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研读文本 合理用活教材

2017-09-11彭桂珍

黑河教育 2017年9期

彭桂珍

[摘要]品行道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联系,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对教材文本进行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使教材使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才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深度研读文本,合理用活教材,认真读透教材,注重与编者、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领悟课标精神、编者意图、文本内涵。

[关键词]开发教材;处理教材;活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体现了先进的、现代化的课程理念。能活用教材,合理取舍与拓展。注意抓住教材中的省略号、留白来进行教学。闪现出教师思考和钻研的痕迹。课堂采用体验生活、模拟生活、走进生活,以求高效教学。教师应当用开放、动态的眼光看教材,把教材当作一种充满了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深度研读文本,才能对其做出极富个性化的处理,用活教材,从而达到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生命的目的。

一、开发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因为受到篇幅、教学时间、学生的社会经验的局限,所以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的层面,教师需要跳出文本既定思路和惯性思维方法,对教材的使用做出创造性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品味立意,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善于撷取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帮助学生将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例如,《交通连四方》一课,教材中向我们介绍的是交通相对发达的城市上海。但上海的交通状况对我们乡镇农村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是有距离的。如果仅拿教材中的内容来说事,学生可能会有一点收获,但印象肯定是不深刻的,因为这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情况下,将教材进行调整,将本土资源运用到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出行线路,看看交通站牌,交流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再通过亲身经历旅游“武夷山”“卧龙湾”(我区4A级旅游风景区)的感受,进一步了解到交通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再结合汽车站、高铁站(了解城市的窗口),以及我区每村的公路的建设发展,使学生了解到家乡不仅区内交通发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也相当便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此来实现对教材的灵活使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不能将教材当做学习过程的全部依靠,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材作为范例,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范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其整体知识接受能力不同,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灵活合理的利用教材。最后,利用教材范例对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通过学习实践,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同时,通过对阅读信息的收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二、处理教材

学生的个体经历不相同,性格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教材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如果强行将教材内容进行单一的传授,可能会使学生远离生活,学生言之无物,课堂枯燥乏味。合理的处理教材,有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

在研读五年级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中第三块的内容《中国制造》这一课时,我发现“找农产品基地的游戏”这一环节要耗费较多时间,而且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这一环节要不要教,怎么教,教师很犯难。在深入研读教材,虚心地学习它山之石后,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为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强化内容的核心价值,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换成了“鸟瞰中国制造”,并进行了精心设计。当通过读图、看图片展、触摸大数据、现场访谈、视频展现等视听手段,全方位让学生感受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中国产品在国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后。教师话锋一转,以“中国制造虽然强大,但是为什么中国品牌屈指可数?”的疑问入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汽车说起,如“买国产车还是外国车”以讨论的方式并结合录音、视频手段来帮助学生试着理解“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提高的地方,引导学生全面正视问题,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发现问题,感悟“中国制造”打造品牌之路的艰辛,从中体会“中国制造”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期待“中国制造”早日成为“中国创造”。

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思维的碰撞是强烈的,感受的获得是深刻的,升华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针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教材中一些理念可能在当前与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联系,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知道,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从长远角度来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考虑,不能盲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撇弃,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材编者的意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一层一层的剖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定位。

三、用活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教材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更加开放的教学,结合教学流程和学生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师需要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次加工,使教材能够更加灵活、深层次的发挥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图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生活经历来探索其中所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课文顺序进行调整,这样开放性、灵活性的教材利用模式具有极高的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激发学生兴趣。” 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或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导入整堂课的教学。

又如,根据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拓展,不但能够实现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需求,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调整,使教材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重组创造之后的教材具有“本土化”特点,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教学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同时,新课程还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思想品德新教材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道德情操。

学生的品德和社會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和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在品社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研读文本,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必不可少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教师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思路,那么解读文本往往会有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增减、挖掘、重组”的智慧里,奏响拨动心弦的教育旋律,触动、震撼、陶冶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焕发它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文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

[2]徐勇.追寻有效的品德教学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3,(25).

[3]包颖.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2009,(04).

[4] 彭仲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J].魅力中国,2009,(07).

[5] 王爱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