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副好对子
2017-09-13贾理智
贾理智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试想,还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像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呢?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愿意在对联中幽默一次。清陈云瞻在《替云楼杂说》中曾记载过一个故事:“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观。”第二天,明太祖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当他走到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询问缘故,原来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明太祖当即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不仅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还做了广告宣传,简直堪称一副特色绝对。
传说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天傍晚泛舟江上。忽然,苏轼用手往左岸一指,又指指佛印,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手将自己手中写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泡入水中。两人四目相对,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水流东坡尸(诗)。
郑板桥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花甲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讽刺与幽默常常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讽刺中含幽默,幽默中又带讽刺。对联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可以淋漓地嬉笑怒罵,可以善意地批评规劝,或令你解颐,或令你捧腹;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刺在背。
清代的阮元曾经模仿秦桧夫妇追悔的口气写了副对联,贴在岳飞庙铁铸的秦桧与王氏的像上:(秦桧)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王氏)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幽默里含讽刺,风趣中有痛斥,据说连阮元本人后来谒岳飞庙时,见了这副对联还不禁失笑。
抗日战争胜利后,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的对联是: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此联用了两个历史故事的四个人名:孟光是梁鸿妻子,封建时代有“举案齐眉”的佳话;吴用是宋江的军师,人称智多星。此联之巧,在于嵌字自然天成,还颇有点歇后语的味道,道出了那些丑恶灵魂和无耻面目。
由此可见,对联的应用生动地展现出了中国人幽默、机智的民族性格。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