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
2017-09-12蒲洪英
蒲洪英
在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一种“拉绳效应”,或者说是“旁观者效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困难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等。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以上所谈问题,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选择恰当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率高,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学生认知遇到困难时。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无法形成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关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把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最大?怎样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这样的拓展性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个时机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的启发和带动下共同来参与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也扩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路。
2.学生意见不够集中时。
当学生在分析、回答某一问题时,出现多个答案,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合作学习,组织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争辩中明晰正误。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在认识了平均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次半期质量测试中,每科满分100分,小英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86分,那她的英语学科的分数可能是60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像砸开了锅,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不可能,这时我立即组织辩论,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发表意见,相互说服对方,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各组学生都举实例,表看法,最终正确答案在小组合作辩论中浮出水面。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合理建构合作学习结构。
1.科学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表现消极,个别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影响全组的学习士气,降低全组的学习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教学中,要给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分配任务,促使他们个个都积极参与,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进行奖励或指出存在问题。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同学生所在的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避免个别人的回答成为某一小组的标准答案或“代言人”。而别的小组成员成了旁观者的情形。
2.合理组建,发挥合作优势。
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按学生成绩差异来组建、搭配,让学生先行自由组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进行调配。同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和性格孤僻的学生,组成多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由于尊重学生的合作意愿,使他们在合作时感到宽松、自由、和谐,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准确把握合作学习尺度。
首先,精心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的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认真选择,做到精挑细选,选择最需要提供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小组内先讨论,再小组外展开辩论。同学们兴趣高涨,各抒己见,我听见了以下这段精彩的对话:“生甲:没有最小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倍数;生乙反驳说:没有最大的公倍数是对的,因为自然数是无限的,但有最小的公因数,是1呀,1是所有的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生丙补充说:因为不管哪两个或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所以没有必要作为特征来总结……,说得多好,讨论多激烈,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辩论,大家总结的结论更加清晰了。
其次,充分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有些老师对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实质,用合作代替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中,只见学生分好组后,轮流说一遍,合作就结束了。对于小组长,老师比较注重培养,一般经过精挑细选,找到合适的人选,起到辅助作用。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合作学习,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并没有得到开发。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作业表,让他们先独立思考拼并搭完成表格,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何关系?”这个过程如果不让学生独立思考,马上讨论的话大部分学生是回答不出答案的,所以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和小组的其它伙伴交流、分享。我发现在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在交流以前,每个学生都用心思考过。如果不让学生独立思考而急于让学生回答,那么只有少数思维较快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大部分学生无从说起,特别是学困生只能做听众,或者根本听不懂。因此,不能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对立起来,它们应该是互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但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了解讨论情况,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