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与启示

2017-09-12谢天海

世界文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纽约文化

谢天海

世界范围内,电影节对于电影工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除去作为宣传新作,推广新人,了解世界电影新动向的窗口之外,电影节对于推动地区文化繁荣和城市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电影节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从中了解所在城市文化制度,城市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本文以翠贝卡电影节为例,通过分析其起源、发展以及对于纽约市城市形象、经济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影响,从中管窥其与纽约城市发展的互动,并揭示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兴起:两个电影人的责任与梦想

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随着世贸双塔在大型客机撞击之下轰然倒塌,纽约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极大震动。据统计,恐怖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9亿美元,几十万人失业。比经济损失更加严重的是恐怖袭击对于纽约市民信心的影响。很多国际金融以及政府机构担心会发生更为严重的恐怖事件,以及袭击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负面预期,纷纷撤离或者大幅裁员。同时,爆炸使大批游客放弃了到纽约旅游的计划。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娱乐业受到重创,几乎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一片哀鸿遍野中,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和制片人简·罗森塔尔于2002年毅然开办了翠贝卡电影节。翠贝卡这个名字听上去很美,其实是“运河街以下三角地”的缩写,只不过是下曼哈顿区一片寂寂无名的小街区罢了。2016年,德·尼罗向《每日新闻》记者回忆起当年创办电影节的动机:“我们两个人当时只想为纽约办些好事,我们觉得办个电影节是个不错的想法。”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之下,德·尼罗和罗森塔尔仅凭两人之力,在一百二十天时间内就办起了一个电影节。然而,此后的发展完全出乎两人的预料,在超过一千三百名志愿者的无私援助之下,电影节如期开幕。虽然身处恐怖袭击的阴霾之中,仍然吸引了超过十五万人参加。一年之后,第二届电影节参加人数翻了一番,达到三十万人,此后十年间,每年参与这一盛会的人数都达到四十万人之众。

此后十几年间,翠贝卡电影节迅速发展成为北美洲大陆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甚至可以与老牌的法国戛纳、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相媲美。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字辈”的电影节,会在竞争激烈的电影界站稳脚跟,迅速成长为一流的电影节·归根结底,翠贝卡电影节的兴旺发展与纽约的资源优势是分不开的。这种优势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雄厚经济的综合实力。翠贝卡电影节身处世界金融之都,使其融资和获得赞助无比便利。翠贝卡电影节作为一种鼓舞人心,激励美国公民意志的文化活动,受到了纽约乃至全国人民的追捧。电影节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旅游、广告、娱乐服务业商机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商业投资项目。一些大公司如美国运通银行、苹果公司以及彭博新闻社,一些私人机构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都为翠贝卡电影节一掷千金。

其次是丰富的国际化媒体资源。作为媒体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纽约市有近二百年关注并报道艺术活动的传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传媒,都拥有大量专业记者与评论家,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艺术活动带向全美乃至全世界。翠贝卡电影节自兴办那一刻起,就成了舆论的关注焦点。以《纽约时报》为例,翠贝卡电影节举办期间,报社会在艺术版进行全程专欄报道,各种深度采访和快讯铺天盖地。而作为其创始人,无论是德·尼罗还是罗森塔尔,都是有着高度知名度的公众艺术家,既受到媒体的关注,自己也深谙推广之道,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制造话题,提高电影节的知名度。媒体与艺术家的紧密合作、相互促进的做法在纽约城市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是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文化资源。正如罗斯塔尔所指出的,“在纽约这样的地方,拥有超过232种不同的语言,这代表了多元化特征,同时也标志着我们相互间的相似性。”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身处多民族、多种族与多文化的环境之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表现出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不存偏私。这种宽容大气而又富于创意的态度,使得翠贝卡电影节在十几年间宛如一股清风,为世界影坛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是专业而成熟的人力资源以及志愿者团队。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电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以达到高度和谐的艺术效果。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也成为电影节不可或缺的人才。纽约拥有一大批懂专业拥有团队精神的职业人员,这些人的存在保证了电影节能在技术上运作流畅。同时,纽约有着近百年的志愿者服务历史,居民有着良好的公众意识,习惯并乐于服务于文化事业,将其作为服务社会,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志愿者精神也保证了电影节运转正常。

最后是高效专业的行政管理与完备的配套设施。作为一个拥有八百多万常住人口,诸多国际机构所在地,文化和旅游资源高度丰富的城市,纽约市政部门早已习惯了城市当中举办各类活动,在人群疏导、交通控制、安全保卫等诸多方面的经验都是一些中小城市无法企及的。除此之外,纽约市文化部门主管官员表现出的专业性和敬业程度,也远远超过一般城市,这些都令电影节主办方感到满意。例如,现任纽约媒体与娱乐办公室主任辛西娅·洛佩兹在就任该职务以前,就是一位专业的媒体人,曾在美国纪录片公司担任制片人达二十年之久,被罗森塔尔视为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

罗马尼亚文化学者伊丽娜·波佩斯库和安德雷·科博斯指出,电影节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以及服务城市市区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翠贝卡电影节在这三个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城市形象:记录纽约多元、创新与国际化现代都市生活

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市的文化活动历来不乏亮点。以电影节为例,最早而且最富盛名的纽约电影节始于1963年,每年纽约举办的电影节不下三十个。仅在翠贝卡电影节举办的四五月间,同时举办的电影节数量不少于五个。翠贝卡电影节从创立伊始就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如何树立自身品牌,彰显纽约大都市文化特点,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成为翠贝卡电影节面临的最大问题。endprint

与传统美国电影节注重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法不同,翠贝卡电影节把记录生活和影像叙事作为电影节的宗旨。纪录片成为电影节的主打品牌。虽然纪录片内容五花八门,涉及美国全境乃至世界各地,但更多的影片拍摄者还是把目光集中到了纽约这座充满魅力的都市上。2014年,电影节采访了十位导演将拍摄地选择在纽约的原因。虽然这些导演文化背景各异,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纽约文化的丰富性。琳达·米尔斯拍摄了《多彩人生》,内容反映的是9·11对纽约人生活的冲击,她指出:“纽约是一座充满文化碰撞和无限可能的城市,这众多的可能性吸引了我,我有责任去弥补9·11所造成的损害。”而拍摄了《X/Y》一片的瑞恩·威廉姆斯则更关注生活在纽约的芸芸众生:“我对那些集聚于纽约的人非常感兴趣,看着这座城市如何将他们变得成熟,或者摧毁他们,这里的人们体会着孤独,同时又渴望与人交流。纽约代表了这种矛盾,我的电影就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矛盾。”拍摄《玻璃下顎》的诺阿·布什尔则强调了这种文化多样性对自己个性的彰显:“这(生活在纽约)是人们做出的选择。新一代的电影导演在表现自己的心态。翠贝卡电影与这座城市的活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老纽约如此伟大的原因,在翠贝卡你能够感到这种力量。”电影人对纽约的态度或许褒贬不一,但纽约多样性的文化魅力令他们对这座城市难以割舍。

从内容上,翠贝卡电影节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展映影片中记录片常常成为影响力和争议最大的部分。十几年来,很多获奖影片都表现出直面社会阴暗面,挑战社会权威的勇气。2006年一部名为《桥》的纪录片,直击从金门大桥上跳海自杀者而引发争议,而2016年4月,一部名为《疫苗:从掩盖到灾难》的纪录片由于内容太富于争议,甚至遭到德·尼罗本人亲自撤片,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翠贝卡电影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表现纽约以及全美国人民民主、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窗口。这种政治上的正确性符合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受到社会支持。

与此同时,翠贝卡电影节展现出纽约文化中推陈出新,引领潮流的特点。从技术上,电影节表现出对全新艺术理念和技术的不懈追求。2005年,网络视频网站Youtube上线前一年,翠贝卡电影节就与亚马逊公司合作,率先推出了数字短片竞赛。2007年,电影节推出了首部完全利用手机拍摄的长达70分钟的影片;2010年,电影节首次允许网民在网上对电影节进行虚拟实境观摩;同年,翠贝卡设立跨界创新奖,授予那些打破传统领域,包括在技术、教育、生化、政治等领域拍摄的新片,并首次允许根据电影改编的游戏软件参加电影节。这一系列技术和理念的尝试都表现出电影节突破传统,拓宽电影文化领域的企图。另一方面,电影节力推新人,成为新一代电影人展示个性,获得投资关注的重要舞台。电影节举办十四年来,已经有一大批新人导演和演员得到好莱坞影片公司的青睐,由小制作电影人成为影坛一线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好莱坞当红导演达米安·沙泽勒。2009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沙泽勒刚刚走出哈佛大学校园,凭借其未完成的毕业作品《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马德琳》在翠贝卡电影节一炮走红,本片公映后,受到世界关注,接着参加了一系列欧洲、美洲、亚洲的十余个电影节,沙泽勒也因此进入了好莱坞的视野,最终在2014年,其作品《爆裂鼓手》荣获三项奥斯卡大奖以及两项提名。一些国际著名导演、编剧,包括埃里克·伊森,托马斯·阿尔福雷德森,阿萨哈·法哈里,中国的李杨、刘奋斗和李少红等人,都因在翠贝卡电影节得奖而声名大振,成为电影圈中的红人。无论是发掘新人,还是探索新的技术和理念,这些作法,在丰富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也有利于巩固纽约时尚创意之都的地位,并将纽约城市文化表现得更加绚丽多姿。

最后,翠贝卡的国际性不仅体现在其广泛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而且它也在尝试着将影响力拓展到海外不同的文化区域。2009年,翠贝卡企业与多哈电影学院合作,成立了多哈翠贝卡电影节,旨在推动中东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全球化,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合作于2013年结束,但从中体现出翠贝卡人独特的文化眼光和国际化视角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经济发展:星光照耀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

众所周知,电影节本身是一种文化产业活动。其产生的巨大的眼球效应,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对于纽约来说,翠贝卡电影节最大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对旅游业的提振。纽约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无论是文化、餐饮、购物还是名胜古迹,都有着数不胜数的内容。而翠贝卡电影节的出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整合作用,通过电影节这一文化艺术事件,不仅使现存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合力,而且开发出具有品牌性的独特旅游文化。首先,电影节充分利用了翠贝卡的区位优势,对于游客构成了极大的吸引。下曼哈顿区,包括翠贝卡和旁边的索霍区,历来属于房地产高值地区,可谓寸土寸金,不仅是全美国房地产商必争之地,也是富裕的社会文化名流乐于投资的地段。在德·尼罗等人的运作之下,一大批文化名流在此处购买了宅邸,而他们的住宅自然成为影迷和电影记者的必到之处。翠贝卡电影节的名人效应比起奥斯卡电影节毫不逊色。从追星的角度上说,翠贝卡甚至比好莱坞明星聚集的贝佛利山庄更加方便。贝佛利山庄明星豪宅间距离遥远,翠贝卡则空间拥挤,明星比邻而居,更加亲切。在贝佛利,众多狗仔队和粉丝群往往彻夜蹲守明星门前,难得一遇,而在翠贝卡,每个人都能在不经意间与电影明星朱莉安·摩尔、阿尔·帕西诺、说唱乐手J-Zee或者著名女星碧昂丝擦肩而过或者同桌共饮。其次,与好莱坞电影节更为商业化的气息相比,翠贝卡电影节会给观众带来更为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感。索霍区和格林威治村,近百年来一直是纽约文化名人聚集之处。而与翠贝卡毗邻的文化景点,如纽约中心公园,或者中央火车站,则是很多好莱坞经典片的拍摄之地。对于资深影迷来说,参观翠贝卡电影节不啻于一次好莱坞电影的乃至美国文学艺术的朝圣之旅。漫步于格林威治村街头,想象着埃德加·爱伦·坡曾在此处首次朗读那首诡异之极的《渡鸦》,徜徉在中心公园特朗普沃尔曼冰场,脑海中闪过《爱情故事》当中女主人公詹妮弗卡·维尔利滑冰时的美妙身姿,声音与画面,历史与现实在所有人眼前交织在一起。最后,纽约众多的博物馆、戏剧院以及各种丰富的街头文化都能令来参与翠贝卡电影节的影迷不虚此行。endprint

翠贝卡电影人的辛勤工作,加之以纽约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使翠贝卡电影节为纽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2011年翠贝卡企业公司公布数据表明,翠贝卡电影节开办十年间共计吸引观众达三百七十万人,以每人消费二百美元计,为纽约市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七亿四千余万美元,而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无法计算。翠贝卡电影节因此成为纽约经济东山再起当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改造社区:翠贝卡电影节的社会服务意识

从诞生之日起,翠贝卡电影节就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与使命感。9. 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尼罗和罗森塔尔等人四处游说,组织大企业捐助爱心活动的行为,成为恢复纽约城市信心的重要因素。随之而来,各界社会名流率先垂范,来到这片受到伤害的土地的做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安抚了当地居民的恐慌情绪;专业人员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又再次唤起人们重建家园的决心。随着恐怖袭击的影响渐渐退去,翠贝卡电影节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好评。在其后十几年间,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力量、社会影响力和人脉,为所在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翠贝卡电影节通过企业捐助、政府拨款以及慈善活动筹集的善款数量已达539万美元。大量善款投入到纪录片基金以及电影教育事业之中。一些明星主动出面,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其中尤其以黑人影星乌皮·戈德堡最为活跃,她风趣乐观的性格在纽约市民中颇具影响力,而她所参与的社区教育活动也广受好评。更重要的是,电影节从专业角度出发,以电影为媒介,推出了大量公共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多年以来,“翠贝卡”一直致力于让电影走入中学课堂,他们派出大量专业人士进入纽约当地初高中,向学生们传授电影拍摄与欣赏的知识,并且教会他们使用专业设备,剪辑自己拍摄的内容。就在前不久,翠贝卡电影学会开始了一件最具创新性的社区活动,将电影带入了监狱。他们为囚犯播放电影、与他们分析电影情节与拍摄手段,并且鼓励囚犯们自己撰写剧本,并将这些剧本交与当地高中学生,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拍摄上映,将作品上传上网,让服刑人员能够观看。这一举措起到了巨大的感化和教育作用,使很多服刑犯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获得了人生新的目标。正如一位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工作人员所说:“我们启发服刑人员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教会他们如何撰写剧本并分析镜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教育手段,可以释放他们的心灵。一名囚犯告诉我,他们看电影和讨论电影的时候,就好像不再身处狱中,他们生平头一次觉得自己像个知识分子,成为具有分析和批判能力的人。”来自社区的积极评论打牢了电影节在广大市民中的基础,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有效的助力。

结论

十余年间,翠贝卡电影节在向世界展示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给予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和管理者以及文化從业人员众多启示。一方面,文化产业从业者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卓越的文化创造力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城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经济利益。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从业者依托大都市丰富而多样化的公共资源、雄厚的金融基础和人力资源、开阔的市场和宽广的受众,使一个原本默默无名的电影节在短时间内蜚声世界。文化、资本、信息以及专业知识的充分互动和高度配合促成了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物质与文化的双赢。翠贝卡电影节成为一个优秀的范本,对于新型大型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纽约文化
纽约(节选)
成为纽约人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谁远谁近?
纽约,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