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新标杆 建设新福安
——福安市革命老区基点村扶贫工作综述
2017-09-12福安市老促会
福安市老促会
争当新标杆 建设新福安
——福安市革命老区基点村扶贫工作综述
福安市老促会
2016年7月1日,福安市委书记谢再春、市长叶其发在柏柱洋闽东苏区纪念馆观看《信仰的力量》图片展
福安市地处闽东北沿海,是一座依山傍海、经济活跃、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沿海开放城市。建国后至1970年为地级专员公署所在地,1993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十二五”期间,有4个年度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十位。被誉为“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安人民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创业,实现了初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立“争当新标杆、建设新福安”的新目标,带领老区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冲刺。
昔日闽东红都,红色基因红土地
福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1929年7月,福安就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次年7月,成立中共福安县委;1933年8月,闽东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福安革命委员会成立;1934年,又相继成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下辖10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形成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从未间断,获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这是一片血染的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安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献身革命。据统计,福安共有4800多名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有2395人被追认为烈士。解放后被认定为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238个,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20个,革命遗址46处。优抚对象达到3万余人,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6000多人。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这段历史时曾这样描述:“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这是一片奋斗的红土地。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对闽东这块热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老区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改革开放后,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福安视察、调研,并寄予殷切期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对闽东人民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仰,多次到福安老区调研,勉励大家要发扬老区革命传统,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弘扬苏区精神,造福老区变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安人民继续发扬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和发展老区。在合作化运动中,闽东苏区“首府”所在地——溪柄镇柏柱洋出现的“贫农社”和“中农社”现象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并做出批示,指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向。历经数十年,福安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把福安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造福老区,实惠共享。福安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坚持把老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从1994年起,福安市按照“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区分对象、分类解决”的原则,组织实施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和“船民安居工程”,共下达造福工程专项补助资金1.48亿元,减免各种税费6369.7万元,搬迁老区自然村136个2799户12769人,102个老区村“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就学难、社会保障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市财政对老区基点村搬迁群众每人增加补助600元,搬迁的新村保留老区基点村各种待遇。建成了上坪、柯洋等一批扶贫开发小康示范村和秀洋、东昆等一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美丽乡村,提升了贫困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政策帮扶,保障弱势。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坚持财政投入、上级补助、社会助力、群众参与等方式,不断改善老区乡村基础条件。目前,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全面实现“五通”(通水泥硬化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市保留提升老区基点村完小校、教学点12个,建成44个基点村达标乡村卫生所,实现老区基点村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全覆盖。
红色旅游,助推发展。溪柄镇柏柱洋是闽东苏区首府,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其中,狮峰寺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为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住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福建省十五个红色重点旅游景区的契机,提升改造闽东苏维埃旧址、闽东苏区纪念馆、楼下古民居、狮峰寺等人文资源,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以柏柱洋红色旅游田园综合观光为精品线路,优化整合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红色旅游,进一步带动老区繁荣发展,群众就业增收。
营造氛围,发展生产。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果蔬、水产、畜牧、林竹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特种养殖、油茶、畲药、花卉等特色农业,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与老区农民联合建设生产基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老区繁荣。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老区精神、历史贡献,让老区观念、老区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老区发展,各界支持帮助老区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拍摄《千里赛江行》大型电视专题片,组织文化扶贫和文艺采风,集中展示我市红色革命经典,树立福安老区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
坚持精准扶贫,确保一个不能少
自1984年启动扶贫开发与攻坚活动以来,福安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立足点,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新村扶贫、挂钩扶贫、社会扶贫等举措,夯实基础、取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0.45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191人,消除贫困人口19.93万人,脱贫率达9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达到14146元,实现了从“省定贫困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历史性跨越,被评为全省“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县”。
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山区,山地面积达70%以上,相比沿海、平原老区村的经济发展仍欠发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中还有贫困人口185户632人,分别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总量的6.9%、6.5%,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此,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地推进贫困地区“输血、换血、造血”,推进贫困群众发展、增收、致富,做到贫困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力争实现“全区域、全领域、全人口”的全面小康。
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连续五年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分批包村挂点,所有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老区基点村具体情况分类对口挂村,并下派驻村第一支部书记、组成扶贫工作队等等,切实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政治责任。做到逐户“建档”、逐村“监测”、逐乡“挂图”,特别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监管,建立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机制,推进造福工程搬迁一步到位,确保年内国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实现老区早日脱贫,福安67万老区人民始终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持续推进“文明福安、美丽福安、诚信福安、平安福安”建设,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