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在“创示”工作中的提升和发展

2017-09-11张弢

速读·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提升工程

张弢

摘 要: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学校发展、师生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和意义。一所学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品位、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学业水平和质量、师生修养、终生发展潜力等方面。大方三中处于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创示”)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上品牌、上档次、上质量,有个性、有内涵、有价值,必将对“创示”工作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必将促进学校师生健康、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和有创造力的发展,必将助推“创示”工作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彰显内涵;特色示范;“创示”工程;提升;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建設、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而今的大方三中,正值申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黄金转折时期,学校除了做好其他的大量的软件、硬件建设之外,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埋石头、画跑道、建高地、种大树”的奠基性工作。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环境氛围,有效助推了学校发展。

大方县第三中学是1994年7月经毕节地区行署行文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原址增设的一所县直普通完中,位于大方县城南郊,深得“花海洞天”“古彝圣地”的孕育,在大方厚重历史的背景下,饱受历史文化熏染,人才辈出。虽然办校仅20年,可是三中人在逆境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前行崛起,取得了一连串可喜的成绩。2013年10月,经毕节市委、政府批准,确定为市级示范学校的创建学校,2014年元月,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学校。

就在创建省级示范校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当今中国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知识转型,它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诚信品德、法制意识、国际观念、民族情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合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等。而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引领着地区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科学地传播和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笔者试图从我校在这次文化建设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来探究其对“创示”工作的提升和发展,以就教于方家。

一、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理念,师生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个进行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的大型完全中学,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根据《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方案(2011年修订稿)》,“创示”要求,学校把确立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发展思路和凝练校园精神成为当务之急。经过广大师生广泛的思想讨论和总结,学校逐步凝练出了“三尽三成”——(“三尽”即员工尽力、教师尽职、领导尽责;“三成”即成长、成功、成才)的办学思想,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高中,给人生坚实的步”的办学理念,以“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为办学目标,以“与国学经典对话,伴艺体乐章共舞”为办学特色。由学校老师创作歌词和谱曲的大方三中校歌,唱响校园每天的早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倾力打造“活力三中、实力三中、魅力三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老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截止现在,已基本完成了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初始设计,这些精神理念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实现了从学校形式合并到精神实质融合再到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完美蜕变。

二、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挖掘得更加丰富

校园资源有限,但是文化资源可以挖掘不尽,生生不息,按照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在全校各部门的努力下,目前学校的文化资源已经初具体系。

(1)在石头文化中彰显传统

按学校意见,结合校园文化设计公司的建议,根据地域特点和我校实际,借喻石头,打造以奋斗拼搏为核心内容的石头文化,力求得到校内外的一致认可。建成名人、名言石雕广场,可以考虑有计划地放置多块形状各异的石头,遍布学校角落。然后根据不同石头的造型,赋予不同的寓意,以启迪智慧,激发斗志。有些石头上可以有标题,可以有内容,可以是彰显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还可以是伟人和科学家等,当然也可以只是一块空石头,什么也不写,只取其造型。

(2)在园林文化和道路文化中丰富艺体文化

在大方县完(职)中篮球运动会中,我校学生男子篮球队曾获冠军两次,季军两次;女子篮球队获冠军三次,亚军一次,季军两次;“大西南”杯篮球运动会乙组女队冠军一次;我校田径运动队曾多次代表大方县参加全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乙组的比赛,曾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第三名一次,其中单项第一名28人次,第二名32人次,第三名16人次;尤其是高二(5)班学生陈远航在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中,获得个人年度第一名1次,第二名、第三名多次……在音乐和美术教育教学上,我校的学生合唱团曾多次获国庆歌咏比赛二、三等奖,学校合唱团曾代表且县去市里参加比赛,美术教师举办校内个人画展三人次,全校百人书画大赛已历时五届,影响极其深远。近五年来,在音体美老师们的认真训练下,我校高考艺体特长班有262人考上艺体本科院校,为学校争办“艺体”特长班培训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在学校的园林文化建设和道路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展现学校的艺体教育特点,塑胶足球场四周、篮球场周围、艺术楼、食堂餐厅、园林绿化带、亭子、小路等地段,都应为艺体这一学校特色搭建良好的载体。

建议应把学校几条道路的命名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尽量地激发全校师生的智慧,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形成以大方历史名人名胜为依托,以三中精神为经,以学校实际为纬的道路命名和释义。endprint

(3)在主体建筑和楼馆命名中彰显学校校风

学校的建筑应当是学校文化培育、文化发展和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因了经济的制约,因了学校发展的滞后,三中的校园建设尤其是教学楼的整体设计,显得过于单一和呆板,线条和色调都属于“普通”型的“长方体”建筑,所以,应在命名上,借大方这一文化古县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学校校风,依次把几栋教学楼、图书楼和艺术楼等命名为“励志楼”“养德楼”“重道楼”“崇真楼”,尽量地展现三中的特色和亮点。

三、校园文化载体和“抓手”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

在校園文化建设阵地和载体建设中,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学校强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创新、艺体特长生培养和诗词进校园活动四大工作体系,形成了丰富的抓手和平台。

(1)用好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抓手

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奖的杠杆、各项文明评比的奖惩、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提升师生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2)利用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这一平台

学生社团从几个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在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中生根开花,极大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较好地拓展学生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3)拓展宣传阵地这一载体

校园广播、校园网、三中校报、沐风诗刊、志愿者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阵地,为文化建设奠定条件基础。

(4)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渠道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文化建设拓展了空间。

(5)抓住中华诗词进校园这一契机

推进、传承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素质,为文化建设丰富了载体。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几年来,我校在诗教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个学期进行两次诗词创作培训和全校性的诗词大赛,现已被评为省级“诗教先进单位”、市级“诗词校园”、学校编辑出版了《沐风》诗刊6期,坚持办了12年的《三中校报》,目前已印制了260多期,现在的大方三中,正在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为申报省级诗词校园而不懈努力。

(6)注重文化研究这一推手

几年来,学校教师若干项项文化建设学术研究课题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的推进,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层次起到积极作用。继上个学期刚获得省级课题三等奖以后,本学期,省级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研究》已于3月份开题,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推动学校自身科研工作和水平,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赞誉,更为文化建设奠定学术积淀。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宣传、从静态课堂教学到动态社会实践、从理论研究到工作实践,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文化育人氛围和环境。

四、校园文化内容丰富,逐步形成彰显特色和亮点

按照“拓展内涵,丰富形式,挖掘功能,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组织开展内容鲜活、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围绕着“电脑精、英语通、素质高、能力强”培养学生技能的目标,每年举办或参加英语大赛、计算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青年歌手赛、班级篮球赛、田径运动会等,形成了各种全校性年度常规赛事20多项。

以“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班级化、年级化、专业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为标准,形成以素质拓展为主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节、以展现学生特长的各种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支撑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展示了学校的育人成果。

五、文化教育熏陶得力,育人成果彰显成效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助推学校发展,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大幅提高,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县学校综合管理一等奖、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课题成果二等奖、国家德育科研先进学校、毕节地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市级五好关工委、三星级文明示范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省级示范校、大方县首批“名学校”等等奖励。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地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时刻拥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把握学校办学的正确价值取向,不断积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快速提高,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师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当然,学校的“创示”工作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本文曾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一等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提升工程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