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09-14李素芹
李素芹
224000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急救科
急诊护理路径在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素芹
224000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急救科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死亡率、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生存及救治情况。
颅脑损伤;护理路径;临床价值
重度颅脑损伤为脑部受创伤、冲击所致,故危险性极高。通常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较高,且预后效果极差[1]。相关研究表明[2],对颅脑损伤患者行前期救治尤为重要。本研究对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部分颅脑损伤患者于急救过程中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方案干预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0例,将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将脏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颅内肿瘤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上述患者均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且经MRI及头颅CT确诊。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4~71岁,平均(38.56±5.11)岁;依据损伤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脑干损伤9例,颅骨损伤6例及脑挫裂伤4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38.65±5.24)岁;依据损伤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脑干损伤9例,颅骨损伤5例及脑挫裂伤3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急救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氧气通道的迅速建立,生理指标监测,心电复苏等。观察组依据急诊护理路径表对其进行干预。具体如下:①当接到急救电话时,护士长迅速分配护理人员,将药物及物品器械准备就绪并仔细检查,做好交接记录,控制接到急诊电话至紧急出诊时间在5 min以内。②在救治小组赶往急救现场的途中,医护人员须与救治现场保持联系,并通过电话告知患者周围人员予以简单的处理措施,告知周围人员切勿随意挪动患者,对于清醒的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指导其采取舒适的体位[3]。③赶往救治现场后,迅速予以抢救,给患者氧气及降低颅内压等处理,同时建立静脉通道,予以降颅压处理,包扎伤口,止血,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予以安慰,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4]。④完成现场救治后,立即采取转运措施。搬运患者时,须平稳、轻缓。将患者搬至救护车后,迅速连接氧气机、心电监护仪,同时对输液管进行检查,依据患者的体征做好相关记录,并通知医院急诊科,迅速建立绿色通道。⑤入院后将患者推至急救室,医护人员将静脉、氧气通路迅速建立,协助医师处理伤口,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予以针对性的救治措施。当患者产生头痛、躁动及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并发症状时,遵医嘱予以降颅内压药物治疗。如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应消失[5],呼吸不通畅,则须予以气道护理干预,维持呼吸道通畅。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须对患者的相关样本进行收集、送检,引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影像学相关检查。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颅脑损伤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后的生存情况、救治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版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颅脑损伤患者干预后的死亡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颅脑损伤患者干预后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死亡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干预后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干预后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急救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0 23.22±2.34⋆ 18.41±4.29⋆对照组 30 41.21±4.09 26.13±5.95
讨 论
颅脑损伤为常见外伤,多由交通事故所致。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颅脑外伤常伴随颅骨骨折,为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的疾病,故于颅脑损伤的紧急救治过程中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为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6]。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颅脑损伤患者经急诊护理路径方案干预后的急救时间(22.22±2.34)min、住院时间(18.41±4.29)d,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予以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路径方案干预的效果显著。本文研究中,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于出诊前进行充分准备,赶至急救现场后迅速采取救治措施,并对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进行宽慰,以此提高救治依从性,避免了患者不适当的举动对颅内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于患者入院后依据其具体情况建立通路,并通过最佳的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至急救室,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以此使得抢救过程更为高效,提高了救治率。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颅脑损伤患者经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的死亡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亦验证了上述结论,表明予以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显著。
总之,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生存及救治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
[1]鲁琴.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4):953-954.
[2]聂桂萍,朱燕玉,卢绘华.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13,35(15):2393-2394.
[3]姚爱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241-242.
[4]闫春红.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分析与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7):438-439.
[5]娄艳华,胡惠贤.全程护理模式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2):1689-1690.
[6]张克琴.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急救42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6):146.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 Suqin
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of Yancheng City 224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60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emergency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mergency care path intervention.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mortality,the first aid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as remarkable,and it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Craniocerebral injury;Nursing pathway;Clinical valu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