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2017-09-12杨梓慧陈维嘉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多元化

杨梓慧 陈维嘉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至今,关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评价主体未发挥多元协同共治的作用,评价体系不能与时俱进,评价指标未突出办学特色等。通过树立主体自觉的理念,构建多元参与平台,与时俱进,鼓励教育质量评价的特色发展,运用大数据助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等措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对其科学评价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价;多元化;指标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4.070

1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质量狭义上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学结果的好坏体现了教育质量的高低,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学结果对教师进行评价。广义上的教育质量将更多的衡量标准和衡量内容融入进来,比如:将毕业生的自身评价,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政府层面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得出一定的结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就是对培养质量的量化过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毕业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量化标准。如何制定和使用这种量化标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是仅仅通过一套单一的标准体系能衡量出来的。

教育质量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目标为内容的指标体系,是在对各种反应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信息汇总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量化指标反应各利益主体对教育质量做出判断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可行地提高教育质量。

2高等教育评价多元化趋势的必要性

2.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当前,我们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产生不同视角,因而形成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又由谁确定,都涉及高校的相关群体的利益博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评价时便会出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政府承担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生、发展以及保障的主要任务,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定占有主导地位。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中,从方案的规划、过程的实施、结果的公布,成本的开支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影响。政府所关心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财政投资收益,高校对社会的服务有关,反应的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的教育评价。

社会评价通过雇主对毕业生表现的考察和反馈,更能反映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但是,各工作单位对评价内容的见解不同,工作标准的难易程度也不一,且学校接受就业单位反馈的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因此,社会评价在高校现行的工作体系中很难良好的运行。

学校是办学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源泉,所以,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尤为重要。高校作为整个高等教育评价的基本单位,对教育质量监控的把握,在某些方面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现实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彰显自身办学成果,鲜少有高校愿意看到自身教育质量下降的评价结果。

教师和学生无疑是高等教育参与者中最大的主体,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可以说是与被评价者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是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的关键因素。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最关心的是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是否能够得到个性的发展,能够有良好的就业和生活前景。然而该环节的评价却并不尽人意,某些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学生评教,学生也为取得较好的成绩美化自己的学习成果,两者之间相互妥协放水,使教育教学评价沦为一种表面上的形式。

2.2高校类型多样、结构丰富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载体,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我国高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各层次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就高校种类而言,有文科类、理科类、农学类、医学类、师范类、综合类等13个类别;就类型而言,有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學型4类;就结构层次而言,又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所以,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要结合高校的类型、结构加以区分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见识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以学校的科研产出作为评价学校科研能力的一个指标,那理工类院校必定会高于文科类院校,就会出现这种不公平的现象。

3目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评价主体未发挥作用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但是政府主导的力量过于强大,高校、社会、教师、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没有显现出来,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高校为了应对教学评估,往往会倾全校之力,全校师生通力合作以应对评估小组的检查的各项任务,从而被动的完成评估工作,学校自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作为评价的另一主体,并没有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大学排行榜,但是这些排行的标准缺乏一定的公信力,部分学者也对其评价指标提出了质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优秀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师资不够,教师工作量日益繁重,面对职称评选、科研基金申请都与科研项目成果挂钩的现实情况,许多教师无暇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受教育者由于自身的主观性和视野的局限性,在进行自我评估时一般较为片面,评价方式单一,准确性和可信度不高。

3.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各大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改革,可是对改革的方向和效果并没有确立明确的政策规范和评判标准,高校开设的相关教育课程也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指导和权威评价,很难对其改革成效的高低与对毕业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大小进行判断。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在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标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和升级,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endprint

3.3評价指标未突出办学特色

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量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又要兼顾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就要求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建设相关学科,突出办学特色,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也要有所调整。

各类高校在“双一流”政策的引导下,应根据自身已有的条件,追求自己的新定位,打造新的办学特色。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还并未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很好的融合进来,各高校根据各自特色进行评价的愿景还没有真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顺应高校改革的潮流,建立因校制宜的评价指标,以更好的服务其评价工作。

4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4.1树立主体自觉理念

超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的管理主义,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种信念。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但各评价主体要树立办好教育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积极倡导高等教育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提高评价意识,主动参与教育评价,树立主体自觉的理念,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评价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利益主体相互作用、优势互补作用的同时,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4.2构建多元参与平台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需要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实现协同共治、综合治理,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平台为各评价主体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途径。实现多元共治并不是要推翻政府的主导地位,而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其他主体的评价作用,提升其他主体的参与力度,以达到协同共治。构建多元参与的平台还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所以还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多元参与平台的建设工作能够依法进行。

4.3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不仅要结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评价体系,还要结合被评价者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评价工具也要实现动态化,根据需求变化不断更新。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动态地调整评价体系,使其能够及时、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当前状况。

4.4鼓励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特色发展

美国鼓励高校(专业)探索创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高校(专业)的趋同而丧失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要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要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各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也要结合这些学科和院校的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想实现特色发展,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就要有创新意识,不能被原有的框架框住,要有改革精神,不能完全遵照和采纳国外的经验,要在与国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评价模式。

4.5大数据助推评价体系的建设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依托各种评价指标数据的量化,运用好大数据的平台,能够更好的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直观、易懂。大数据的发展为优化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机遇,它能帮助高校全面地把握教学基本状态,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效率。但是,大数据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数据信息的不可靠性,如果采用不可信的数据就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要谨慎合理地运用大数据,以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参考文献

[1]张忠华. 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趋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2):5861.

[2]孙冬霞,阳荣威.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的历史观照、现实关怀及超越——第三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2016,(04):4952.

[3]徐蕾,常波. 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转向、模式变革与效用优化——基于美、英、荷、法等国的经验[J]. 现代教育管理,2016,(12):2934.

[4]高洋. 美国大学学生质量评价工具创新改革的影响及启示[J]. 高校教育管理,2017,(01):6268.

[5]刘凤云,刘永芳.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演变、特征及其借鉴价值[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985.

[6]许晓东,赵幸,肖华,卞良. 大数据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应用——以J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27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