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地区农商银行不良信贷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7-09-13曹亮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0期

曹亮艳

摘 要: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群体以农户、小微企业为主,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主要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以及农村地区、城郊地区特有的经济环境,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大量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据此,重点分析了广州农商银行不良信贷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州农商银行;不良信贷;不良贷款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47

广州农商银行是广州地区涉农贷款余额最大、占比最高的银行机构之一。截止到2016年末,其涉农贷款余额172.65亿元,比年初增长了7.4亿元,增长率4.5%,村社经济组织规模548亿元,比年初增长75亿元,增长率15.8%。由于广州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致使广州农商银行的涉农业务拓展空间逐步缩窄,要想任将“三农”业务作为立行之本,广州农商银行必须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制约农村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不良信贷。

1 广州农商银行不良信贷现状

截至2016年末,广州农商银行信贷资产总额为2458.91亿元,其中正常类2320.44亿元,占比94.37%,关注类93.91亿元,占比3.82%;次级类18.35亿元,占比0.75%。可疑类21.51亿元,占比0.87%;损失类4.70亿元,占比0.19%。不良贷款为44.56亿元,较去年增长4.28亿元,增长幅度10.63%,广州农商银行2016年的账面不良贷款增长率高于贷款增长率。2014至2016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4%、1.80%、1.81%,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78.58%、170.79%、183.37%。

损失类的增长幅度最高,为148.68%,可疑类贷款增长幅度高于平均增长幅度,次级类贷款增长幅度有所下降。相比去年,广州农商银行的信贷资产总额增加了,但是不良贷款率也同时增加了,产生了更多的不良贷款。

2 广州农商银行不良信贷形成原因

2.1 信贷结构因素

广州农商银行近几年涉农贷款一直保持增长,由于他的贷款对象主要来自于居民(相对于其他金融企业来说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户占比更高)、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等,而这些对象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高,收益相比大中型企业更为不稳定。广州农商银行的借款者主要位于城郊、乡村甚至相对偏远的村社,要了解这些地区借款人最新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成本相对较高。位于该地域的借款人,如果还款约束力不足,或村社没有形成优良的守信氛围,则信贷较易成为不良信贷,信用风险较高。

2.2 宏观经济因素

广州农商银行2014—2016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1.54%,1.80%,1.81%,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纵观全国,近两年国内经济复苏缓慢,而金融业态复杂多变,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存贷款利差持续收窄。作为超大城市的广州,受此宏观环境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了经济紧缩现象。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差,而广州农商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为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农户等,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资金流动性危机,难以以较低成本从其他渠道及时获得所需流动资金来缓冲该风险,最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贷款违约情况的出现。

2.3 信贷决策体系和监管机制因素

广州市区经济发达,但农村、城郊地区的信息流通不通畅,金融机构相互间难以共享借款人的信息,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防范风险的同业联动机制。要收集借款人信息,依然要付出较高交易成本,而无法依靠第三方以低交易成本获得所需信息。因此,贷款时难以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合理的评定,易引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管理人员筛选贷款时,易受到不利信息误导,使得新发放的贷款又带来新的信用风险。

较高的监管成本导致在信贷发放之后,银行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广州农商银行强调对小微贷款风险源头的把控,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尽职调查,但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贷款放出后,往往在客户不能正常付息或贷款逾期后才开始对客户进行审查,而此时极易发生信用风险。

3 对广州农商银行不良信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从之前的分析可知,农村信贷的信用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信贷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对“三农”信贷的收益低、贷款风险大,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和借款者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致使贷款前的审查和筛选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而贷后又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因此,控制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信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及时调整信贷结构

广州农商银行应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制度的变化,及时跟踪、调控信贷企业有关经营指标,根据银行自身的风险计量系统来分析信贷企业的风险情况,及时优化信贷结构,信贷优先投向市场前景好、产业政策积极支持、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行业;反之,产能过剩、工艺落后、风险较高的领域逐步降低

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在调整信贷结构时,要强化信用奖惩制度,加大对失信客户的制约,提高对守信客户的奖励。对恶意失信的客户,一定要给予制裁,对信用等级高、守信记录好的企业和地区,可以增加其授信额度,同时简化授信方式、放宽授信条件。

3.2 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

广州农商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主要来自于不良贷款。因此,要控制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务必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清收不良资产可以稳定资产质量,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全额收回不良借款项并相应冲回减值损失。加强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还能保证应收款项类投资的质量,使得相关投资计提的减值损失得以减少。

3.3 建立与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评估体系

要解决农村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结合金融企业、各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一起,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信用评估体系。银行通过建立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网络,来合理分析、定级他们的的信用水平,决定授信额度和期限。

农村地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当下,广州农商银行可结合村级组织来建立农戶的信用档案,在对农户贷款时,委托熟悉农户情况的村级负责人作为贷款审查人和监管人,对农户贷前的品格、能力、资本、抵押品、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与评估,来保证信贷资金能被合理使用,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对于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可以收集他们的财务资料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过去作比较,与同行业作比较,以便在贷款时能根据特定类型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信贷政策,从而减少银行潜在的信用损失。

3.4 建立信贷风险转移机制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极为严重,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来保证农民、涉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支农信贷的扩大需要建立在农村信贷的风险转移机制较为完善的基础之上。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能够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有效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创新中,要重视农业保险的作用,开发适应“三农”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吕品,原毅君,韩俊.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及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4).

[2]谭燕芝,陈彬,田龙鹏,黄向阳.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农村金融排斥难题——基于2010年中部六省667县(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4,(01).

[3]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01).

[4]周月书,韩乔.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信贷行为与经营绩效——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6,(01).

[5]高俊,刘亚慧,温铁军.农村小微金融“内部化悖论”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