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蜡染的工艺改良与现代化设计

2017-09-12张雅朱炳录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蜡染

张雅 朱炳录

摘要:在我们的构想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蜡染不应只是图案表现技法,更具有社会非语言文字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它的图案纹理越来越能表达人类原始的哲学观。我们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将传播在外,蓬勃发展的原生态文化遗产——蜡染艺术回流再创造,结合色彩三属性对比以及色彩面积对比与平衡的原理在蜡染色彩上的应用特点进行合理创新,使之兼具中外特色,又适应当代美学。同时,我们设想运用“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改变蜡染手工艺古老而单一的传承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工艺,为其注入新活力。使蜡染艺术打破了其艺术表现形式的限制,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蜡染;工艺改良;现代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4.092

1蜡染简介

蜡染在我国传承已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比较常见,传统蜡染工艺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用水煮脱蜡及即现花纹。蜡染工艺最大的魅力莫过于自然形成的“冰纹”,或疏或密的“冰纹”,纵横交错间抒尽我国民俗艺术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

2蜡染艺术的传播与回流

文化是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的,在我国历史悠久的蜡染艺术也曾经历了对外传播的过程。蜡染工艺经丝绸之路传播至非洲,印度等地,亚、欧、非文化以蜡染为载体发生了大碰撞和大融合。蜡染工艺对传播地的织染制造业产生很大影响,而后蜡染工艺的发展又吸收了当地的本土文化,受其民族性、宗教性的强烈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蜡染风格。蜡染不再只是图案表现技法,更具有社会非语言文字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它的图案纹理越来越能表达人类原始的哲学观。我们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将传播在外,蓬勃发展的原生态文化遗产——蜡染艺术回流再创造,结合色彩三属性对比以及色彩面积对比与平衡的原理在蜡染色彩上的应用特点进行合理创新,使之兼具中外特色,又适应当代美学。

3蜡染艺术发展现状

科技发展,经济进步,人们的择业范围扩大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手工匠人、手工艺人的没落,进而影响到依靠人口相传,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的没落。但是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是人类文明,它要求我们不能罔顾灿烂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世界民族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国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蜡染工艺在国内艰难发展的同时,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它不但受到许多艺术家、收藏家的钟爱,还由于它是艺术、手工艺和设计的完美结合,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甚至在很多成人学院俱乐部,都开设有相关蜡染课程、讲座。与当代中国蜡染青黄不接的发展状态形成极大反差。因此在国内蜡染技艺传承人不断老龄化,蜡染工艺发展遭遇瓶颈的今日,探究如何使之活化于当下有着非凡的意义。

4防染剂与蜡染面料改良

4.1配制防染剂

決定蜡染工艺染就成果好坏的关键是防染过程,而防染效果的好坏可由白度和冰纹效果衡量,受防染剂种类的影响,在蜡染传统工艺中一般单独采用石蜡或者蜂蜡进行防染。石蜡和蜂蜡各有利弊,石蜡易龟裂,冰纹效果较为粗犷,市场价格较低,蜂蜡粘性较强,冰纹效果较为细腻,且市场价格较高。于是我们进行大胆设想,将两种防染剂混合并探究最佳配比,从而得到最佳的冰纹效果。

4.2面料蜡防实验

4.2.1面料选择

不同材质的面料,在相同配比的防染剂下,蜡染效果也不同,为了得到防染剂最佳配比之下的最佳“冰纹”效果,我们选用棉、麻、双绉、柞蚕丝这四种各具特点的面料来进行单一变量实验。柞蚕丝纤维的横截面为多孔性构造,吸湿性能较好;棉布即是以棉纱线为原料的机织物,具有吸湿,易染整的特性;麻由麻纤维制成,具有较强的韧性,以及耐酸碱耐高温的特性;薄型绉类丝织物,以桑蚕丝为原料,表面起有细微均匀的皱纹,不耐酸碱,缩水率较大,在10%左右。

4.2.2上蜡

本实验主要目的为研究冰纹效果而省略底图绘制的步骤,在防染剂按一定比例配制好之后直接进行上蜡。上蜡是蜡染工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把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使用加热装置使蜡融化,当蜡完全溶解呈现较清澈液体时,便可以进行上蜡。

4.3上染及脱蜡

此实验采用浸染法,为了使染液充分浸透布料,我们将上好蜡的布在染液中浸泡2~4小时后拿出来,悬挂空置20~30分钟,染色结束后水洗去蜡。

除蜡常用的方法有沸水除蜡和熨斗除蜡,两者各有利弊,沸水除蜡不适用于色牢度较差的织物,但除蜡较为彻底,熨斗除蜡不要求织物较高的色牢度但除蜡较为不彻底,通过对实验用织物的综合分析,我们决定采用沸水除蜡法。

4.4实验结果

4.4.1同种面料不同配比下的蜡染效果总结

探究蜡染效果好坏的标准有两个,其一是封蜡处防染程度,此实验中我们用白度这一指标来表示;其二是蜡裂纹处形成的“冰纹”效果的好坏。其中白度用色差面积比法来确定。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不同面料在同一防染剂配比下的白度略有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在揉搓方式,上染时长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蜂蜡比例越大,防染效果越好。

这些天然形成、绝不重复的花纹像冰花,像龟纹,对其花纹效果好坏的评判我们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同一面料置于不同配比的防染剂中进行蜡染实验,之后纵向对比,从“冰纹”的细腻度,清晰度,疏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蜡比例大适用于双绉,柞蚕丝等孔隙小的织物蜡染;蜂蜡比例高适用于棉,麻等孔隙大的织物蜡染。

4.4.2实验结论

(1)利用不同混比例的防染物,可获得不同的冰纹效果。

(2)在同样的防染物配比的条件下,不同面料载体得到的冰纹效果丰富各异。endprint

(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石蜡比例大适用于双绉,柞蚕丝等孔隙小的织物的蜡染;蜂蜡比例高适用于棉,麻等孔隙大的织物的蜡染

(4)石蜡:蜂蜡=6:4时蜡染冰纹效果最符合预期,所得样品的冰纹效果最好

(5)运用于不同面料实验时发现棉布蜡染综合效果最好。

5运用蜡染进行现代化设计

5.1运用蜡染进行现代化设计的理念

设计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上的,通过融合,包并,中西兼容的设计方法,才能体现出蜡染工艺的文化价值;通过将其合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发挥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作为蜡染艺术的精髓,蜡染图案所展现出来的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民族文化性。因此,对蜡染艺术的创新首先应从图案方面着手,以图案创作为创新的根本。

对图案的创新既要保存蜡染艺术独有的文化意识,还要突破传统图案的单一性,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蜡染艺术作品,还要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应用需求,融合多元化形式计划进行设计与创新。将蜡染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在融合多种传统艺术的前提下,可以加入外国优秀文化元素,使蜡染艺术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彩色蜡染的前提下,还可以结合手绘艺术,使彩色蜡染在保持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展现出更多、更高层次的手绘纹样及肌理效果,从而扩展蜡染艺术的应用范围。

5.2运用蜡染进行现代化设计的实践

5.2.1蜡染现代化设计运用于家居艺术

蜡染使用的是无光泽的颜料。经过一定时间完全干透后就会显出与纺织面料一样的质感,具有凹凸感的图案和大胆鲜艳的用色,为家居用品增添了时下最in的民俗艺术风格。在沙发或者靠枕尝试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图案,它可以营造出一种魅力无穷的家居氛围。营造民俗艺术风格家居空间的关键在于色彩的完美搭配,这样就使浓重而丰富的吉普赛民俗艺术风格完好无缺地展现出来。

5.2.2蜡染现代化设计运用于服装

蜡染图案中蓝图和白底的强烈对比。调和则是使造型的变化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比如在蜡染图案设计中采用同色系染料套染。设计中既要对比,同时又要注意调和的作用。可以从空间、疏密、大小、方向、曲直、明暗、寒暖等构成要索方面去进行对比,在尊重和凸显蜡染自然交错的冰纹效果的同时也应注重这些构图因素,将蜡染艺术与现代审美、构图相结合正是蜡染现代化设计与传统蜡染的不同之处。

古往今来,“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将蜡染的现代化设计运用于服装正是满足了人们对衣着审美的需求以及文化认同感的需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已经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其由不通晓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人来操刀设计,不如我们自己身体力行,把传统的艺术拿来改良,创新设计,让其活化于当下,同时对外国优秀文化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发扬“会通”精神。因此中国的服装设计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要技术创新,更要文化驱动,才能适应新一轮的挑战。

6结语

蜡染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人都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希望通过对其图案的多元化创新设计以及工艺的改良探索,将蜡染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打破蜡染艺术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重新领悟并充实它的内容,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在提倡焕发“非遗”生命力与活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而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其适应时代,适应市场,不只在家居、服装领域推陈出新,更要在多领域多行业进行不断的创新尝试,刺激市场需求,只有让传统富有魅力的蜡染艺术被社会认可,被时代认可,它才能更悠久地传承下去且焕发出不同时代赋予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高金莲.公元7-9世纪中亚织锦图案研究[Z].

[2]曹荣.服装产业欲借“一带一路”和互联网闯出国门[Z].

[3]刘益重.论蜡染艺术的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巫新华.西域丝绸之路——孕育文明的古道[Z].中国文化遗產,2007,(1):2231.

[5]赵丰.丝绸之路上的纺织艺术[Z].艺术设计与研究,2009,(2):2123.

[6]孙波.传统蜡染与现代艺术[J].艺术论坛,2011,(02).

[7]郭小红.文明互动中的古罗马与东方[Z].

[8]李宁.3-7世纪高昌服饰文化研究[Z].

[9]李雯.蜡染冰纹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J].安顺学院学报,2011,(5).

[10]王华,赵丰.非洲蜡染服装特征与结构类型研究[J].服饰文化与设计,2006,(1):1619.endprint

猜你喜欢

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特点和发展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