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09-11宋国敏张忠海
宋国敏+张忠海
[摘要]学校教育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内容,如《三字经》《论语》《中庸》《大学》《古诗三百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普故事》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诗经、现代故事等,抓住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形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同时,利用课外的大课堂,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国学;教学
近些年来,语文学科受英语、数学的影响,有些家长和教师形成了重理不重文的现象,加上快餐化的语言表达,电脑、电话、手机的广泛使用,让人们不用动笔学习,手机在瞬间解决许多问题。其实,学习汉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等,对于文明有礼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从小学国学,扎根文学土壤
我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国学,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白许多做人的准则,孩子自然明理守纪,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且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养成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善待他人的习惯。《弟子规》的学习,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作用。我每天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学生背诵古诗词,注重大量积累古诗词。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意韵悠远,视野开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在诗歌的朗诵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世界、自然及人类的情怀,而不是单单只是读书、识字,而是丰富心灵的过程。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是另一种风格,语言凝练,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这与个人的经历和社会历史密切相关,如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诗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索,与作者达成共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扎下成长的根基,对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及文化底蕴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小培养读书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证明,学者、大师都是爱读书之人,他们手不释卷,徜徉于书海,吸收书中丰富的养料。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内心是苍白的、干瘪的,这样的人是缺少生命力的人,容易行为粗鲁,缺少慈悲之心,视野狭窄,我行我素。所以,学生进入校园,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与学生一同读书,推荐各年级适合读的书目,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他们精神的成长。我在读书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学会了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
我特别喜欢读杨红樱系列读物,《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还有曹文轩的《草房子》系列等。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那片纯净的天空十分美好。除了文学类的书籍外,还要读历史类、科普类的读物,以及世界名人传记。从小多读书,读好书,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在他们心中树立光辉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伟人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我引导学生在《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科普读物中认识美丽世界的万事万物,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美好,在养成读书习惯后,就会如饥似渴地爱上读书学习,从而提升文化素养,选择优秀图书,读好书,好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读书的效果在老师和学生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他们越来越文明、儒雅、懂事,心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性,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我十分注重开展各种活动。学校开展了许多语文知识类的竞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读书交流会、辩论会、我是演说家等。我常常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活动中能很快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在课外要准备很长时间,并不是简单、重复、机械的作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生和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交流和学习,兴趣盎然,学会了思索、体味和表达。时间长了,不用教师怎么费力,只要布置一下什么时间开展什么活动,各组就可以开始准备,像做游戏一样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然后进行交流,比如可以表达自己的烦恼,说出自己的内心困惑,学会关怀他人,更好地培养友情等。在不断的交流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坦诚相待,互相学习,不仅丰富了情感,积累了知识,而且有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纪律和凝聚力。
四、提高课堂效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经历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的教育方法只是由教师一味讲授,学生一味听讲,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该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精美的动画,并且再现相应的景物,在动画中突出显示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和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观察景物变化,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景物的特点;寓言类的文章可以通过做成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寓意。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
第二,教师应多采取鼓励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往是多批评少表扬,但现代教育家提出多鼓励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这样学生能够甩掉压力轻松进行学习,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小组间、同桌间、班委会之间密切合作和探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训练一段时间后,组内同学之间优势劣势互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解放了教师,不用教师面面俱到,一一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更好地继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增加课堂容量,这样长时间积累下去,能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引导学生注重生话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写日记、随笔和读后感,养成多动笔的习惯,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天地和大舞台,每天说话、吃饭、运动、歌唱,举手投足无一不是语文。人的喜怒哀乐,大自然的包罗万象、变化万千,都有无限的趣味,这些都是语文。没有生活的语文学习,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所有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应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日记的形式多样,可以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可以写风景,也可以写感受;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写随笔,随时都可以写日记。我校把《随笔化作文》作为课题,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写日记是训练写作的好方法,教师应注重日记的评价,只要有学生的日记里有一个词语运用准确而生动,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都应大加赞赏,把优秀的作品拿到课堂上读,进行赏析。学生增加了写作的自豪感,就会更愿意写,并长期坚持下去,写作再也不是困难的事。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丰富自己。师生都应在生活中多读书,多积累,读经典,读诗歌,读儿童文学,读童话,不仅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长期浸润美好的心灵。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感知母语、认识母语、热爱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会运用和表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長年的文化熏陶,有助于语文学习,是一件有趣味和令人幸福的事情。语文教师应不断努力,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