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在化学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017-09-11肖雅婷
肖雅婷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特别是这些污染中有很多都是化学污染,治理起来并不容易。本文通过在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运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化学污染的优势及应用实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让我们对微生物技术及化学污染治理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 化学污染 环境污染
1 化学污染及微生物技术
化学污染即个体或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化学污染物进入自然形成的环境污染。常见的化学污染通常是由农用化学物质、工业废弃物、硫、磷、铅、汞等相关化学物质导致的环境污染。化学物质是以小分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所以采用传统的环境治理技术治理化学污染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微生物技术是近些年研发出的一类新兴环境治理技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微生物技术治理化学污染的实例有:用微生物技术治理酸碱污染物、有机磷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应当培育更多的微生物菌种,通过筛选、基因整改等技术完善微生物的形式,并且通过实践不断改善。
2 运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化学污染的优势
2.1全面净化,避免二次污染
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效果很好,因为微生物的吞噬功能全面地净化固体污染物,不会有污染残留,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正是由于微生物治理污染技术有这一优势,才特别实用,也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运用。例如,某省在治理冶炼行业中的污染中,就应用了微生物技术,从根源上杜绝了污染传播,避免了二次污染。
2.2净化起效快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技术的程序十分简单,其原理就是,在固体污染物表面放置微生物,微生物立刻就能自行消化、分解这些污染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所以起效快,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化工污染治理的需求。
2.3适用范畴广,能治理多样污染
化学污染多数是由工业产生的,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加快,产生了类型多样的化学污染,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性环境污染、间接性大气污染这两类。对于一般的污染防治技术,其防治对象是有针对性的。而微生物防治污染技术的适用对象多,适用范围广,能够治理直接性的环境污染,也能治理间接性的大气污染,能够治理的污染物是多元的,而且治理效果都还比较不错。
3 微生物技术治理化学污染的实例
3.1微生物技术治理酸碱污染物
酸碱污染是水体的常见污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水体遭受污染,水质下降,受污染的水体进而会损伤水中的建筑、船只、生物等。用微生物技术就可以治理包括水体酸碱污染在内的酸碱污染,其原理是,微生物的自体新陈代谢作用能够把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改善水体质量。
对于含硫污染物,也可以运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治理,具体方法是联合运用微生物烟气脱硫法和湿法脱硫法,如此,含硫污染物能与水反应作用为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如果是在厌氧环境下,则首先要添加碳源,接着添加一定量的硫酸盐还原菌,这样,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就能被还原为硫化物,把还原得到的硫化物与无色硫细菌整合起来,单质硫就能产出,用物理手段把单质硫去除,则实现了微生物脱硫的目标。在常温常压下,微生物脱硫技术有着比传统脱硫技术更高的效率,而且成本低、适用范畴广、无二次污染。
3.2微生物技术治理有机磷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仍然在不断完善农作物种植模式。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必备品,它能够消灭病菌和害虫,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农药,如喷洒、拌种等,农药都会进入土壤中,在降水量大的时季,农药还会进入到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水体中,给土壤和水体都带来了极严重的污染。农药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有机磷,有机磷的确有很强的杀虫灭菌功效,但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也很大,有一些污染是短暂性的,但土壤和水体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自我修复,有些污染和破坏是长久性的,受到长久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的粮食产值和生产力都会长期低迷,难以修复。
运用微生物技术来治理农药污染是很好的方法。对于DDT农药,可以应用芽抱杆菌属和棒杆菌属,对于敌百虫,可以采用曲霉与青霉进行处理。其原理是,代谢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微生物在土壤中、水体中代谢和繁殖的过程中,把有机磷转化成了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從而改善了土壤和水体的环境。
3.3微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物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工农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垃圾、工业垃圾数量庞大,填埋处理方法使得含汞、铜、镍、铅等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残留在环境中,极大危害着人类在内的生物的健康,影响个体、群体的生活质量。微生物技术也能用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一般是借助固化、转移等方式,改变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状态,从而修复土壤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认识到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价值,也了解了微生物技术在治理化学污染物上的一些具体应用。为使微生物技术能更好地运用于治理化学污染,应当培育更多的微生物菌种,通过筛选、基因整改等技术完善微生物的形式,并多实践、多反思、多改进,总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研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小玲.论我国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信息化建设,2016(04)
[2] 袁廷香.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与防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
[3] 刘瑜,董伟.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与化学计量应用探究[J].科技风,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