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交往中的安全与合作
2017-09-12周庆
周 庆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交往中的安全与合作
周 庆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与相关国家、民众的交往将会越加频繁、深入。随之也将产生相关大国抗拒、沿线国家疑虑、西方话语强势、流动带来隐患、风险管控困难、改变对立思维、开放心态培育、海洋意识提升、安全合作障碍等国际国内问题,以及认知不足、交流不够、往来渗透、“搭车”图谋等宗教问题。提出包括把握世界局势,努力增信释疑;正视自身问题,做好内外衔接;注重宣传推介,讲好中国故事;倡导宗教理解,增进民族融合;内外软硬并举,构筑合作安全;根据当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等应对举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应对
2013年9 月和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简称“一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路”) 的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一战略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的线路。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其中专门一章。2016年8月,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求。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1]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与相关国家、民众的交往将会越加频繁、深入。随之也将产生诸多问题,比如宗教信仰层面相互认知问题,对相关国家政策的实施及其带来的效果或后果的客观冷静评估问题,宗教复兴受到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和渗透问题,外来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融合问题,惯性思维与行为方式对彼此交往的影响,政治、经济、法律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充分的意识、认知,必将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
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交往及其相关问题
究竟哪些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问题在一些资料中间是有差异与错漏的。经过梳理,[2]我们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应该有64个(见下表)。如果包含我国,则应该是65个。
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交往可以发生在个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群体、社区之间,或者是建立在个人、群体、社区之上的社会层面,乃至国家、政府层面。本文拟从国际、国内、宗教这三个视角分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国际交往问题
1.相关大国抗拒。“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严重干扰和冲击,对其霸权衰落心理更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强化。为挽回颓势,美国必定会在全球层面、地区层面、双边层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阻遏举措。而新任美国总统准备采取的与以往领导人大不相同的执政“新思维”更是对我国这一战略措施的推行造成极大影响。俄罗斯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抱有相当程度担心与疑虑,并且当前俄美关系的微妙状态也使得中俄关系面临较大变数。一直把我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印度似乎理所当然地对这一本来应该对许多方面都可以有利的举措保持高度警惕立场和矛盾纠结心态。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日本非常不愿意中国的重新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实施各种干扰、破坏动作,竭力阻滞“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
2.沿线国家疑虑。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获得投资的东道国未必会对投资来源国感恩戴德,而是会加剧对来源国的疑虑与抵制。比如,有人将“一带一路”战略比喻为中国版本的马歇尔计划,尽管这种比喻很不恰当,但在事实上很容易使得中国政府陷于被动地位;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将“输出过剩产能”的提法,也很容易引发一些沿线国家的消极情绪;在这个一超多强正在不断消长、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有的国家也会秉持观望、摇摆、等待的态度应对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投资项目可以带去多少提升经济发展机会以及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等,也是当地民众相当关注的问题。
3.西方话语强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比较容易看得见的是诸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成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输出或者共享;但在很多时候,决定交往稳定性以及质量的却是隐藏在背后的文化因素。长期以来,国际文化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西方人手里。尽管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问题是国际社会似乎已经比较习惯用西式文化思考、分析、解读,我们自己或者意识不到,或者努力不够,或者暂时没有找到合适路径,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覆盖面。换言之,我们可以呈现的优秀文化需要进一步梳理、并且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广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待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更加突显魅力,在世人面前表现得越加富有话语权。
4.流动带来隐患。“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必将使得我国民众有了更加多元的出入境机会。他们在外学习、旅游、经商过程中或者生活一些时间后,难免接触各种环境、与各种人群交流。其中的积极一面自不必说,但是消极的一面也确实不容忽视。比如,他们之中就有可能带回一些消极思想、极端思想,如同病菌扩散,危害始于无形。其次,有的地方、有的民族,在某些理念、传统的宣传、推行过程中,人员的繁衍、流动相当频密,需要探讨、寻求合适方式予以应对。再者,要想取得对方的理解、支持、配合,必须让我方派驻人员能够较快地了解所在地风土人情、法律规范,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努力寻求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这也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大问题。
5.风险管控困难。许多问题,在国内与到了国外,境遇可能千差万别。比如,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周期长、收益率低,但由于是在国内,可以通过加速要素之间的流动来改善资源总体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加上建成、投入使用,其周边的土地与房产通常会显著增值,使得进行投资的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不菲收益。但这在国外就可能大不一样。比如,中国企业在国外修建一条铁路,要求铁路两侧数公里宽的土地在未来几十年内的收益权归属中国企业。这样是否容易引发当地居民的民族情绪?“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地区政局动荡、社会掌控能力虚弱、执政者经常发生变换,而当政者更迭后,原来订立的协议、谈妥的合作项目是否有可能难以为继?在当今这样一个大变局、大动荡、大整合的时代,大国之间的角力会不会影响一国政府或者当权者的态度?不同国家、地区法律法规、风土人情迥异,对我们双方、多方的合作是否会带去不利?不同合作方如果由于各自利益诉求难以调和,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切实有效地推进?某些合作、开发项目所在区域多种疫情流行、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社会治安比较混乱,非常有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我方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威胁、危险问题如何解决?
(二)国内民众问题
1.改变对立思维。要让国内民众对“一带一路”战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否则,有可能强化国内民众与西方价值观念的对立情绪。许多民众很有可能把“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立起来,简单地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为了回应美国对其霸权地位受到中国挑战而采取的政治经济的遏制策略。如果让这种认识弥散开去,有可能强化国内民众与西方价值观念的对立,强化民间二元对立的思维,即凡是西方的都是错的、不好的、针对中国的。类似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又往往很有市场。而这是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的。
2.开放心态培育。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除了在国际社会大力宣传推广,还有必要在国内进一步培育开放心态。一是努力走出去。此前,我国已经有大量国企走出去,民间、私企由于种种原因能够走出去的还是不够多;更加重要的是,在走出去前,必须克服匆忙上阵的缺点、补齐准备不足的短板。比如,事先了解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宗教信仰。这其中就有负面事例:在巴基斯坦,有中国商人把保健按摩的人带过去,让那些相当正统的穆斯林非常反感。二是真心请进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奉行“上善若水”、“仁德为先”、“待人若己”思想,但在一些人、一些具体问题上,在接纳外来的人、事、物方面,也会出现“共天下易、共屋檐难”的窘境。
3.海洋意识提升。中国传统是以内陆意识为主,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的基本认知方面。我们在谈到海防时更多地是认为海洋是屏障,不像西方海洋强国那样认为的海洋是通往世界获取资源、传播其文明的桥梁。如今,上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民众的心理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内陆民族求稳定,海洋民族则努力在漂浮不定的海上求进步。海洋意识与内陆意识相比,其风险意识较强,无论是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还是政治风险、军事风险。因此,我们要培育海洋意识,对过分追求超稳定、惧怕不确定因素的心理要有反思和改造的准备与举措。
4.资金投入顾虑。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要有大量资金投入,也不排除由于免除最贫穷国家债务以及援助发展中友好国家而在经济上付出很多。从全局看,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而且仅就经济而言,收获大于付出的肯定的,或许只是短期收获还是长期收获的问题。如果算上政治账,我们借此显示出一个负责任的文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种下了中国人民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人民的友谊的种子,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实际上就成了“花小钱干大事”。但是,很多国内民众未必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我国实际上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急需解决的情况下,在国外大把撒钱,会不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解甚至怨愤?
5.安全合作障碍。进入21世纪,尽管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但同时,包括地区冲突、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制毒贩毒、海盗猖獗、武器走私、洗钱犯罪、网络犯罪等等涉及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区域安全乃至全球安全问题越加突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某一个国家仅凭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问题是,作为具有较久“封闭锁国”、“自力更生”、“韬光养晦”思想浸润的我们国家,在这全新情势之下,如何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激发国民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树立新的世界观、安全观,彰显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做法,为更好地走向世界创设坚实基础;并且这又是一件非常紧急而又难以急于求成的事情。
(三)宗教交往问题
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的多样性注定了当代中外宗教交往的现实存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又为各宗教交往提供了政策支持。从积极层面看,当代中外宗教交往可以保护所在国利益,可以促进文化和经贸交流,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交往,可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
宗教作用的二重性注定了当代中外宗教交往必然还存在消极的一面。某些敌对势力也把中外宗教交往当作向中国渗透、施压、干涉内政甚至分化中国的特殊渠道。[3]宗教的多样社会作用又给它们提供了有利的保护伞,这使得某些中外宗教交往的社会消极角色更加变幻莫测。下述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与重视:
1.认知不足。国内的两千多万穆斯林群众,*世界穆斯林人口分布和排名.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7/00/13031597_556909546.shtml绝大多数都是“沉默”的循规蹈矩的伊斯兰教信仰者,他们只想把伊斯兰教教义作为自己信仰的依皈、生活的准则;那些备受关注的往往是被灌输了极端思想的“伪信徒”。因为这些“伪信徒”的举动很容易成为各种媒体采集的焦点,成为许多普通民众了解——其实是曲解——伊斯兰教以及穆斯林的路径。国外许多伊斯兰教信徒也担心非穆斯林民众简单地把伊斯兰教、穆斯林与恐怖主义、恐怖活动联系起来。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认知不足非常容易造成沟通、交流困难乃至相互猜忌,不利于合作事项的达成。
2.交流不够。许多问题,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就有可能成为问题;相反,就有可能不是问题。遗憾的是,由种种原因,国内穆斯林与国外穆斯林交流、沟通还是相当欠缺。伊斯兰教对人生、社会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表述,并且已经深入穆斯林内心,甚至成为非穆斯林群众遵从的信条。问题是,对于这些有利于人际、国际交往的表述,缺少必要的发现、整理、宣传。宗教、文化、意识、理念之类的东西,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多方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惠及民生、造福人类。而现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这个世界应该不缺少解决方案,比如中华文化中间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等等许多理念、说法事实上非常有利于某些冲突的调和。一种可能的现实是,在等待中显示长短优劣,让时间来做出选择。
3.往来渗透。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强。宗教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很容易成为这一阶段民众的“自然”选择。这还不包括宗教团体“本能”的向一些它们认为的宗教待开发地或者“拓荒地”进行开荒布道的情形。在这种大背景下,外国宗教势力利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便利条件,借助外籍来华人员实施宗教渗透,借助回国和归国人员实施渗透计划,就显得相当“自然”了。境外某些极端组织,如基地组织、ISIS、“东突”组织等,向中国参加朝觐的穆斯林灌输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等思想,值得高度警觉。
4.“搭车”图谋。长期以来,接触加遏制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中国的重要策略。宗教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搭车”实施瓦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弱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不容轻视。受波兰团结工会在境外宗教势力帮助、支持下夺取政权事例的启发与鼓舞,某些西方国家也以各种名义与热比娅等分裂分子频繁会面,希望“和平演变”的故事在中国重演。
二、应对举措
(一)把握世界局势,努力增信释疑
当今世界,一强多极态势明显,各种势力都在努力寻求既有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又可以最大限度达成相关各方相对平衡的思路与做法。换言之,总体局势日趋动荡,形势变化异常迅猛。在这种大背景下,特别需要保持定力,冷静观察,审时度势,刚柔相济,精准出手。同时,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用,坚信道法自然,坚信将心比心,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努力做好自己、做强自己,灵活运用中国智慧、正确阐释中国方案,确立责任担当形象,以理性阳光的言行回应诸多疑虑担忧。
(二)正视自身问题,做好内外衔接
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认识,形成合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已经出现的困难、问题,认真仔细梳理,寻求应对方略;对于国内民众的疑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方式,不断提升民众的素质、水平,进一步培育大度、宽容、开放心态;适应时代前进、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发挥我们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官民结合,多策并举,为“一带一路”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氛围;对相关沿线国家进行国别分析与实地调研,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尽早系统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动态性地提供给我国相关参与机构、企业、人员,把我国相关参与城市、机构、企业的优势、需求等讯息提供给相关国家、机构、企业;[4]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必要时出台、修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我们的举措更多地符合相关国家通行的思路与做法。
(三)注重宣传推介,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国人不太愿意过多地推介自己,更不善于推介自己。加上每一家都在努力过自己的日子,没有特别缘由,也不会过多地去认识另外国家。所以,对于许多其他国家的民众来讲,中国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状况也未没有太多的改变。但是,今日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以前的世界。中国要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对中国有更加多的认识与了解,尤其在我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考虑到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对中国故事的解构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拒斥”和“误解”。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而言,对外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存在传播渠道、介质和语境等缺乏的困难,更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以及区域动荡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选好中国故事,精心选择不同文化主体、政治体系之间能够达成互惠性理解、包容性接纳的故事,在人性、人道、人权、人爱等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下,实现中国故事的精准传播。研究认为,[5]在宣传、推进中国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我们比较习惯的那些刻板做法,尽可能多地讲普通人的故事、讲弱势群体的故事、讲环境保护的故事、讲凡人善举故事、讲灾难救助故事、讲民主法治的故事、讲优秀品牌故事等。2014 年 6 月 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提到的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在义乌开阿拉伯餐馆、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的故事,就特别契合“中国梦”大概念和当下“一带一路”等热点问题,堪称“中国故事”的典范。
同时,尽快发掘、推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的样板项目,作为“中国故事”的新内容,借助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以切实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执行。
(四)倡导宗教理解,增进民族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多种民族,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也不尽一致。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宗教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经验表明,在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言行一致、自然融合的原则,克服简单粗暴、居高临下、言而无信的做法。否则,就有可能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这在国内是如此,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也是如此。为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伊斯兰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我们可以文化搭台,宗教助力,在营造氛围、促进经贸关系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进民族融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互动局面。
宗教对话可以消除误解,减少冲突,增进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有利于宗教内部、宗教之间的理解、沟通及和平共处。在此基础上,推动这种较多体现在宗教界、学术界的“宗教对话”向更加广泛的、包括更多民众参与的“宗教理解”发展。某一民族的宗教信徒首先应当是公民,其次才是族裔成员或宗教信徒。为此,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中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此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统一在国家认同之中,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叠合认同”,[6]以消解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民族主义,增强宗教信任与政治信任。
(五)内外软硬并举,构筑合作安全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沿线国家政府、民间的认同,需要通过相关协作机制的梳理与对接,才能构筑一个安全的合作环境、氛围。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让相关国家、地区的当政者及其民众对这一战略可以带给他们的好处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这种宣传、推介应该是建立在比较充分调研、把准脉搏的基础上,否则,泛泛而论、不得要领,容易事倍功半;其次,梳理已有的国际国内相关合作、协作机制,找准对象与契机,尽可能把可以合作的事项以双边、多边、区域协议、合作机制等方式明确、固定下来;其三,研究、探索、试行与国际接轨的项目与人身保险办法,保障安全、减少损失;其四,调研、启动海外武器、武力使用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其五,完善项目科学论证与风险评估机制;其六,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预案,并且定期进行演练;其七,对某些容易动摇、漂移乃至别有企图者,必须运用“巧实力”,事前有所防备,事中加强监控,必要时辅以强硬手段,让捣乱、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
(六)根据当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在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与对方构建良好交流互信局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能够为对方理解接受的宣传途径,表述我方的思路与做法;通过让对方看得见的利益注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改善双方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间的许多地方,战争、内乱频发;一些项目合作开发地的当地人口生存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我们可以本着着眼长远、互利互惠、利益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他们提供基础性的健康、教育和就业服务以及必要的设施;力争在尊重当地文化、加强商品市场建设、促进当地人口自强自立、帮助培育问责机制减少腐败等方面有所作为。
[1]“一带一路”:习近平打开的“筑梦空间”[EB/OL].http://news.163.com/16/0921/11/C1FVV3VL000 14PRF.html.
[2]刘瑞,高峰.“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路径选择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J].社会科学研究,2016,(1):49.
[3]李东清. 试论当代中外宗教交往的社会角色及中国的应对态度[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78-183.
[4]王灵桂.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苏仁先. 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2):43-45.
[6]李向平.建构“公民—民族—宗教”间的“叠合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16.
[7]曹峰毓.论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进展及挑战[J].学术探索,2016,(9):56.
[8]胡平平.“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探讨[J].人民论坛,2016.(2):229-231.
[9]李东燕.中国参与区域组织安全合作:基本模式与前景[J].外交评论,2017,(1):67.
[10]顾泽平. “一带一路”下的海上安全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上):163-165.
[11]李林.“一带一路”的伊斯兰因素与新型国家安全战略[J].中国穆斯林,2015,(6):22-23.
[12]魏国红,张慧.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5,(12):4-8.
[13]赵波,张春和.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意蕴[J].学术论坛,2016,(1):135-139.
[14]王玉鹏,孟献丽. 基于文化交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探析[J].探索,2015,(5):166-169.
[15]赵敏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形势评估及对策[J].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2016,(6):689-695.
[16]王卫星. 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 学术前沿,2015,(5)(上):6-18.
[17]张明. 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J]. 国际经济评论,2015,(4):38-41.
责任编辑:马 睿
On the Problems in Communicating with Countrie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Qi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we will get more frequent and in-depth exchanges with relevant countries and people. Besides, man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blems will occur, such as related states resistance, nations concerns along the line,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discourse, potential danger with population mobility, difficulties in risk management, change of opposing thinking, open mentality training, ocean consciousness raising, barrier to security cooperation. Furthermore, there will be more religiou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and communication, back and forth infiltration, hitchhiking scheme.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grasp the world situation, enhance mutual trust, mak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vergence, focus on publicity, tell China's story, advocate good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promote ethnic integration, take soft and hard measures and build a cooperative securit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local situation.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ommunic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7-02-18
浙江省政法委、浙江省法学会2016年度重点立项课题(2016NA04)
周庆(1965-),男,浙江义乌人,浙江警察学院副教授,从事刑事侦查、国内安全保卫研究。
D815
A
1009-3745(2017)02-01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