协同

当前我国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体职责的一般是高等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和学科划分方面的原因,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以及师资组织等方面,不同专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往往会涉及不同的教学系,甚至是不同的学院。以比较成熟的MBA和MPA项目为例,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管理方面的通识教育,还要顾及学校特色和行业特色,这就要求在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关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协同关系。我国专业学位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在培养模式、管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可以借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经验。

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

(二)外部协同

外部协同和上文述及的内部协同同属图1所示的主体协同。协同主体泛指那些能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发生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实体组织或机构,这些实体组织或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工业界、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政府—学校—工业界协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充分响应工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宏观市场需求,也要符合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项管理规定。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学校、政府以及工业界三方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投入保障:政府—学校—工业界协同

一般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主体为高等院校,但是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往往是工业界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工业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和工业界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工业界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智力投入(比如现阶段的“双导师制”)和硬件设施投入(比如现阶段的各种研究生实践基地),然而,工业界的投入都是以产出作为指向标,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工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投入长效化、规模化。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政府—学校—工业界—国内外科研机构协同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组织、专业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环节。学校作为培养单位,是培养过程的基本载体,其中培养计划的内容应该充分体现工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与工业界保持良好的协同关系;由于不同高校/科研院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各自具有相应的优势和特色,培养经验的交流以及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以他们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作为基础;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双导师制”框架下,专业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环节需要培养单位和工业界建立非常紧密的协同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及的各种协同关系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域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

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府—学校—第三方评估机构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包括培养单位的内部质量保障和面向第三方的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主要表现为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管理环节中,比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体系的评估可以通过自评,也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外部质量保障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来实现,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该项工作委托为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需要政府—学校(培养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有效协同。

(三)子系统(系统构成要素)协同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不同于主体协同,更侧重的是信息的交流和交换,严格意义上讲,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是主体协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主体协同关系中各种“信息流”的客观描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包括目标子系统、投入保障子系统、培养过程子系统以及质量保障子系统。目标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分目标,用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保障、培养过程以及质量保障等活动,因此在目标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建有良好的协同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进行需要有效的投入保障和质量管理作为基础,因此,培养过程子系统需要分别与投入保障子系统和质量保障子系统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三、基于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引入“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推广和应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概念相继出现,并开始影响社会运行方式和人类生活习惯。在该背景下,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应该适时调整管理模式,以“主动求发展”的姿态,充分利用与政府、工业界、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的协同关系,广泛收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周期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梳理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管理模式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链网工程”,推动过程创新

如前文所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涉及政府、高校(培养机构)、工业界、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主体构成复杂,协同关系的形成必然需要以“共同利益点”的识别为基础。因此,需要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分析,梳理各相关方的利益点,连点成线,凸显该过程中的利益链条,继而以“链”为基础,编织涉及所有相关方的“协同网络”,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创新。

(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有社会需求和工业需求之分,社会需求主要来自于政府组织,包括社会转型需求、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工业需求则主要来自于工业界,主要包括岗位需求、技术需求等,两类需求并非独立存在,一般情况下,工业需求会服从于社会需求。因此,必须保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动态性”,在所构建“链网工程”的基础上,对社会需求和工业需求保持较高的敏锐洞察力,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分析结果,积极跟踪需求的发展趋势,深入巩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工作成果。

(四)建立信息流管理制度,实现运行机制创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的顺畅运行是以完善的信息流管理制度为前提,根据前文所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中,信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中的各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师资配置、教学组织、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上信息流的高度一致性是实现运行创新的必要前提。

[1] 张学文.面向创新型国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边界与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白烈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228.

[3] 李彬.管理系统的协同机理及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 王慧琴,何怡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雾霾治理机制及其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8): 24-27.

[5] 潘柏松,胡钰,秦宝荣.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2(5):35-38.

2017-04-20

:大连海事大学教改立项资助项目(YJG2014012)

:1006-8724(2017)03-0038-04

G643.0

:A*

猜你喜欢

工业界专业学位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期望优秀的工业文化
期望优秀的工业文化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信息与科研经验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