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2017-09-12宋蓓蓓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社会热点创新创业高校

宋蓓蓓

摘 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和平台,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野,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工作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社会热点 高校 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社会热点问题在国内也逐步被重视起来。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1]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是最具创新与创造力的群体,创新创业教育是催生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在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自媒体时代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当代教育提出的以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重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2]

一、以热点促创新,促进高校工作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从社会整体形势来看,创新创业无疑是当前发展的战略重点,高校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实现国家快速发展的紧要目标。近年来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目共睹,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正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以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为依托,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策略,对高校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1.一个理论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善于吸取时代的精华。立足社会热点研究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理论上讲,就是充分发挥社会热点的导向、调节功能等,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立足社会热点探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效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认真分析大学生自身需求,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探究他们发展方向,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因受世界上高技术创新创业热潮的影响,得到重视,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在内的9所高校定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正式启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至今,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模式已从高校自我探索阶段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各高校积极配合发展的阶段;从单一的创业优惠政策轉向全方位服务体系;从只传授创业技能转向以创业意识、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系统化一体化教育阶段。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必须着力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布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和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作为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

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形式化的较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使用不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课程不足。在所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过程中略讲一些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化严重。相关调查表明,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其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认知方向偏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仅仅是为了获得荣誉、应付任务等。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人生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教育,培养科学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的走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首先要树立高校工作者创新思维,增强高校教师创新意识。

2.社会热点浪潮中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欠缺

创新创业观念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要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新创业精神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创新创业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并没有错误,但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所接触所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会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岔路,形成片面的价值取向,进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例如社会热点问题中的重利己主义,大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而放弃追求物质和金钱利益,忽视了青年大学生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将创新创业与自身道德完美结合。因此,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敬业精神,拘泥于眼前,受社会热点的负面影响,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又涉及多学科和较强的技术性与管理性,导致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高水平的师资数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较低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率。我国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大都不具备创新创业经历,只是在书本上“自学成才”,在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不能灵活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几乎是空白,导致因缺乏高校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而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此外,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具有中流砥柱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极大缺乏,严重阻碍了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无论从知识结构、现有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职称结构还是专业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十分缓慢。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创新创业高校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