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
2017-09-13张飞雁
[摘要]文章首先主要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传统的“三驾马车”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需要。其次探讨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最后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案要在微观层面实现的具体措施,如此才能推进经济的持续中高速发展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中等收入陷阱;新常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3012
1引言
观察自2011年以来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数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部分综合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即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整体消费上升而投资额下降,居民收入提高而企业利润率下降等。对于我国这段时期经济状况,我们用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去分析,不能给出我国目前经济的运行一个准确的“经济学”定义,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既不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滞胀,也不是经济学理论上的标准形态的通缩。从宏观层面看,持续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投资的拉动以及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传统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渐放慢,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换面临巨大压力。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地增长,要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首要突破的就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 “僵尸”企业,也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完成新旧产业更替及产业升级。在这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各方面的矛盾,有效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将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供给。“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目前,我国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的高速增长,需要有持续的动力支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经济活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从高速增长到中低速增长是历史发展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从下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是约41%,我国增长速度达到106%,而西方发达国家,美国25%,英国17%,日本47%;2015年,世界的增长速度是25%,中国69%,美国24%,英国29%;而日本的增长率是05%,2014年日本的增长率是零增长。从下表中笔者可以直观地看出从2010年以后世界各国的增长速度都有一些下降趋势。虽然我国的增长结束了8%的高速增长的时代,但是我国的增长速度仍然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前列。据中国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是67%,这也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内增长速度见下表。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时期后,“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三个要素逐渐出现边际效益递减。从2016年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5年的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在5%上下波动,最高是62%,最低是43%,而2011年之后,最终消费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降到了4%以下;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在2009年是个分界点,在此之后不断地下降到了4%以下;自从2008年开始货物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都是负的拉动。传统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难以维持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需要。
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现实问题
31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亞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新兴经济体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达到了中等国家发展水平,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比较容易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当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向人均1万美元起飞时,快速发展积聚的体制机制矛盾集中爆发,维持原有运行的体制与机制进入新的临界值,在这一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难以克服经济发展自身矛盾,国家的发展战略失误或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受阻以及受外部其他因素的冲击,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1]对亚洲地区而言,国际上公认只有日本和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按2015年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美元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400美元,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要突破1万美元大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保证经济中高速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3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问题
首先,我国享有十几年改革红利带来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累积了过多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问题不断地凸显,导致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逐步上升。这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产能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并存,不仅包括官方公布的四大产业,而且产能过剩也在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出现,从整体情况分析,只不过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endprint
其次,企业杠杆率高,不能简单地说企业杠杆率高就是问题,我们要把企业杠杆率划分为国有企业杠杆率和民营企业杠杆率,民营企业杠杆率高,对GDP的增长是有利的,而国有企业则相反,所有我们说的杠杆率高的问题,其实是指国有企业杠杆率高,去杠杆其实是去国有企业的杠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居高不下,挤占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从整个产业布局看,无论是劳动密集型的东南沿海企业,还是资源密集型的东北企业,大部分企业目前已经失去了经济活力,甚至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产业调整相当困难,所以出现了很多“僵尸”企业。
最后,不良贷款、地方债务、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这些问题是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下降,增发货币必然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以钱炒钱,吹大泡沫;PPI为负增长,工业利润降低,而实际利率高,企业不投资实业,而是购买理财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然后再贷款,这就造成了实体经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项目工程进展受阻,甚至出现烂尾工程。
33出现当前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现当前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供给侧矛盾,经济下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产能过剩,库存增加,杠杆过高等主要是供给侧的问题。其次是结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并存。一方面,部分产业产能达到物理峰值,产能过剩,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另一方面,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供给不足,到国外买房、购物、上学、看病,同时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是金融实体经济失衡。最后是体制性矛盾,市场没有很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
4供给侧改革助力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41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各类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最终达到供需动态平衡。从需求侧看,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供给侧看,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制度、创新等要素。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不是放弃需求侧,也不是供给单一方面,也不是指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供给;而是坚持需求拉动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用供给侧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的供给,满足有效需求”,[2]矫正扭曲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长期需求管理政策,导致目前我国有部分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没有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这里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及时地从供给侧入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进入中等发达阶段,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贡献十分明显。随着投入的增加,会逐步出现“边际效益递减”。从总供给总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刺激总需求,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然而,我们看供给侧,改善供给可以带来潜在的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下,我们力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从供给侧入手,也许供给侧改革是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制胜法宝。
42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传导机制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原理是从影响供给的因素出发,供给侧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但是我们从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着手。首先,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劳动力的供给问题。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对于提高劳动力数量将来会有提高。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各类人才培训的完善,特别是这几年我国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的改革,对培养蓝领技术工人有了质的改善,劳动力的质量有所提高,另外,我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2008年的“千人计划”人才引进机制体制不断地完善,海外留学创业园区的建立等各项制度的完善,为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对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有了人力支撑。其次,增加资本数量和提高资本质量,通过有效投资,提高资本质量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改善,能够使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管理,产业内有利于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提高,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这些生产要素的完善也不断地变革,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43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以上的分析得出,供给侧改革是较好的路径之一。但是对于供给侧改革具体的实施,还是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有机统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有具体的政策措施,我们归纳以下四点。
第一,要有稳定的宏观政策,为供给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营环境。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但重点和力度要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政策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税收带来的财政减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较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供给侧结构改革重中之重就是调结构,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目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产业在供应链的底端。产业政策是方向性的,提供资本的流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这主要是正确的产业政策的引导,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实现效益和质量提高的经济发展,形成结构效益型经济发展方式”。[3]
第三,从微观层面上看。供给侧改革更多是应用于微观领域,主要是针对企业,为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挖掘消费潜力,根除“僵尸”企业,而不是作用于宏观。从供给的要素看,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政策上要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改善市场预期。
第四,社会政策要托底。利用国有资产解决社保欠账问题,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落实各项政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特别是一大批 “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出现职工的安置问题。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好保障安抚工作,提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以及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2016-03-18].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4676365/contenthtml
[3]李兴山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412
[作者简介]张飞雁(1977—),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