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蜡染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技艺之一。蜡染工艺在西南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案》,正式生成很有学术增长点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是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蜡染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对社会制度和组织调适改进的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不仅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

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贵州省80%的地区都生产蜡染,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盛行蜡染。黔中腹地的安顺和镇宁居住着苗族和布依族少数民族,其民族地区的蜡染各具特色,安顺享有“贵州蜡染之乡”之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蜡染有上千个品种和三百多种图案样式,蜡染极具个性;丹寨素有“东方第一染”之称,其蜡染得到海内外的认可;榕江蜡染分布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其蜡染多以龙纹出现。黔中地区的贵定、龙里、开阳的蜡染在盛大节庆时盛装出行,犹如一种跳动的音符。黔西北蜡染主要分布在织金、纳雍、六枝、黔西地区,其蜡染工艺精良。蜡染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蜡染艺人用蜡染画面寄托自己的祈愿,把民俗的趣味编织进蜡染图案中,生活用品中的妇女头巾、帽子、衣裙、围腰、背面、床单、门帘、窗帘、背扇、手帕、挎包等蜡染物品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贵州地区的人们从苗乡走进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扩大,城市生活中穿着蜡染衣物有些格格不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舍弃民族服饰,穿着简单的衣饰生活,蜡染后继无人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民族民间蜡染在新时代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蜡染文化中的传统工艺、绚丽繁复的图案形式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是需要足够的重视。

一、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保护

贵州民族民间的蜡染文化保护很重要,要着重从传承人保护、地理标志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方面来实施。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的保护。蜡染作为贵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传承人得以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非遗法上的传承人保护的是“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仅有三人列入了非遗传承人,分别是贵州丹寨县的王阿勇被列入国家级蜡染项目非遗传承人,贵州丹寨县的王阿板、韦祖春和安顺市的王月圆被列入省级传承人,而对于大多数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有限,为了民族民间蜡染文化的保护,首先应重视传承人的保护,重视传承人的传授权、署名权、发表权、获得资助权和报酬权的保护,逐步完善蜡画师和蜡染工匠的传承人申报,使更多的民族民间蜡染艺人得以保护,民族民间蜡染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建立有效的民族民间蜡染保护地,逐步申请蜡染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保护地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一个环境保护概念,保护地体系是世界性的保护地管理体系,美国、西欧把这一概念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加以扩展。保护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支持和保护,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投入,贵州建立了博物馆等保护地。贵州蜡染文化博物馆是在“贵州蜡染文化展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馆舍是安顺府文庙,1989年移交给蜡染之乡的安顺文物部门,作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展品304件,内容丰富,为蜡染工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民俗、考古、工艺美术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种形式的保护地是一种长远且有意义的保护。2006年,“丹寨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寨蜡染的古朴工艺和独具一格的纹饰使其在蜡染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以蜡染乡镇为保护地的保护措施是蜡染保护的长远发展之道。

产业化保护为民族民间蜡染艺术增添无穷动力。产业化保护的具体实施是蜡染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生产性保护,是使民族民间蜡染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和经济效益,无形中实现了蜡染文化的活态传承。蜡染文化的保护是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蜡染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要素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蜡染文化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保护,实现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合理保护蜡染文化可以积极促进产业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传承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传承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良好的对策才能实现蜡染文化的活态传承。要精准把握民族民间蜡染的生命脉搏,维护民族民间蜡染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也要重视民族民间蜡染的生产性保护。《文化遗产公约》在“定义”条文中解释:“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活态传承是民间蜡染保护的首要原则。民族民间蜡染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体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一如蜡染纹样折射出的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智慧的书面诠释,是一种向心力的凝聚,是民族气韵的凝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核心价值。

民族民间蜡染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种传承方式。贵州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蜡染发展的方向不同,风格各异,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蜡染产品在特定的人文、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朴的乡土印记,体现着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审美趣味。对民族民间蜡染文化的传承是营造一个良性的原生态环境,不能随意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为蜡染传承人提供一个富于生机的生命活态场域。

民族民间蜡染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自2012年以来,贵州各地陆续出现不同的传承人群培训。2012年6月中旬,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同贵州省民委、贵州省文联在黄平县举办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传承人培训班,培训召集了来自黄平县、丹寨县、榕江县、麻江县、贵定县、龙里县、三都县、织金县、纳雍县、六枝特区、惠水县、都匀市和凯里市的40名民间蜡染文化传承人和蜡染民间艺人参训,重安江型、丹寨型、榕江型、麻江型、织金型等不同类型的蜡染传承人集聚一起共同学习蜡染的传承与保护、蜡染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蜡染和现代设计等知识,相互切磋蜡染技艺,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为蜡染传承提供了方向。蜡染艺术节和蜡染学术研讨会实现了蜡染“走出去”的战略,丰富多样的蜡染展览交流也是传承蜡染文化的多维环境。

地方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是蜡染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学为民族地区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带动了一批年轻学子学习蜡染文化的热情。地方高校以非遗的实践基地为平台服务地方,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非遗的培训平台培养地方蜡染民间工艺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民间蜡染的创新和信息化存储是蜡染文化传承的一种模式。蜡染在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历史久远。随着现代文明推衍,信息化和媒体化时代更迭变化,人们的思想趋于时尚文化,手工印染的蜡染已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民族的也是时尚的,在传承过程中保留原生态蜡染的符号特性,创新一些蜡染文化元素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用数字化存储实现蜡染文化的传承。

要构建我们新的文化往往在原有的文化中重新建构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原有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蜡染的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具有民族特色。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传承过程。贵州民族民间蜡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是经过千百年的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

三、结语

民族民间蜡染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先民们从农耕文明延续的艺术结晶,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民族民间蜡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融相生。蜡染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工艺体验见证了蜡染的审美价值,历千年而传承至今,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机制会促进民族民间蜡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蜡染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蜡染的纹饰探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丹寨蜡染千年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马丽蜡染作品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