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2017-09-12杨博张丽英
杨博 张丽英
摘要:河北省农村养老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研究河北省农村养老的现实意义不可忽视。因此,对既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国内学者农村未来主要养老方式的争论、归纳国内农村养老的困境和对策、美日德三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评述提出要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形成我国特有的农村养老体系。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方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4.056
1引言
我省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增长的今天,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农村养老单独依靠家庭养老这种方式难以承担养老责任,与此同时,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民办养老服务业不成熟。河北省在2012年发布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估算,河北省老年人口以每年平均3%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生活条件变好,老人的预期寿命增加,他们更加需要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医疗服务。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无论是老年人口基数,还是老年人口年龄亦或是老年人口的经济情况、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
1.1农村未来主要养老方式的争论
我国农村地区现存主流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三种,辅之以土地养老,再就业养老等方式。其中学者们对于何种养老方式未来在农村将占据主导地位是争论的焦点。
第一种观点是家庭养老方式将继续在农村占据主要养老方式。
曾瑞明(2011)认为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最实际选择。第一,在我国农村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的情况下,若实行社会化养老是我国综合国力无法办到的。家庭经营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弱化,农村集体负担不起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第二,家庭养老是“孝道”文化的诉求。第三,现阶段养老的资源和软硬件水平上来说,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较低。最后,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还可以从政府扶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新农保制度等方面完善。
张正军(2012)其一,必须承认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从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具有普遍性。首先,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多子女养老责任变为单子女养老责任;原来农村成员家庭生活空间逐步被打破,农村中外出务工青年人异地居住,生活距离增加了赡养老人的成本,减少了赡养老人的热情。其二,家庭养老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农村文化下血缘关系的作用不可能消灭,两种消极影响是结构上的。旧的家庭养老方式无法满足需求时,新的家庭养老方式以社会化形式出现。
杨政怡(2016)在对五个省份的58个行政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运用群体分异视角研究新农保对农村家庭养老是否存在替代关系或者是互补关系,得出结论:新农保和家庭养老之间有互补性。新农保使参保者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家庭养老中,并且还发现家庭养老中精神慰藉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种观点是家庭养老不会再“一家独大”。
慈勤英(2016)认为,家庭养老方式是在未来的农村行不通,其观点是农村养老文化在现代经济理性的影响下异化为“养老不拖累子女”;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现象反映了子女对老人照顾的缺位,家庭养老的无能和无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对照顾这两类老人,子女处在无时间,无技能,无作为的境况;养老中,代际交换是非均衡的,老人早年的付出远大于晚年所享受的回报。我国家庭养老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是没有政策的支持。最后提出了重建农村集体养老支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等措施。
陈静(2016)从新型城镇化角度出发,认为农村养老供给模式的重心转移到社会化模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观点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导致资源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养老资源匮乏;城镇化所带来的農村环境变化,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识也发生变化,同时人口聚集效应给了政府和市场关注养老产业的信号。最后城镇化导致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延伸到养老产业。在此背景下引导养老服务和硬件设施合理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符合农村老年人购买能力的服务。
陈芳(2013)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转化为自我供养,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来源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的比例较子女负担比例高;生活自理时间长,精神慰藉主要依靠配偶和自己。自我养老方式是社会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过渡模式,当地脆弱的家庭养老遭到冲击,社会养老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的出路,其具有过渡性和暂时性。社会养老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出路,“邻里互助”使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支持网络挖掘农村社区力量。
1.2农村养老困境和对策研究
周晓晓(2017)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浙江省老年人的养老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总体满意度不高,家庭赡养能力弱化,社保体系覆盖不够全面,社会养老模式发展不受到制约。提出在道德和法律上引领家庭养老,明确养老权责;优化养老服务资源,推广村集体集中供养。
王俊文,杨文(2014)选择了赣南市22个自然村对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生活照顾需求是多层次的,干重体力活和生病照顾是最重要的内容;就“医疗服务需求”而言,上门诊治和定期检查是最迫切需要的医疗服务,政府现阶段无法为农村老人作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老人最主要的精神需求满足方式是打牌和串门聊天的方式,大部分老人选的健身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提出了三条对策:第一,政府牵头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支持体系,在农村建立集合家政,医疗,应急一体的社区服务网络;第二,提升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质量、效果评估体系;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格调高尚的文化教育和民间艺术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戴稳胜(2015)在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应注意运用家庭、社区、社会三方力量,构建多种方式结合,以自我储蓄、社会基本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来源支撑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引农村青年人就地就业,缓解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索家庭+社区+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政府主导,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endprint
张燕娥,李艺欣(2017)通過研究表明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是以农民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中实行“回馈式”养老。受到城镇化的冲击,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生子女的养老义务重;农村老年人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无法跟随子女进城养老;孝老意识弱化。提议开源节流,从农村产业改革和繁荣农村市场方面下手为农民增收。
唐宇,王晋媛(2014)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较晚,要吸取国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养老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一个完善的老龄工作服务机构,掌握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征地政策的完善,改变发放补偿方式,领取土地补偿时附加一定的条件,能让农民长期受益,增加养老的储蓄积累。我国效仿德国建立绿色养老金制度,用筹集来的养老金兴办地方养老产业。
2国外研究现状
2.1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具有渐进性,需要经过多次更迭和实践探索,才形成最终的制度体系。其次,是政府主导性,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形成过程中担负着主要责任,完善法律制度,组织实施;对养老保障提供财力支持;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进行监督,社会机构负责具体运营。再次,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多样性;入保档次的可选择性;养老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兼容性。
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关系密切,他的缴纳是强制性的,适用于年收入在四百美元以上的有偿劳动者。领取的条件是劳动者年满65岁并且有良好的纳税记录。养老金待遇的高低与工作年限,投保工资和物价水平相关。基金的运行由社会保障信托理事会管理。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美国的影响,分为公共年金、企业补充年金、个人储蓄年金三种制度。其中公共年金制度与农民相关,占主导地位。公共年金有文成两支,有专门的农业者年金。实行国民强制参保,缴费金额是定额,收入困难者可申请不同程度的免缴。领取养老金的是满六十五岁,缴二十五年即可。由农业协作组织管理年金。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按从业类型划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用强制参保的方法,特定情况下可以免缴。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补贴和投保缴费,所有农场主缴费金额一样,其亲属也有参保义务。养老金的给付条件男女不同,同时有附加条件,养老年金领取额的确认由养老金基值和级数决定,不止有货币支付方式,也可以接受服务。由专门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管理,受政府监督。
2.2文献述评
在我国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过程已经历经多个阶段,人民公社时期村集体集中养老,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家庭养老,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数次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改革,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老人年福利是逐步走向完善的。我国的养老方式也由单一的养老方式向多元养老方式转变。国内学者讲到机构养老,大部分说的还是公办养老院,秦皇岛市作为养老产业改革试点城市,也可以从发展养老产业上入手,兴办民办养老产业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可以更多外国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学到更多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良。
参考文献
[1]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6067.
[2]毕可影,曾瑞明,梁瑞敏.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02):159162.
[3]杨政怡.替代或互补:群体分异视角下新农保与农村家庭养老的互动机制——来自全国五省的农村调查数据[J].公共管理学报,2016,(01):117-127+158-159.
[4]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2):1215.
[5]陈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6,(06):101106.
[6]陈芳,陈建兰.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01):9095.
[7]周晓晓.浙江省农村养老问题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11):242244.
[8]王俊文,杨文.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西赣南A市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05):6165.
[9]戴稳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5,(09):174-175.
[10]张燕娥,李艺欣.农村“养儿防老”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J].人民论坛,2017,(06):7475.
[11]唐宇,王晋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03):7172.
[12]曹文献.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特征比较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11):91-94+115.
[13]周媛也,周德.国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05):5256.
[14]王晓东.国外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途径、方式、条件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3,(05):98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