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管理视角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

2017-09-13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商业会计 2017年16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合谋经营者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良好的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作为消耗环境资源的主体,应当承担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的相关利益主体相当广泛,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者、审计委员会和股东三方关系人。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一些问题,股东和审计委员会任何一方的决策有所变动都会对经营者的行为策略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审计委员会的博弈来找出原因。

一、股东和企业经营者的博弈模型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股东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价值的增长,而经营者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忽略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股东持有股份,希望经营者的行为能够对自己有利,因而有动力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股东会选择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鼓励经营者,使其经营目标和自己一致。但经营者也是理性经济人,出于职业道德或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有不同的策略选择。

在博弈过程中,假设当企业经营者选择如实完整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会为经营者带来30个单位的收益,为股东带来70个单位的收益;当经营者选择放弃职业道德虚假披露时,会分别为经营者和股东带来40个单位和50个单位的收益,经营者真实披露的成本为15个单位,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为10个单位,由此可以建立股东与企业经营者的博弈模型,博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股东和企业经营者的博弈矩阵

从表1来看,尽管股东保持对经营者的激励,经营者也可能会因披露成本的存在,使得与股东合谋的利益总是大于不合谋时的收益,因此经营者总是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不作为或与股东合谋,而股东作为理性经济人,可以预见或推断出经营者的选择,从而选择减少激励。那么这次博弈的结果就是双方支付为(50,25)时的组合,虽然此时满足了双方的需要,但这个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管和审核,对于认真履职的经营者施以褒奖,对于渎职人员应当予以惩罚甚至解雇,使均衡能够向股东保持良好的激励机制、经营者严肃履职的方向移动。此时,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额外增加奖励的方式,激励经营者认真履行职责。对于认真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经营者额外增加20个单位的政府奖励,同时将股东的激励成本降低为5个单位,并对实施有效激励的股东给予10个单位的奖励。博弈模型转换为表2:

表2 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博弈矩阵的改进

从表2可以看出,改进后的博弈模型中经营者真实披露时的收益远远大于虚假披露时的收益,企业经营者面临着股东和证监会的双重管制,更愿意去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对比表1和表2,股东的激励成本减少,行为策略选择发生改变,股东实施激励时的收益始终大于不激励时的收益。同时由于政府监管部门的介入,对经营者真实披露的行为予以鼓励,使得经营者获得的45个单位的收益远远大于虚假披露的25个单位的收益,最终的博弈结果为(75,45)。此时的社会总效益达到最高,为120个单位,是社会最理想的状态,也实现了模型改进的最终目标。

二、审计委员会和企业经营者的博弈模型

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披露真实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而审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及召集人均为独立董事,其监督和制约作用能否生效取决于独立董事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而根据我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需要由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己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这就导致我国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的现象十分明显,股东在选聘独董时更倾向于选择“听话”的人来担任。独立董事从履职和职业修养角度考虑,审计行为需要对股东负责,并受到股东的制约与监督,但是独立董事也有可能出于利益诱惑或其他原因选择与经营者合谋,从而损害股东利益。

基于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双方参与者的博弈关系,本文建立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模拟现实情况,并对纳什均衡解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该模型中,双方都为“完全理性经济人”,选择的策略都秉持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假设2:假设企业经营者真实披露与虚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收益分别为R与r,披露成本为C,审计委员会的固定津贴为V。在审计委员会尽职监管的情况下,审计成本为K,不与经营者合谋的情况下,经营者违规披露对环境造成污染、居民生活受到影响,被发现的概率为P,政府执行的处罚为D以及受到的声誉损失为O,并且审计人员得到一定的奖励H,若审计委员会背叛股东甚至造假,审计委员会潜在的声誉损失和法律责任损失为F。审计委员会选择不合谋的概率为x,经营者选择真实披露的概率为y,则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经营者和审计委员会的博弈矩阵

假设3: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经营者和股东的策略选择严格保密。

通过对表3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可知:

(1)当H-K<P×F时,审计委员会严格监管情况下的净收益始终小于放弃监管时可能受到的损失,那么审计委员会的最佳策略选择是不监管。

(2)当 R-C<r-P×(D+O)时,经营者真实披露时的收益始终小于虚假披露时的收益,则企业的最佳策略是忽略社会责任选择虚假披露。

(3)综上可知,当 H-K<P×F 且 R-C<r-P×(D+O)时,该博弈模型会出现一个纳什均衡,达到平衡状态。即审计委员会选择严格监管,不和经营者合谋时,经营者会选择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委员会不严格监管,经营者就会选择披露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经营者和审计委员会都无法猜测到对方会采取哪种策略,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下面对此进行分析:设企业经营者真实披露和虚假披露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1和E2,审计委员会不合谋和合谋策略下的期望收益为U1和U2。在达到混合纳什均衡时,给定概率x,企业选择披露真实环境会计信息(y=1)和虚假披露(y=0)的期望收益应当相等。

同时需要满足 x∈[0,1],则:

如果审计委员会不愿和企业经营者合谋的概率为x*,随机披露结果,若x>x*,经营者的最佳策略是真实披露;若x<x*,则经营者的最佳策略是虚假披露。

同理,给定概率y,审计委员会选择不合谋(x=1)和合谋(x=0)的期望收益也应当相等,即:

同时需要满足 y∈[0,1],则:

如果企业经营者选择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为y*,同理,当y>y*时,审计委员会的最佳选择就是合谋;反之,当y<y*时,审计委员会的最佳选择是不合谋。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者和审计委员会的博弈均衡解是:当经营者以y*=1-K/(P×F+H)的概率选择真实披露,同时审计委员会以 x*=(r-P×(D+O)-R+C)/[(1-P)×(D+O)]的概率选择不合谋时,双方的期望效用达到均衡。

由(3)式和(7)式可得:

(1)R与x呈负相关。当企业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收益R增加时,审计委员会选择不合谋策略的概率会减小。由于企业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诸多裨益,企业一定会选择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

(2)r与x呈正相关。当企业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收益r减少时,审计委员会选择监管的概率会随之缩小。倘若虚假披露得到的收益r很少,那么企业就没有理由冒着风险虚假披露,审计人员审查的概率也会随之缩小。

(3)K与y呈负相关。当审计成本K减少时,上市公司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将增大,说明审计部门因为审计成本的存在,有可能会选择与企业经营者合谋,对经营者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予严格审查。如果审计委员会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那么审计部门是更倾向于对企业的披露结果进行审查的,这样企业就会选择诚实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

(4)H与y呈正相关。审计委员会得到严格监督、企业虚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奖励H增大时,企业经营者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将增大。说明审计委员会不合谋收到越多的奖励,经营者越可能选择真实披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审计委员会不合谋情况下得到的奖励H越高,审查成本K越低,不履职带来的法律责任F越高,企业进行虚假披露的收益r越低,严格审查下经营者受到的处罚成本D越高,声誉成本O越高或企业进行真实披露时的收益R越高,企业越倾向于有效披露环境信息。若企业未有效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审计委员会又意欲合谋时的预期收益与企业有效披露时的预期收益相当,企业就没有理由不进行真实披露。

三、结论

通过博弈论研究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可知,股东的激励政策与审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三方关系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或推进、或阻碍了信息披露。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经营者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的发展。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关注企业价值的提升无可厚非,但应保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既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力。审计委员会受股东委托,应当摒除诱惑,加强环保理念,认真履行职责,对于财务报告中有失公允的地方敢于批评指正,加强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不能让任何一方的权力滋长蔓延,才能对企业的长效发展有利。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合谋经营者
经营者集中豁免的实体标准研究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音乐版权费谁说了算
纵向差异产品下价格领导制对默契合谋的影响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及机制改革
经营者集中申报若干问题探析
计算营业额
基于计算实验的大型工程合谋治理机制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的演化博弈分析
浅谈企业如何落实“依靠”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